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美國一直關注中國是否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支持」(lethal support),如今美國確信這是事實。中國由此得到回報,獲取俄羅斯的敏感軍事技術。中俄雙方若深化合作,中國不僅對美國,對整個印太地區都將構成威脅。
戰略交易
提出這項說法的是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美國政治新聞網「政客」(POLITICO)報道稱,上周二他在布魯塞爾與歐盟和北約(NATO)同行會面後,與媒體談話時公開這項消息。坎貝爾指出,北京正向俄羅斯的國防工業,提供」非常可觀而具有實質性」的幫助,以增強俄羅斯的國防力量。
中國提供的」不是軍民兩用」的產品和技術,而是直接應用於俄羅斯的戰爭機器,也是中國為幫助維持、建設俄羅斯戰爭機器所需要的各種要素,並使其多樣化而做出大量努力的組成部分。俄羅斯為此提供潛艇、航空和導彈技術,作為交換。坎貝爾說,「美方看到中俄兩國政府最高層都在努力隱藏和保護這種令人擔憂的合作的某些內容,…大部分的活動都在暗中進行。」
去年2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向媒體證實,美方看到中國私營企業向俄羅斯提供」非致命支持」(non-lethal support),在烏克蘭戰場上使用。美方掌握信息顯示,中國正在考慮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支持」(lethal support),也就是包括彈藥在內等致命武器。美方向中方明確表示,這將為美中關係帶來嚴重後果。
始於」非致命支持」
「非致命支持」屬於非武器類別的輔助性設備和零部件。如軍用晶片、導航與定位設備,是武器系統的倍增器,決定武器的最大效能。美聯社今年4月引述2位拜登(Joe Biden)政府資深官員的話說,去年俄羅斯約90%的微電子產品來自中國,俄方利用這些產品製造導彈、坦克和飛機。去年第4季,俄羅斯進口價值約9億美元的機床,近7成也都來自中國。
同時,中國一直向俄羅斯提供無人機發動機和用於巡航導彈的渦輪噴射引擎。中俄雙方也在為改善其衛星和其他天基能力進行合作。美國確信中國正在為俄羅斯提供烏克蘭戰場上的衛星圖像。
《華爾街日報》從資深官員口中得知,中國在俄烏戰爭的關鍵階段,幫助俄羅斯恢復軍工生產,援助光學、微電子、無人機發動機和其他軍民兩用的關鍵零部件,使俄軍戰力得以持續。政客新聞網引用報關資料顯示,俄羅斯買家已申報向中國上海一家新材料科技公司,訂購數十萬件防彈衣和頭盔。
如今美國指控中國正在直接援助俄羅斯軍隊。坎貝爾公開這項消息,是美國政府首次明確表明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援助」。但沒有說明具體項目和內容。反而是,美國更關注中國從俄羅斯取得哪些敏感的軍事技術。這才是影響印太地區安全的關鍵所在。
潛艦、航空與導彈技術
坎貝爾對媒體表示,美方關注的是「一些特定的軍事領域」。在這些領域中,俄羅斯似乎有決心向中國提供更多支援。「這與潛艇運作、航空設計活動有關,包括隱身技術,也涉及導彈能力。」
潛艇的隱蔽性高,突擊性強,是制海權的利器;航空設計包括隱身技術影響新一代戰機研製,攸關制空權的爭奪;導彈突防能力最強,發展防區外中遠程導彈精確打擊能力,可為制空制海權多增加一層保障。概括來說,目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中國亟需在近海外圍的較遠區域擁有制空制海權,既能拉大防禦縱深建立戰略緩衝區,又能增強反制外敵介入和區域拒止能力,進而掌控包括台海地區在內的近海防禦戰略態勢。中國取得俄羅斯的敏感軍事技術,正好派上用場。
坎貝爾指出,如果中國能夠在一些軍事領域得到俄羅斯更多的參與,那麼獲得的新技術不僅對美國,還會對印度、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構成威脅。也就是說,中國軍隊增強的投射能力,將威脅到美國在印太地區盟國和夥伴的安全。
目前美國尚未宣佈如何制裁中國。但有可能對中國帶來多項不利後果。首先是影響美中關係,加大雙方的戰略猜疑,同時帶來西方國家可能的經濟制裁,導致中國與歐美關係出現更大裂痕。另外,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支持」,使西方有難得機會,在戰場上收集並掌握中國致命武器和彈藥的性能。
但是中國還是選擇軍事援助俄羅斯,因為好處大於壞處。澳大利亞退役陸軍少將瑞安(Mick Ryan)曾指出,中國的考量可能有3個原因。第一,藉此了解美國和北約的反應,為中國未來對其鄰國(包括台灣)的脅迫和侵略行動提供參考。第二、中國並不希望俄烏戰爭很快結束,因為它可以使歐美國家深陷其中,美國無法專注於太平洋事務。第三、俄羅斯的失敗不符合中國利益,這會使習近平」東升西降」的說法不攻自破,可能影響許多發展中國家與中國建立緊密關係並遠離西方國家的意願。
如此一來,中俄兩國的軍事合作能走多遠?美國一位聯邦參議員曾形容,目前中俄關係發展是一時的婚姻,還是長久的戀情?
