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程曉農近日發文分析,「重建」難為,難在「卸責」「給利」。
所謂的「形勢倒逼改革」,其本質還是「貓論」與「摸石論」。但是,形勢惡化,並不見得必定能倒逼出改革;也就是說,「重建」難為。其難何在?難在兩點,其一,高層的政治責任誰來承擔。共產黨政權之所以會需要「重建」,當然是因為原來的方向和政策錯了,必須改變,特別是在困境之中,不變就每況愈下。其二,重建能不能為官員們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發財機會,從而在官場上贏得官員們的廣泛支持,這是重建能否成功的關鍵。
因此,在中國要形成改革政策,必須先具備「卸責」和「給利」這兩大要件,但這兩大要件是「重建」醜陋的一面,所以從來不會寫在官方文件中。說得直白一些,「卸責」不僅僅是排除高層當中阻礙「重建」的政治勢力,更是改變高層權力結構之舉;「給利」也是排除黨內或社會障礙的手段。
任何改革的建議想得再好,如果不懂這兩個要件,就沒有真正的討論空間。筆者當年在改革智庫工作時對此深有體會,亦常苦於找不出創造「給利」要件的可能。至於「卸責」這方面,自然不容智庫研究人員置喙,那屬於「大內」秘辛;但智庫研究人員若悟不到其中壼奧,便淪為書生議政了。
「給利」有兩種,一種是普惠式,面向全體國人;另一種是特惠式,面向官場。農村改革全面改善了農產品供應,這就是「普惠式給利」,可以營造社會滿意度。「特惠式給利」則意味着,產生能引誘官場中人參與「重建」的利益動力。國企私有化和隨後的金融開放,便屬於典型的「特惠式給利」,只讓有權勢的人及其親屬沾光。
給利的來源從來都不是動用財政資金,遍撒「雨露」,而是使用「制度紅利」。「制度紅利」並非源於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而是指制度「重建」新創造出來的機會和好處。所以,用「制度紅利」施惠,可能不致於引起強烈的社會不滿,但會引起社會妒忌。
但是,制度「重建」可能創造「制度紅利」,也可能產生「制度傷害」,比如,國企私有化過程中,幾千萬原全民所有制職工被迫下崗,就是迫使他們失去既得利益的典型「制度傷害」。中共對付下崗職工的辦法,無非是連騙帶壓。
俄羅斯在民主化的過程中,之所以能夠迅速推動私有化,其根本原因就是,官場人物搖身一變,拋棄了共產黨,轉身加入其他政黨,然後利用經濟自由化的機會,在國企私有和金融開放當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俄羅斯的經濟自由化與中國的最大不同,不在於「重建」的「制度紅利」被官員集團分享,而在於,法律是否保障這樣的特權分享。
俄羅斯已然擺脫了共產黨意識形態的束縛,所以,它在經濟自由化過程中通過的新法律,把侵吞國有資產規定為合法行為;即便如此,還是有大批發了財的前官僚不放心,把財產轉移國外。而中共則仍然受到共產黨意識形態的束縛,無法承認貪污合理化、合法化,這就產生了吞下了「制度紅利之特權分享」的官員們,與共產黨體制之間的利害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