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5日,江蘇連雲港港口等待裝船的出口中國汽車。法新社圖片
中共官方最新統計顯示,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7月份繼續放緩,創下四個月以來的新低;而進出口數據雖然同比增長,但新能源汽車對歐盟出口也出現下滑。
中國國家統計局8月15日公佈7月份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中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1%,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其增速從今年4月創下6.7%之後,連續4個月持續下跌。
數據顯示,今年1-7月份,中國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3.6%,比1-6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房地產依然不見起色,開發投資下降超過1成(10.2%)。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8.6%、銷售額大減近四分之一(24.3%)。
台灣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對本台表示,中國七月份的經濟數據沒有太大意外,工業與投資持續回落;國有投資這兩年從兩位數增長折半到6.3%。過去中國政府沒錢,靠國企投資拉動經濟,但整體的固定資產投資也跟着往下走。
2024年7月24日,江西省九江市工廠的員工在生產出口用的印刷電路板。(法新社)
「出口方面,大家都無法預測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會不會上台,或各國對中國的關稅制裁是否落實。所以現在在中國,不管外資或者是中國本地企業就是搶單潮、搶出貨潮。長期來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仍在50%以下(7月為49.4%);第二,外商與高科技產品進口仍然低迷甚至是衰退,後續的出口是不樂觀的,」他說。
高達4800萬套待完工房屋已被「出售」
相關數據還顯示,7月份,中國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下降4.2%,降幅比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下降8.8%。二、三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同比,分別下降8.2%和8.1%。
美國彭博社日前援引一份行業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至少有4800萬套已售房屋還未完工,這意味着中國的房地產危機在短期內無法解決。這一數字超過了2021年德國的住房總量,對開發商的收入構成直接威脅。中國民眾可能會開始避免購買新樓盤的預售房,而轉向購買已建成房屋或二手住房。
房地產不振鋼鐵水泥無效產能過剩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從目前中國的整體經濟來看,7成的工商業算是平穩發展,沒有成長爆發,至少也不見大幅下滑。但是,中國不動產占GDP3成,占民眾財富7成,只要不動產停止投資、開發,對於經濟的傷害與影響就會一直存在。
「下滑較多的都在不動產相關產業,因為不動產牽涉金融業貸款及製造業的鋼鐵、水泥等,都『生產過剩』、『無效產能過剩』,並非外界所稱的』產能過剩』。」孫明德進一步解釋,「『產能過剩』指的是工廠很多機器沒在運轉,但是中國鋼鐵、水泥廠大都是國有企業,不能停工,只能繼續生產。產品賣不出去,就往海外賣。」
中國鋼鐵「生產過剩」,也導致業界面臨生存風險。中國鋼鐵新聞網日前引述寶武董事長胡望明表示,「要擴大有效投資,減少低效投資,提高現金流,同時控負債、控制『兩金』。」他同時警告說,「要完善風險防控體系,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底線。」
中國經濟空轉「拖」房地產業惡化
王國臣認為,中國現在是以整個國家經濟「拖」住房地產和債務問題,暫時不讓爆雷的房企倒閉、破產,也不讓房地產復甦或重回到所謂的「炒房」時期,整個中國就此陷入僵局,等待時機可能會導致問題房企一間間倒閉。
「中國大陸的想法是,如果三年前一開始恆大爆雷,如果真的倒了,就會有恐慌效果。大家就會覺得,中國大陸金融風險危機,外資會大量撤離。今天如果恆大倒了,股匯市下跌有限,這就是所謂的『適應預期』,」他說,也因此,現在中國的經濟是「殭屍化」,表面活着、實際上沒有元氣、沒有血液。大家不敢消費、也不敢投資,整個經濟就是空轉、停滯。
一名男子走過廣州市恆大的住宅區。(法新社)
出口增長5大行業產能過剩
上述官方統計還顯示,出口目前成為中國經濟的亮點。7月份,出口增長6.5%、進口年增6.6%。其中,機電產品出口增長8.3%,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9.0%。然而,亮麗數據掩飾不了產能過剩的輸出風險。
澎湃新聞援引中國海關總署數據披露,6月份中國向歐盟出口電動汽車的數量為27180輛,比5月份的36217輛下降約25%;與去年同期相比,更是下降了約31%。
孫明德分析認為,中國經濟現在面臨內憂外患問題:內憂是靠着政府補貼的電動車成長趨緩,外患是美國與歐洲都針對中國的「新三樣」加關稅。他說:「這是中國大陸現在遇到的問題,這是它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還不是經濟的主力,還不至於讓中國大陸經濟修復受到太大影響。目前經濟主力仍是房地產,而房地產已衰退許多。」
網絡媒體「看財經」指出,中國製造了全球75%的空調、86%的光伏、81%的鋰電池、66%的新能源車、54%的鋼鐵、33%的工程機械和29%的半導體。然而,除了空調和鋼鐵之外,另外5個行業都顯出產能過剩的問題。比如,光伏產能是全球需求的2倍,鋰電池產能是全球需求的1.6倍。今年上半年,碳酸鋰的價格保持在每噸10萬元左右,但現在已跌至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