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北京倉促轉向讓情況更糟

中國可能會重演1980年代日本房市泡沫浪潮。《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文章指出,當前北京政策制定者採取的臨時措施讓經濟情況變得更糟。中國拖延治療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患上嚴重「疾病」,出現增長緩慢和長期通貨緊縮的壓力。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表示,在尋求治療之前,區分病因和症狀至關重要。由於中共決策者拒絕承認疾病的本質,他們沒有治癒它。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採取了暫時的緩解措施,使情況變得更糟。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日本就是如此,過去20年中國也是如此。

沃爾夫寫道,「中國政府現已宣佈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這是可以預見的。不管日本願意不願意,這都是日本需要做的。這也是日本30年來利率接近於零、淨公共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159%的原因。就像中國目前的政策一樣,這是『消費不足』或結構性需求不足的潛在狀況的結果。鑑於這種情況,需要刺激需求。巨大的房地產泡沫是此類經濟體的一個特徵,而不是缺陷,當泡沫破裂時,迫切需要瘋狂干預也是此類經濟體的一大缺陷。」

2000年至2024年,中國國民總儲蓄平均佔GDP的45%,日本平均佔28%。而美國平均僅為18%。當投資機會極好時,這些高儲蓄率可以為超高速增長提供資金。在中國,與日本一樣,高儲蓄率在21世紀初之前為令人難以置信的快速增長提供了資金。然而,在長期增長之後,高回報投資的供應不可避免地會下降。因此,投資會減弱,需求也會減弱。曾經的優勢變成了劣勢。

日本和中國都採取的一個解決方案是在進行高投資的同時保持巨額經常賬戶盈餘。但在這兩個國家,這一方案都遭遇了外部阻力,尤其是來自美國的阻力——日本在1980年代遭遇阻力,中國在2010年代遭遇阻力。在這兩個國家,貨幣政策都放鬆了,信貸激增,房地產市場繁榮,日本在1980年代再次遭遇阻力,中國在2010年代再次遭遇阻力。信貸推動的房地產投資快速增長成為需求的新引擎。

文章繼續分析:「『讓房地產泡沫來吧』這一解決過度儲蓄問題的方案的巨大缺陷在於,泡沫破裂將導致資產價格下跌、債務無法償還、金融受損和民眾不滿。更糟糕的是,泡沫破裂還會導致需求進一步疲軟,因為泡沫破裂的影響會進一步削弱投資,從而加劇過度儲蓄。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政策行動,過度儲蓄幾乎肯定會帶來嚴重的經濟衰退。」

分析起來,解決方案有3點:暫時刺激需求,避免蕭條;清理金融系統(就中國而言,包括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是,找到新的、強大的長期需求來源。他認為,北京當局最終會做到前兩個,即使這意味着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會有大量債務。但遺憾的是,北京在第三個問題上卻犯了錯誤。

最大的問題不是供應方面的潛力,而是需求方面的薄弱。一個潛在增長率最多為5%的經濟體不會將超過40%的GDP用於生產性投資。他提到:「一定水平的投資或信貸擴張所產生的增長已經崩潰。中國太大了,不能指望對全新製造業的投資能夠取代過去十年對房地產的巨額投資。相反,試圖將GDP的40%用來投資肯定會導致浪費,並導致更大的壞賬。「

文章最後寫道,「中國需要提高消費。但這一現實給中共高層帶來了挑戰。他們似乎覺得投資和生產是良性的,而消費和收入再分配是無意義的。然而,正如知名經濟學及亞當·斯密斯(Adam Smith)所言,『消費是一切生產的唯一目的和目的』。」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FX168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016/2116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