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照:北京國際車展上的比亞迪展台(2024年4月25日)
華盛頓—
中國汽車市場今年七月發生一項歷史性變化,電動和油電混合新車的銷售量首次超越傳統燃油車,在全部汽車銷量中的佔比突破了50%。但是,由於消費者信心不足和經濟疲軟,汽車市場銷售延續了持續四個月的下行勢頭。
在中國,電動和油電混合車被籠統地稱為「新能源」汽車。根據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乘聯會)星期四(8月8日)晚公佈的數據,七月份中國新車銷售中,電動和混合車的滲透率有史以來首次突破50%,達到51%。
美國財經電視頻道CNBC報道說,一年前「新能源車」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只有36%,甚至今年一月「新能源」車的市佔率還一度滑落至三分之一以下。
CNBC指出,乘聯會的數據過去曾經被質疑過。根據其最新公佈的數據,七月份純電動車銷售也超過了油電混合車,市場滲透率達到28%。
但是比亞迪、理想汽車和其他車企提供的銷售和交車數據顯示,中國的消費者越來越中意油電混合車。
美國之音的數據研究發現,中國七月份新能源車銷售同比增長37%,環比增長28.6%。七月份純電動車銷售在六月份增長9.9%的基礎上再度上揚14.3%。
而僅僅在三年前,中國「新能源」車在新車市場的滲透率只有7%。
來自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純電動汽車和油電混合車的銷售只佔整個汽車銷售市場的18%。
喬治·華盛頓大學(GWU)助理教授約翰·赫爾維斯頓(John Helveston)向美國之音表示,有幾個因素導致中國比西方國家向電動車的轉型速度更快。
他在書面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其中一個是文化因素。
「中國的消費者就是比美國的消費者更親睞電動車,」他說。
「很大一部分中國消費者是首購族,他們對一輛車的期待與美國這樣購車文化已經存在一個世紀的地方的人不同,」他寫道。
赫爾維斯頓認為,中國人擁有「全球最龐大的高鐵系統」,因此長途旅行不一定靠汽車,以及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充電網絡」,也讓電動車更容易融入中國消費者的生活方式。
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主管全球創新政策的副總裁斯蒂芬·艾澤爾(Stephen Ezell)向美國之音表示,中國政府給車企的補貼也是中國電動車受市場歡迎的一個原因。
「中國大規模的補貼讓成本降低,從而讓中國公司無需獲取基於市場的回報也能夠在市場生存…低廉的價格肯定有助於促銷,」他在書面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
不過雖然中國電動車的市場滲透率七月份創造了歷史,整個中國汽車市場銷售七月份卻下滑了3.1%。
由於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政府提振經濟措施效果不彰,消費者基本處於不敢花錢或無錢可花的尷尬境地。中國的汽車銷售七月份已經連續第四個月出現下滑。
中國政府七月底宣佈,將今年四月宣佈的購車補貼額度進一步提升,向每一位購買新車者提供兩萬元人民幣(約合2785美元)的補貼。除了現金補貼外,包括北京在內的一些城市還宣佈擴大十分緊俏的新車牌照限額。北京增加發放的新車牌照數高達兩萬個。
在歐盟開始加征針對進口中國電動車的關稅之後,中國七月電動車出口同比仍增長20%,但是環比略低於6月份的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