取決於大國權力平衡
應該說,中俄兩國的軍事合作能走多遠,取決於中美俄三國權力平衡的程度。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支持」,說明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場處境非常艱難。北京不這麼做,有可能導致中美俄三國地緣戰略格局失衡,「西強東弱」的總體態勢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國際處境將更加孤立。反過來說,莫斯科以勝局收場,對中國未必是好。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對崛起的中國永遠是一項威脅。
這種平衡策略完全反映習近平對大國關係戰略佈局的總體思路:就是建構一個「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中國介入俄烏戰爭,是習近平意圖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最上心的舉措,從調解戰爭下手、同時強固中俄關係、拉攏歐洲、反制美國,並提出中國方案打造大國關係新的範例,進而引導國際秩序的變革方向。想要一舉數得。
因此,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支持」,與其說是幫助俄羅斯,不如說是為了維持中美俄三國權力平衡所做出的必然之舉。近日中美兩國全面恢復並啟動軍事交流機制,主要出於大國之間權力平衡的考量。中國不能眼看俄羅斯垮,也不會和美國攤牌;即使面對美國制裁,也會想方設法使美方不至於下手過重。
心存戒心
從歷史實踐看,莫斯科對俄中軍事技術合作始終心存戒心。9月初,俄羅斯法院以叛國罪,判處俄國物理學家希普魯克(Alexander Shiplyuk)15年徒刑。理由是,他向中國泄漏有關高超音速武器的機密資料。這只是冰山一角。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CNA)研究分析師施瓦茨(Paul Schwartz)2021年發表文章指出,2014年因烏克蘭危機,俄羅斯面對西方制裁,開始強化俄中關係並放寬對中國軍售限制。隔年俄中簽定50億美元合同,俄方向中國出售先進蘇-35戰機和S-400防空導彈系統,隨後帶來一系列有關重型直升機、潛艇技術以及飛機發動機等軍品交易。
不過,俄方對中國逆向工程(山寨版)的擔憂並未消除。施瓦茨說,過去17年中國從俄羅斯竊取知識產權案件有500多起,為此俄羅斯在技術轉讓方面始終有所保留。據統計,從2018年起往前推的20年期間,中國捲入俄羅斯軍事技術間諜案有17起,僅次於美國的18起案件。這些新增案件大多在俄羅斯強化與中國軍事合作期間發生。
既然如此,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為何還要對中國提供敏感的軍事技術呢?
迫於形勢
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特別顧問辛普森(Kurtis Simpson)去年12月,在加拿大智庫國際治理創新中心(CIGI)提出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有關軍事技術合作方面,中俄關係已非一面倒形勢,而是偏向中國。對俄羅斯來說,武器銷售不再是決定性的優勢。在入侵烏克蘭之前,北京每年向俄羅斯採購軍備只維持10至20億美元。如今中國只對俄羅斯最尖端的武器和技術感興趣,北京也巧妙地利用其特有的手段和誘因,迫使普京不得不讓步。
面對完全重建武器庫的要求,俄羅斯將非常積極地與中國合作,以抵銷生產成本並提高其武器性能。辛普森在報告中指出,隨着俄羅斯的國力下降,及其嚴峻的經濟狀況,使得普京更有意願與北京強化軍事合作。儘管如此,俄羅斯在重型直升機、彈道導彈防禦、軍事太空行動、戰略預警系統和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等領域仍保持一定的優勢。
中俄兩國的軍事合作能走多遠,習近平將優先考慮從國際框架來看中國更廣泛的自身利益。中俄關係無所謂一時的婚姻或長久的戀情,對北京來說,維持大國之間的權力平衡,才最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
撰稿人/亓樂義
(本節目主持人為長期關注兩岸和印太軍事安全事務的軍事評論員,文章代表評論員個人觀點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