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俄羅斯與西方換囚關鍵人物:普京最想要的是他

暗殺發生在光天化日之下,地點在柏林市中心的一個公園。俄羅斯槍手騎着自行車衝過來,在孩子和和他們父母們的注視下,向一名前車臣分離主義者頭部開槍。

瓦迪姆·克拉西科夫因2019年這場肆無忌憚的殺人事件在德國被判處終身監禁,後來俄羅斯總統普京稱他為愛國者。

周四,他通過冷戰以來俄羅斯和西方之間最大規模的一次囚犯交換獲釋。俄羅斯釋放的16人中包括三名美國人:《華爾街日報》記者埃文·格什科維奇;另一名記者阿爾蘇·庫爾馬舍娃和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和企業安全主管保羅·惠蘭。該協議還包括克里姆林宮釋放的幾名俄羅斯異見者,西方國家則釋放了八名俄羅斯囚犯。

年近60的克拉西科夫似乎是這項多方協議的關鍵人物,因為普京本人曾表示,他想要的就是克拉西科夫。

在2月的電視採訪中,普京指出,美國和俄羅斯的情報機構正在就格什科維奇的問題進行接觸,「如果我們的合作夥伴採取對等措施,」就有可能達成協議。

普京沒有提克拉西科夫的名字,但當他說「一個人出於愛國情緒,在歐洲的一個首都消滅了一個匪徒」時,指的是誰顯而易見。他還說此事與高加索地區的事情有關。

被槍殺的男子名叫澤利姆漢·漢戈什維利,卒年40歲,是一名來自格魯吉亞的車臣族人,在車臣分裂戰爭期間曾指揮一支民兵。在格魯吉亞遭到幾次未遂暗殺後,漢戈什維利與家人一起搬到了德國。

柏林警方發佈的一張照片顯示暗殺了一名前車臣分離主義者的主要嫌疑人。他的護照上寫着瓦迪姆·A·索科洛夫。他後來被確認為瓦迪姆·克拉西科夫。Berlin police department

該案的德國法官表示,克拉西科夫執行的暗殺命令可能來自普京本人,俄羅斯否認了這一說法。2006年,俄羅斯通過了一項法律,允許在國外對該國認定為極端分子或恐怖分子的人進行法外處決。

法院發現,在蒂爾加滕公園跟蹤並射殺受害者後,克拉西科夫將自己的自行車、格洛克手槍和一個裝着他的偽裝的包扔進了施普雷河。目擊者報了警,警察在附近逮捕了他,調查人員在警方潛水員打撈到的一些物品上發現了他的指紋。

克拉西科夫否認殺人,他從未改變自己的說法,稱自己只是一名遊客,名叫瓦迪姆·A·索科洛夫,這是他俄羅斯護照上的名字。普京非常看重這種忠誠,他本人曾是克格勃特工,一度駐紮在德國德累斯頓。因此,周四的囚犯交換也有一層營救同事的意思。

克拉西科夫的真實身份最終通過比對他獨特的紋身得以確定。在詳細介紹此案時,德國檢察官指出,克拉西科夫曾為俄羅斯國內情報機構聯邦安全局工作,該機構前身為克格勃,是一個秘密部門,負責在俄羅斯境外進行暗殺和其他秘密行動。

克拉西科夫被定罪後,德國對俄羅斯在此案中不積極合作及一再拒絕官方參與感到惱火,驅逐了兩名俄羅斯外交官。

被暗殺者的兄弟祖拉布·漢戈什維利在接受採訪時說,他一直在跟進俄羅斯試圖解救克拉西科夫的行動。漢戈什維利目前居住在德國,但他說他的家人在德國的庇護申請被拒絕了。他說,此案對俄羅斯安全部門來說是「駕輕就熟」。

2019年,德國駐格魯吉亞大使館前的抗議者手持澤利姆漢·漢戈什維利的照片。Zurab Kurtsikidze/EPA, via Shutterstock

他說:「他們派人到任何地方去殺人,然後抓無辜的人來做交易,這一招在他們看來很管用。」他說,把克拉西科夫關進監獄本來會打破這種模式,但他也說,他不會反對交換:「如果他被交換能讓無辜的人獲釋,我會很高興。」

俄羅斯主要反對派人物阿列克謝·納瓦爾尼今年2月在俄羅斯的一個流放地突然死亡,他本來可能與克拉西科夫交換。他去世後,他的助手們表示,用納瓦爾尼和幾名在俄羅斯的美國囚犯交換克拉西科夫的談判正在進行中。

周四,拜登總統表示,德國總理奧拉夫·肖爾茨在同意釋放克拉西科夫方面的合作是外交談判中的關鍵因素。

俄羅斯曾多次表示,在32歲的格什科維奇被判刑之前,不可能就釋放他達成任何協議。在俄羅斯,間諜審判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但他的審判在一個月內如閃電般快速結案。對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的俄裔美國編輯庫爾馬舍娃的審判也以同樣迅速的方式結束。

伊萬·帕夫洛夫是一名俄羅斯律師,在逃離俄羅斯之前專門處理間諜和其他敏感案件。他說,格什科維奇一案的迅速結案——只舉行了兩次庭審,而且沒有明顯的辯護——表明某種補救措施已經在醞釀中。

「他們都希望有一個快速的流程,這意味着他們都知道一些事情,即使不能公開說出來,」帕夫洛夫說。間諜案是秘密審理的,這意味着沒有任何細節被公佈,律師也被禁止發表評論。

7月19日,格什科維奇因被廣泛視為捏造的間諜指控而被判處16年監禁。同一天,庫爾馬舍娃被判六年半徒刑,罪名是傳播「虛假信息」以及未註冊為外國代理人。

周四的交換也令惠蘭獲釋。他因間諜罪被判處16年徒刑,美國也稱這是出於政治動機。他於2018年12月在莫斯科一家酒店被捕。

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的囚犯交換可以追溯到60多年前的冷戰高峰時期,不過涉及大量在押者的交換比較罕見。1985年的一次交換涉及29人,其中包括23名西方人。最近一次集體釋放是在2010年7月,當時美國釋放了前不久抓捕的10名俄羅斯人,而莫斯科釋放了四人。

那次交換發生在維也納國際機場的停機坪上,交換對象包括被判定為潛伏特工的曼哈頓名媛安娜·查普曼。俄羅斯釋放了俄羅斯核科學家伊戈爾·蘇佳金以及前俄羅斯軍事情報部門上校謝爾蓋·斯克里帕爾。俄羅斯特工隨後在2018年試圖毒死他,但沒有成功,一名英國女子在那次行動中喪生。

專家們認為,針對周四被釋放的人質的整體協議,是克里姆林宮一種被稱為「人質外交」的手法的一個顯著例子。

「這實際上是在法律的外衣和幌子下劫持人質,」研究這種方法的西北大學政治學教授丹妮爾·吉爾伯特說。「這種做法近年來似乎越來越多,尤其是成了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新近青睞的一種策略。」

她警告說,這種做法很可能只會越來越多,因為轉向劫持人質的是各國政府,而不是恐怖組織。

「這是世界各地的對手的一種不對稱手段,他們想從美國那裏得到東西,但又想避免發生全面、公開的衝突,」她說。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803/208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