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冠海星大舉入侵東沙外環礁,4隻海星集體啃食活珊瑚,爭食畫面觸目驚心。(鄭明修研究團隊提供)
毒辣的熱浪席捲各地,科學家示警全球正上演第四次大規模的珊瑚白化現象,南海不只承受高溫壓力,東沙外環礁棘還面臨棘冠海星(又稱長棘海星)大爆發,海底悄悄褪去瑰麗色彩,一抹抹慘白逐漸暈開擴大。
東沙外環礁的棘冠海星爆發範圍約4公里,大概佔了外環礁的8.3%。今年夏天台灣海洋團隊直擊驚悚的海星爭食畫面,一隻只飢餓的棘冠海星在枯白的珊瑚礁區到處尋找食物,甚至看到4隻海星互不相讓爬上活珊瑚,爭相啃食珊瑚蟲。5位潛水員下水,短短一支氣瓶的時間,抓獲了350隻棘冠海星。
棘冠海星大爆發的原因仍是謎團,東沙外環礁少有人為污染,卻仍逃不出海星肆虐的「魔掌」。(鄭明修研究團隊提供)
海星的「成魔」之路
棘冠海星俗稱「魔鬼海星」,近年來,南海頻頻出現海星大爆發,台灣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院長、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計劃主持人廖德裕認為,這是大環境變化所造成的結果,科學家歸納出水域營養鹽變高、天敵消失、全球暖化等潛在因素,提供棘冠海星大量繁衍的條件,但是目前所知仍然有限,有待更多調查和研究來解答。
然而,探究棘冠海星的「成魔」之路,似乎有跡可循。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台灣珊瑚礁學會榮譽理事長鄭明修指出,棘冠海星大爆發最早被歷史定位的地方是澳大利亞大堡礁,60多年前,許多人投入潛水和調查活動,當時海洋科學家認定營養鹽太豐富,隨着大量移民湧入,從事各種農業、大肆開發,各種肥料透過雨水沖刷至海洋,造成微細藻類大量增生,也提供棘冠海星幼生足夠的食物來源和大量繁生的機會,然後每5年、10年在各地周期性大爆發,棘冠海星開始在大洋中不斷擴散,後來在關島、印度尼西亞、日本沖繩等海域都曾出現爆發事件。
「關島的人口很少,也發生棘冠海星大爆發,一公頃據說有1萬隻,導致大範圍的石珊瑚死亡。」鄭明修推測棘冠海星排出精子、卵子後,浮游幼生時期的海星可能順着洋流漂流至各海域,隨着子代不斷增加且擴散,找到合適的海域又大規模增生,「後來,日本石垣島在2010年發生棘冠海星大爆發,移除了23萬隻。」
團塊微孔珊瑚是棘冠海星較不喜歡的珊瑚種類,如今卻飢餓啃食,代表此區活的石珊瑚群體已經很少了。(鄭明修研究團隊提供)
從西沙跑到西吉?
鄭明修說,2010年台灣澎湖西吉島海域發現棘冠海星大爆發,島上無人居住,而西沙群島早在2008年左右就發生大爆發事件,有一次他出席兩岸珊瑚礁研討會,中國學者提問「會不會是我們西沙的(棘冠海星)跑到西吉島?」當時大家一笑置之,日後,棘冠海星陸續在南海各島礁擴散。
這位「大魔王」橫行狂嗑的珊瑚礁海域,常出現在人煙稀少的島礁或無人島。鄭明修分析,棘冠海星的天敵消失可能是造成大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法螺是棘冠海星最主要的天敵,另外,許多魨科魚類、鸚哥魚會捕食小的棘冠海星,而浮游期的幼生海星更是許多珊瑚礁魚類的食物,當這些能抑制棘冠海星數量的物種減少時,就提供了棘冠海星大爆發的絕佳環境。
廖德裕指出,大法螺是高經濟價值的物種,目前在東沙內環礁偶爾會看到,族群數量並不多;雖然東沙環礁規劃為國家公園,中國和越南漁船持續在海洋保護區內非法捕魚,這幾年台灣海巡署、海管處和東沙研究站都投入人力驅趕非法漁船或是收回漁具陷阱,不過由於東沙環礁的面積和台北市差不多,非法捕撈、盜採問題仍然有一定程度存在。
大法螺是棘冠海星的頭號天敵,在南海遭到大量捕撈,食物鏈平衡也被打破。(鄭明修研究團隊提供)
大法螺吹響警哨
大法螺擁有出色的花紋殼體,常被拿來當裝飾或收藏品,也被用作宗教法器,身價居高不下,儘管中國政府將大法螺列為國家保護動物,近年不時查獲非法販售,甚至還有海南省網紅堂而皇之上傳吃大法螺的視頻。
「在台灣30公分的大法螺要價台幣3、4千元以上,在大陸更貴,要台幣一萬元以上。」鄭明修潛水時發現大法螺已經很少見,因為幾乎被採光了,而活躍在東沙、南沙各海域的漁船大軍不只來自中國,越南漁船也不少,「這些漁船到處去搜刮,什麼都抓,越南當地市場還賣活的大法螺。」
大法螺吃棘冠海星,棘冠海星啃食活珊瑚,食物鏈的平衡一但被打破,棘冠海星更具生存優勢,南海生態失衡正好為它打造了大規模繁殖的溫床。
中國研究團隊還發現,較高的水溫可以提高棘冠海星幼蟲的成活率,在西沙群島附近平均水溫超過30℃的2006至2007年以及2014至2018年,棘冠海星的數量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廖德裕表示,目前科學家認為溫度高和存活率兩者成正相關,不過,這是在實驗室可控範圍的結果,到了大海里有各式各樣的變因,到底海溫上升和棘冠海星的爆發有多大關聯性,其實並無法下定論,當前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全球暖化的確是一個顯著的趨勢。
