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是中共建制75周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特別獻上專文,直指自習近平上台以愛,在他的領導下中國越來越慘,民眾對未來感到悲觀的比例從2004年的2.3%上升到2023年的16%,差不多是7倍左右,並且人們認為生活有改善、會越來越好的比例正大幅降低。
2022年11月28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校園內,華人拿着「共產黨下台」的標語集會,聲援中國大陸民眾的抗議活動。(Josh Edelson/AFP via Getty Images)
在中共建政75周年之際,英國廣播公司(BBC)發佈了一篇文章,直指自習近平上台以來,中國民眾對未來的悲觀情緒顯著上升。根據哈佛大學教授懷默霆(Martin Whyte)和史丹福大學教授羅斯高(Scott Rozelle)的研究,過去20年間,中國民眾的生活滿意度與未來的樂觀度出現了急劇變化。
文章指出,2004年時,只有2.3%的中國民眾對未來感到悲觀,然而到2023年,這一比例已經攀升至16%,差不多是7倍增長。同時,認為生活會有所改善的人數比例也大幅下降。尤其是疫情後的經濟低迷、普遍減薪等問題,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
懷默霆和羅斯高的研究團隊在習近平執政前的2004年、2009年,以及他上任後的2014年和2023年分別進行了調查,涉及中國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2004年,約60%的受訪者認為家庭經濟狀況在過去5年有所改善,而2009年這一比例上升至72.4%。習近平執政初期的2014年,這種樂觀情緒繼續保持,有76.5%的受訪者感到過去5年經濟有所改善。然而,到2023年,感到經濟改善的人數急劇下降,僅有38.8%,差不多是2014年的一半。
調查還揭示了,2023年相信未來5年會更加美好的受訪者比例僅為47%,而對未來感到悲觀的則從2004年的2.3%激增到16%。分析認為,這一變化與疫情封控措施的嚴厲性以及經濟的不確定性密切相關。
在這些年間,超過60%的受訪者認為在中國努力工作會有回報,然而到2023年,這一比例下降至28.3%。研究表明,民眾認為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從個人努力轉變為家庭關係和特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躺平」,放棄對未來的希望。失業率上升,數百萬大學畢業生只能從事低薪工作,部分年輕人甚至選擇成為「全職兒女」,依靠父母的經濟支持。
異議網站中國異議者監測(China Dissent Monitor)指出,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的抗議和異議行動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8%,其中四分之三的抗議活動與經濟問題有關。
懷默霆和羅斯高的研究表明,中國社會的樂觀情緒在2004年、2009年和2014年期間維持較高水平,而到了2023年,情況急劇惡化。他們與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合作開展了早期的研究,而2023年的研究則與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合作,調查了20至60歲之間的中國民眾。
研究論文預計在2025年由《中國期刊》刊出,完整分析這一現象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