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對時間的感知是相對未被充分研究的領域。通過兒童的視角看待時間或許能揭示更加幸福的生活體驗。
我家時常爭論時間何時過得最快或最慢。
「車上時間最慢!」我兒子喊道。
「不可能!」我女兒反駁道。「我太忙了,沒時間感到時間變慢,但周末在沙發上看電影時可能會慢一點。」
他們也有共識:聖誕節或生日過後的日子總是拖拖拉拉,似乎一年要等上很久才能再次慶祝。對他們這個年齡段來說,時間似乎漫長無比。
我對這種感覺再熟悉不過了。夏日假期里,玩水、在剛修剪的草坪上跳躍、洗好的衣物在陽光下晾乾,這些時刻仿佛時間真的變慢了。
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心理學教授Teresa McCormack認為,兒童和時間之間的關係是一個被嚴重忽視的研究領域。她長期探討兒童的時間處理方式是否與成人根本不同,比如是否有一個內部時鐘以不同的速度運轉。但她表示,問題遠比答案多。
「奇怪的是,我們至今仍不清楚一些基本問題的答案,比如兒童何時能區分過去和未來,儘管這種區別似乎是我們成年後思考生活的結構基礎。」McCormack解釋說,雖然我們尚未明確兒童何時形成線性時間感,但我們知道兒童在發育早期似乎對日常事件(如用餐時間和睡覺時間)敏感。但她強調,這與成人的線性時間感並不相同。
與孩子不同,成人能夠將時間點與事件的發生分開,這是因為他們了解傳統的鐘表和日曆系統。語義也在其中起了作用。「孩子需要時間才能完全掌握時間語言,比如『之前』、『之後』、『明天』和『昨天』等詞彙,」McCormack說道。
她補充道,時間感知還取決於人們在做出這些時間判斷時所處的情境。「你是在事件發生時問這個問題,還是在事後回顧?」她舉了一個大家都能感同身受的例子:「從我孩子出生到他們離家獨立的這段時間,現在看來仿佛一瞬間就過去了。但在實際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每天卻像是度日如年。」
研究發現,判斷時間的持續性和速度在人體內是分開發展的。六歲以下的幼童似乎能夠理解課堂上時間流逝的速度,但他們的判斷更多基於情緒狀態,而非實際時間。這兩個要素在後期逐漸結合,孩子們開始理解速度與持續時間之間的關係。
然後就是關於記憶的問題了。
大量研究集中在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與大腦如何存儲記憶和捕捉經歷之間的關係上。這是Eötvös Loránd大學心理學副教授Zoltán Nádasdy長久以來的興趣所在。
1987年,當他還是布達佩斯大學的一名本科生時,Nádasdy說服他的同學們進行一項關於兒童和成人時間感知的實地研究。他想弄明白為什麼在發生事故時,時間似乎會延長。實驗很簡單:他們給兒童和成人分別播放兩段各一分鐘長的視頻,然後問他們哪段視頻看起來時間更長,哪段更短。
三十多年後,Nádasdy和他的團隊決定重複這一實驗。他們給三個年齡組觀看了一段充滿動作的警匪片和一段相對平淡的划船視頻,之後要求他們用手勢來表達時間感知的長短。結果是一樣的。「四到五歲的孩子覺得動作片時間更長,而枯燥的視頻時間較短。而大多數成年人則恰恰相反。」
他們通過手勢了解參與者是否將時間感知為一種橫向的流動,結果顯示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呈現出這一特徵。
Nádasdy認為,這個實驗表明,由於人類沒有直接感知時間的感官器官,因此我們依賴其他近似的方法。
「我們對時間的顯性感知總是間接的,這意味着我們需要依賴某些與時間相關的事物,」他說。「在心理學中,這被稱為啟發式方法。所以,孩子們依賴什麼呢?他們會用多少言語去描述它。」
這種近似方法往往在孩子們開始上學後發生變化,因為他們在那裏學習了同時性和絕對時間的概念。「這並不能賦予我們時間的直接感覺,但它用另一種方法取代了之前的啟發式方法。當你上學時,你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你的一天被完全控制住了。」
兒童的時間感知影響因素
McCormack提到,兒童時間感知有兩個額外的因素在起作用。「一個是他們的控制過程與成人不同,」她說。「他們可能更急躁,等待時間對他們來說更難。」她還提到,注意力過程也有所不同。「你對時間的注意力越集中,時間似乎流逝得越慢。」
