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杜素娟在一檔訪談欄目中,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
不要跟父母爭辯,不要把辯論的欲望放在父母的身上。
遇到觀念上的矛盾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夠有一種撤離陣地的能力。
父母和自己是兩代人,誰也不能改變誰。
與其辯論爭吵,不如學會閉嘴。
家庭是港灣,不是戰場。
戒掉自己可以改變父母的期待,家庭就會和諧很多。
01
愛是情感,不是規範。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
我們經常告訴父母隔夜菜不要再吃,要倒掉,父母答應得好好的,轉頭就把剩菜放進冰箱,第二天又熱熱自己吃了。
我們看到水果上有部分壞掉了,就告訴父母直接扔掉,父母也是答應得好好的,轉頭到廚房拿刀把壞掉的地方切掉,洗洗剩下的部分給吃掉了。
每當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十分惱火,開始跟父母講科學講道理,但發現好像效果並不明顯,下次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好像還是會這樣去做。
有個朋友乾脆也不再說了,就每次買水果買菜的時候少買一些,避免浪費,發現壞掉了就自己直接去處理,不再去跟父母爭得面紅耳赤了。
每個人都是時代與環境的產物,他們的行為模式、價值觀乃至生活習慣,無一不是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的。
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着天然的代溝。
有人說:「不要和重要的人,計較不重要的事。」
沒必要與老人爭個對錯,心裏明白應該怎麼去做就可以了。
杜素娟教授之前覺得父母思想很古板,很多觀點自己並不認同,想着去勸說父母做出改變。
但當她試圖用自己的想法去改變父母時,父母非但不理解,還會反駁她,跟她爭吵。
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她和父母的關係就鬧得比較僵,甚至都無法溝通。
後來,杜素娟意識到,與其改變父母,不如改變自己與他們相處的模式。
當一家人再在一起聊天的時候,她自己會保留自己的態度,不去反駁父母的觀點。
父母說什麼,她就安靜地聽,父母停下來,她就回應「你剛剛說得挺好」,告訴他們自己有在聽。
當她不再跟父母爭辯之後,發現父母也不再和她抬槓了。
當我們不執着於改變父母,而是從父母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就能體會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溫情與連接,那些所謂的「不妥」也會成為增進彼此理解與感情的契機。
有人曾說,在家庭關係里,做所有的決定之前,別忘了一件事:愛。
愛,就意味着不會忽視家人的獨立和個性,尊重他們的生活觀念。
家,因理解而更加溫馨,愛,在包容中才愈發深沉。
02
孝是包容,不是爭辯。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夏向孔子請教什麼才是孝?
孔子回答他,在侍奉父母的時候,臉色始終保持和顏悅色。
敬愛雙親,順從其願,這份心意並不苛求,難在那恆常如一的微笑和發自內心的尊敬。
梁啓超是維新變法的改革家,也是一個大孝子。
他平日裏經常與朋友們在家裏相聚,討論維新改革的事。
然而,家中年邁的老父親,對兒子和那些朋友的新潮思想無法接受,經常流露出不滿情緒,這讓梁啓超的心裏不是滋味。
梁啓超明白父親的心思,卻沒有和父親爭辯,而是想了個招兒,專門為老爺子打造了一個獨立的院子。
讓老爺子能安安心心地按照自己的習慣過小日子,不受外界的影響,圖個清靜。
老爺子眼不見為淨,埋怨也就少了很多。
家庭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以愛之名的改變。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學會尊重,家庭才能和諧。
朋友小李是一名AI訓練師,每天與代碼、算法打交道,而他的父親是個建築工人,對AI世界既陌生又好奇。
父親總是擔心小李的工作不穩定,常勸他找個「實實在在」的工作。
起初,李明會跟父親爭辯,想要解釋這個行業的前景,但漸漸地,他意識到這並非解決問題的方式。
他開始邀請父親到他工作的地方看看他工作的環境,耐心地解釋自己的工作內容,讓他逐漸感受到AI世界的魅力。
每當父親的擔憂再次浮現,小李不再是爭辯,而是微笑着分享自己工作的最新進展。
隨着時間的推移,父親慢慢從疑惑轉為認同和支持,兩代人的關係也因為互相理解而變得更加親密了。
父母的世界,就由他們自己做主,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溫柔以對,理解萬歲。
給父母一方天地,也是給自己一片寧靜。兩代人的舒適圈,才會默契相連。
允許父母與自己三觀不一致,是最大的教養,也是最頂級的孝順。
03
家是港灣,不是戰場。
之前聽朋友小張講起這樣一件事。
他的爸爸老張是小區里出了名的「煙盒酒瓶收集者」,有的時候出去遛彎,看到地上的煙盒,也撿起來揣在衣服口袋帶回家。
這些在他人眼中或許只是廢棄的雜物,卻成了老張心中的寶貝。
有一次小張回家,看到家裏到處都放着各種煙盒還有一些酒瓶,總會半開玩笑地說:
「爸,咱家又不是回收站,收這麼多不要的煙盒酒瓶有啥用,也賣不了錢?以後別再收了。」
老張總是笑笑,回答「好」,沒過幾天,小張又發現家裏的煙盒酒瓶不僅沒少,反而又多出一些。
原來,老張在年輕的時候,就有收集糖紙的習慣,現在年齡大了,看着現在各式各樣的煙盒酒瓶覺得好看,就想收集起來,覺得也是個念想。
小張後來逐漸理解這些煙盒酒瓶不再是簡單的物品,而是父親情感的寄託,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情感橋樑。
從此,不再提議清理這些「藏品」,反而開始幫助父親整理和保養,偶爾還會加入父親的回憶之旅。
知乎上曾有人問:幸福的家庭是什麼樣的?
最高贊回答是:幸福的家庭都不爭對錯。
親密愛人如此,兄弟姐妹如此,與父母之間,更是如此。
曾經聽同事聊起這樣一件事,也深有感觸。
她的媽媽經常在家做飯,但每次做飯都喜歡放很多油和鹽,這讓正追求養生的同事很頭疼。
她曾試圖用各種營養學知識勸說媽媽改變烹飪習慣,卻總是把廚房變成「戰場」。
後來,她改變了策略,每到周末,她就挽起袖子,親自下廚上演一場「健康美食秀」。
清蒸魚配上檸檬片,少油版的蔬菜沙拉……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全。
她笑眯眯地請媽媽上座品嘗自己的手藝,還一邊吃一邊介紹每道菜里自己的「小心機」。
時間久了,媽媽原來的做菜習慣也改變了,受到女兒潛移默化地影響,炒菜也變得越來越健康。
餐桌上的爭執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相互欣賞的眼神和更加溫馨和諧的家的味道。
《禮記》中說:「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當我們在父母面前直截了當地指出父母的「不對」,甚至一定要跟他們辯個誰對誰錯,即便是我們「贏了」結果,換來的可能是父母的沉默。
比起冰冷的道理,父母內心真正渴望的,不過是多一分理解,多一刻陪伴的溫暖。
家是講愛的地方,而非爭辯對錯的賽場。
與父母的相處,少一分針鋒相對,多一份柔情似水,在歲月的長河裏,以愛為舟,方能抵達幸福的彼岸。
▽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說過:「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一個帘子。」
我們的父母雖然平凡,但在愛子女上,一定會用盡全力。
人生在世,最不能等的事兒就是孝順父母。
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理解他們的平凡,去包容他們的「不對」,去傾聽他們的內心。
多去肯定他們,多去陪伴他們,就是父母最大的幸福和快樂。
不爭對錯,家和才能萬事興,現在的我們有一天也會成為年邁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