7月28日發佈的珊瑚白化預警數據顯示,東沙、中沙海域面臨高溫壓力,珊瑚白化威脅不容樂觀。(資料來源:NOAA)
海洋熱浪來攪局
今年7月世界氣象組織(WMO)發文指出,今年的6月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6月,而且已經連續13個月創下歷史新高,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中心數據顯示,過去一年來,全球平均氣溫比起工業化前高出1.64°C。
叫人捏把冷汗的是,南海的珊瑚礁生態系面臨棘冠海星和海洋高溫的雙重威脅。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珊瑚白化預警系統,7月28日的最新數據顯示,東沙、中沙海域,以及台灣南部、海南島南方的海溫都已經進入白化預警的第二級。目前台灣專家陸續在墾丁海域、東沙島北側發現珊瑚白化現象,中國的調查報告也示警,今年夏季中沙黃岩島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可能面臨比往年更強的海水溫升熱脅迫壓力影響。
「珊瑚白化代表海溫過高的警訊,28°C珊瑚就不太舒服,30°C有些珊瑚開始白化,到32°C所有珊瑚都白化了。」鄭明修憂心說。他潛水長達47個年頭,早年看到一隻棘冠海星很興奮,現在到處點狀爆發,「這些警訊代表海洋的生態結構可能已經出現變化,南海可能很多地方都有局部爆發,我們沒辦法調查,南海的海域面積大約有350萬平方公里,到底哪個地方爆發過沒有人知道。」
廖德裕也認為棘冠海星的影響層面有多大並不容易估算,「因為整個南海範圍很大,被報導出來通常是當地有一些人為活動,例如東沙和南沙太平島有台灣研究團隊監測調查,才會觀察到棘冠海星大量出現,其他沒有投入研究能量的地方,到底有沒有棘冠海星分佈無法得知,另外,它們喜歡棲息在稍微有一點深度的水域,所以從表水不易察覺到較深處的珊瑚已經被棘冠海星吃掉了。」
海星大爆發成了全球頭疼的難題,鄭明修指出,澳大利亞大堡礁和南海是屬於同一種棘冠海星,其他海域也發現相似種,外型近似棘冠海星,但是顏色不同,目前在紅海、印度洋,以及靠近非洲海域都發生大爆發事件。
潛水員在東沙外環礁用長柄注射器,以醋酸殺死棘冠海星。(鄭明修研究團隊提供)
「防火巷」圍阻擴散
今年夏天,鄭明修研究團隊參與東沙外環礁的棘冠海星清除作業,珊瑚礁生態系被譽為「海中熱帶雨林」,他以森林大火形容東沙的棘冠海星大爆發,滅火策略要建立圍堵的防火巷,徹底清除東沙外環礁南面熱區的棘冠海星,阻止它們進一步擴散。
「這次我們採用注射醋酸液,每隻注射15至20cc,24小時內它就會死掉。」鄭明修強調及早發現、及早移除是降低危害最好的方式,過去他也曾投身西吉島和太平島的棘冠海星清除工作,「以西吉島來說,經過兩年進行移除與後續監測調查,棘冠海星大爆發的現象已不再發生。」
除了人工注射之外,鄭明修說,澳大利亞大堡礁還發展出AI技術,以海底機械人透過影像識別系統,為棘冠海星注射醋酸液,不過費用高昂且效率不若人力移除,此外,現今還有eDNA監測,透過分析海水樣本的生物化學物質,來評估棘冠海星的潛在爆發水平。
廖德裕表示,當前有效解決方法就是投入人力清除棘冠海星,但整體來說還是需要健康的生態環境來維持整個動態平衡,目前由於南海很多魚類和大法螺的族群量較小,很難對棘冠海星達到有效的生物防治,在這樣的情況下,人為介入是重要方式。
近年山東青島出現多棘海盤車泛濫成災,專家推測海域污染、生態失衡是重要原因。(路透社)
底拖網解得開難題?
這幾年中國山東膠州灣也接連出現海星泛濫災情,這種海星叫多棘海盤車,造成當地貝類養殖戶損失嚴重,由於受災面積大,政府開放已禁用的絕戶網和底拖船捕撈海星,以生態破壞漁法移除海星,這是否淪為惡性循環?廖德裕表示,海盤車主要分佈在海底沙地,它們會把海里的生物吃得一乾二淨,包括一些底棲性魚類,或是魚類產在底部的卵或幼生都會被吃掉,所以在泛濫成災的情況下,也許使用底拖網是一個有效率的解決方式,但是底拖網會不會更進一步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已經很難評估了。
鄭明修說,海盤車大量繁生代表海洋食物鏈失衡了,早期他去廈門和浙江一帶,看到的海鮮都好小、好少,那代表底拖網捕撈到的生物愈來愈少,現在針對海盤車使用底拖網,它是沒有選擇性的撈捕法,所有的魚蝦蟹貝都被一網撈盡,維持穩定的食物鏈平衡和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
「多棘海盤車在西太平洋是原生種,它們已經入侵到西方國家的海域,畫面看起來很恐怖,整個海里滿滿的海盤車,幾乎看不到其他東西。」廖德裕聊起看到的大爆發畫面,「底拖網很難有效移除海盤車,只能減少數量,因為它在這裏是原生種的話,在本來的生態條件下是平衡狀態,但是目前因為生態失衡才會像棘冠海星一樣出現大爆發,所以健康的生態才是最終極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