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心理學教授Sylvie Droit-Volet和英國基爾大學名譽教授John Wearden的研究發現,這一現象在成年人身上也同樣適用。他們發現,人在日常生活中對時間的體驗並不隨年齡而波動,而是與情緒狀態有關。簡單來說,快樂時,時間流逝得更快;而悲傷時,時間則拖得很長。
情緒對時間感知的影響
這一現象在疫情封鎖期間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研究發現,時間的流逝感明顯變慢,與更多的壓力、更少的活動和年齡偏大有關。
通過看電影也可以人為地引發這種效應——比如恐怖片可以讓時間看起來變長,令人厭惡的畫面也能產生類似的效果。其他研究表明,令人不愉快的經歷,比如在高峰期乘坐擁擠的火車,時間似乎比乘坐安靜的列車更長。
年齡與時間感知的物理影響
杜克大學機械工程教授Adrian Bejan提出,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體的物理退化也可能影響我們對時間的判斷。他從1996年開始通過「生命的物理學」理論(後稱為「結構法則」)試圖解釋這一現象。
Bejan解釋道:「我們大腦接收的最大輸入來自視覺,從視網膜傳遞到大腦。通過視神經,大腦接收到的視覺信息就像電影的幀畫面一樣。」大腦在嬰兒期就已經習慣接收大量的這些「截圖」。但隨着身體的成長,尤其是成年後,視網膜到大腦的距離變大,傳遞信息的路徑也變得更加複雜且多分支。此外,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體經歷退化,感官處理信息的速度減慢。
這意味着我們隨着年齡的增長,在單位時間內接收到的「心理圖像」減少,導致我們感覺時間壓縮了。也就是說,作為成年人,我們在同一段時鐘時間內接收到的感官刺激遠少於孩童時期。
研究表明,年齡相關的神經退行性變化可能確實與視神經的衰退以及信息處理速度的減緩和工作記憶容量下降有關,但這方面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充分理解。
視野與時間感知
Bejan還指出,所觀察到的物體特性也會影響時間感知——觀察對象的大小、記憶的容易程度以及視覺場景的複雜度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喬治·梅森大學的心理學家最近發現,較大的場景和容易記住的物體會延長時間感知,而場景雜亂無章則會縮短時間感知。
我們的心跳也向大腦提供了關於時間流逝的重要內部信號。隨着心跳節奏的變化,我們對事件持續時間的感知也會隨之變化。令人驚訝的是,心率在出生後幾個月達到峰值,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減慢。
成人如何改變對時間的感知
隨着年齡的增長,許多人還會經歷不那麼靈活的日常生活習慣。研究發現,時間壓力、無聊的日常生活以及過於未來導向而不是活在當下的生活方式,都會讓人覺得時間過得更快。
不論年齡大小,當下所做的事情顯然對我們對時間的理解至關重要。例如,隨着心理負荷的增加,我們往往會低估任務的持續時間,從而感到時間縮短。
想像一個充滿樂趣的兩周夏令營,它可能比整個學年還要難忘。Nádasdy解釋道,那些夏令營的記憶可能會佔據大腦中的更大區域,因為在那段時間裏發生了大量的冒險經歷。
「人們對特定時間段內發生的事情的判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記得的發生了多少新鮮事物,」McCormack說。「例如,如果你是一個年長者,過去十年裏你可能沒有經歷過很多重大生活變化。」但當那些變化發生時,它們會像夏令營記憶一樣,深刻地留存在大腦中。
如何讓時間變慢?
那麼,成年人是否有可能像童年時期那樣讓時間慢下來呢?一些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以幫助我們減緩時間的感知,因此簡單地保持活躍可能有助於拉長時間感知。(不過,過度運動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因為身體疲勞會縮短時間感知。)
Bejan還提供了一些更簡單的方法。
「放慢一點節奏,強迫自己去做一些新鮮事,打破日常生活的慣性,」他說。「給自己製造驚喜。做一些不尋常的事情。聽過一個好笑話嗎?講給我聽!有了新的想法?去做吧!創造點什麼,說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