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為民請命且以德立信 鄧訓積福蔭及後代

作者:

鄧訓是東漢光武帝第一功臣、大司徒鄧禹的第六個兒子,生於公元39年。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因為不喜歡文學,所以常常被父親責怪。

漢明帝即位後,最初任命鄧訓為郎中,其地位僅次於尚書。由於其樂善好施、禮賢下士,許多士大夫歸附在他的門下。

漢章帝時期,鄧訓被任命為謁者,監理從都慮直到羊腸倉間的漕運。此前十多年,太原地方官員已經驅使百姓疏通該區域的河道,但一直都沒有完成,這是因為漕運要經過389個險要的地方。在此期間,被淹死的人不計其數。

鄧訓接受任命後,進行了認真的考察測算,認為工程難以成功,就建議漢章帝停止這一工程,而改用驢車運輸貨物。這樣不僅每年節省數以億萬計的費用,而且挽救了幾千人的性命。這就是唐朝《冥報記》中所言的「鄧訓歲活千人,遺和熹之慶」的由來。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興想滅掉北方少數民族烏桓,烏桓單于遂心生怨恨,意圖謀反。章帝下詔令鄧訓統率黎陽營的士兵屯守在狐奴,以防其變。鄧訓上任後,採取了安撫接納邊境地區百姓的措施,從而使狐奴成為幽州地區百姓競相投奔的地方。

三年後,鄧訓被提升為護烏桓校尉,黎陽營的老部下都心甘情願地追隨其遷徙到邊疆。北方另一個少數民族鮮卑早就聽聞鄧訓的威望恩德,因此在其任期內,都不敢南下侵擾。

章和二年,漢朝護羌校尉張紆誘殺羌族部落「燒當羌」首領迷吾等人,招致諸羌部落大怒,擬發兵報復。朝廷十分擔心邊疆再起戰火,遂任命鄧訓取代張紆為護羌校尉。對於漢朝的態度,諸羌部落更加憤怒,遂相互消除仇怨締結婚姻,加強聯盟,最終集合了四萬多人,前去攻打鄧訓。

當時迷吾的兒子迷唐先與武威羌合兵共一萬多騎,來到塞下。他們並不敢攻打鄧訓,而是想先以武力脅迫月氏胡人,助己攻打漢朝。彼時,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內,能作戰的有兩三千騎兵,因為驍勇善戰,所以每次與羌人交戰,都能以少勝多。雖然他們首鼠兩端,與漢朝和北方少數民族同時保持聯繫,但漢朝仍時常收留他們,並為漢朝所用。

對於羌人與胡人的戰鬥,很多人都認為對漢朝有利。鄧訓卻不這樣認為。他指出:「張紆因為失信於羌族,導致羌族大動。我們在此駐守的兵力不足兩萬,加上運送軍需糧草的費用,朝廷將要耗費大量錢財,而涼州的官吏百姓已然是命懸一線。」他認為此前胡人各部落不滿意的原因,在於漢朝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恩惠、缺乏足夠的信譽。因此現在在他們處境危急之時,應該「用恩德來安撫他們,可能會起到作用」。

於是鄧訓下令打開城門,讓所有胡人的妻子兒女進城。因為這樣的善舉,湟中的胡人都說:「漢家常想讓我們相互爭鬥,現在鄧使君用恩德信譽來對待我們,開門接納我們的妻子兒女,我們才能夠與父母團聚。」這也使得胡人倒向漢朝,皆願聽命於鄧訓。於是鄧訓從胡人中選拔出數百個勇敢的少年,作為自己的隨從。

當時的胡人以病死為羞恥。如果有人生了重病,就選擇用刀自殺。鄧訓聽說後,就派人將病重的胡人綁起來,不但不給他刀子,還派醫生醫治他們。這樣很多胡人都被治好了,大人小孩無不感激涕零。

後來,在鄧訓調集兵力對迷唐發起攻擊時,胡人都爭相效力,打敗了羌兵。

永元四年冬,鄧訓病死在任上,時年五十三歲。愛戴他的胡人,每天來哭泣弔喪的有幾千人。按照胡人的習俗,父母去世了,子女們以悲傷哭泣為羞恥,只能騎着馬高聲呼號。然而,在鄧訓去世後,所有胡人都大聲哭喊,甚至有人還用刀子割自己,並說:「鄧使君已死,我們也追隨而去吧。」

而在鄧訓任烏桓校尉時屬下的官民,聽聞噩耗後,也奔走弔喪,以至於城中人都走空了。鄧訓得民心如此,蒼天可作見證。

在外樂善好施、體恤下士、以德立信的鄧訓,對子女的教育也很嚴格。其一生所積的福德也蔭及後代。整個鄧氏家族多人都身居要職、地位顯赫,但卻沒有外戚跋扈的惡行。其女兒鄧綏德才兼備、智慧超群,被選為皇后,在漢和帝去世後,輔佐過兩朝幼主;其兒子鄧騭位極人臣,在朝忠心耿耿、鞠躬盡瘁,在家恭順節儉、孝感動天。

明朝初年,護羌校尉所在地西寧開始有了城隍廟,鄧訓被奉為主持正義、懲惡揚善、護佑平安城隍爺,可見他在當地民眾中的威望。

參考資料:《後漢書‧鄧寇列傳》

2020-05-04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901/209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