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16日),川普表示,台灣拿走了美國所有的晶片生意,因此台灣應該為國防向美國支付費用。這一言論使台灣的半導體行業成為焦點,國內外媒體紛紛報道。美國媒體分析指出,對台灣採取模稜兩可的態度可能不是最佳的外交策略,並列出了四個關於台灣半導體的重要事實,以幫助川普更好地理解台積電在美國和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
美國的金融和投資新聞雜誌《巴隆周刊》(Barron's)首先提到的是「7000億美元」。川普接受彭博商業周刊專訪後,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上周三(17日)重挫2.8%。包括台積電和美股「科技七雄」(蘋果、亞馬遜、Alphabet、Meta、微軟、輝達、特斯拉)在內的大型晶片股市值一夜之間蒸發了約7000億美元。這表明市場認為台積電不僅是一個晶圓代工廠,更是美國最大、最重要企業關鍵零組件的關鍵供應商。
第二點是「92%」。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數據,台積電製造了全球92%的先進半導體,剩下的8%由韓國製造。儘管美國希望在國內重新製造先進晶片,但這一目標還需要時間才能實現。美國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20%的先進晶片在本土製造。
第三點是「33%」。台積電生產的所有晶片都供應給那些沒有自己製造晶片的半導體企業。對於輝達、超微半導體、博通和高通來說,台積電是一個重要的供應商。這四家企業在製造晶片的費用中,約三分之一支付給了台積電。這種單一供應商佔比如此高的現象並不常見,再次顯示了台積電的重要性。
第四點是「45%」。輝達和其他企業向台積電購買晶片後再轉賣給其他公司。微軟、Meta、Alphabet、亞馬遜和特斯拉貢獻了輝達約45%的銷售額。雖然蘋果目前沒有向輝達購買大量晶片,但它占高通銷售額的約27%和博通銷售額的約17%。因此,理論上,沒有台積電就沒有iPhone、AI伺服器和其他人們依賴的電子產品。
基於這些數據,《巴隆周刊》的記者Tae Kim認為,如果台積電的運營受到阻礙,將會帶來「全球大蕭條」(Global Depression)的真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