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美國的中共問題專家、學者何清漣分析說,三中全會前夕,從中方宣傳來看,三中全會的主題是技術創新、土地、財稅改革等三大議題。技術創新主要涉及政府對科技企業的政策,土地(制度)無論怎樣變動,主要涉及地方政府如何捏弄管下最值錢的土地資源;只有財稅改革涉及甚廣,除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稅收再分配(事權與財權掛鈎),最主要是稅收的增量即稅源是什麼(什麼人交何種稅)。
消費稅改革的目的,增加地方稅收
調整央地稅收,也是為了減輕地方壓力。目前,房地產低迷,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銳減、財政吃緊,一些城市以罰沒款收入為代表的非稅收入已經佔到當地財政收入的40%以上。其結果是嚴重破壞當地的營商環境,各地城管對小商販的暴力執法引發不少惡性流血事件時有所聞。中央政府醞釀消費稅改革,目的是使地方能增加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
目前國內官媒提及消費稅改革,均認為這一稅收穩步下劃地方將是重點。消費稅不算是完全的中央稅,中央政府提出將消費稅下移,是改革的內容之一,另一招是消費稅「開源」。
消費稅改革的重點
全球範圍內的消費稅大致可分為普遍徵收與特定徵收兩種類型。美國、日本屬於前者,寬稅基和低稅負。如日本消費稅率為10%,實質是增值稅性質。美國各州情況不同,比如新澤西消費稅高,超過7%,相鄰的賓州消費稅低,鄰近賓州的新州居民常於周末開車跨州購買,省點小錢。英國、德國屬於後者,針對特殊項目(如煙、酒)等徵收,一般實行從量定額計征,且稅率明顯高於中國,如英國煙草稅率高達82%。美英日德的消費稅均在消費端徵收,均為價外稅。
中國的增值稅其實就是普征的消費稅,類於美國、日本。但中國隨着經濟發展,中國人的消費品種逐漸增多,又加入了特定徵收的稅種。目前的《消費稅稅目稅率表》顯示,中國消費稅的稅目共15種,稅率從1%至56%不等。一是影響生態環境的消費品,如小汽車、摩托車、成品油、汽車輪胎、木製一次性筷子、鞭炮、焰火、實木地板。二是過度消費不利於健康的消費品,如煙、酒等。三是以少數高收入群體為消費主體的奢侈品類消費品,如高爾夫球及球具、遊艇、高檔手錶及珠寶玉石等。官媒輿論認為,總體來說,針對高檔甚至奢侈消費品的稅目偏少,上萬元的包包鞋服、私人飛機、馬術、高檔會所娛樂休閒等未納入消費稅徵收範圍。因此,這次改革主要是羅掘新稅源:
一、增加特定徵收範圍。這方面,稅收專家們認為有羅掘餘地,因為要客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奢侈品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人奢侈品消費達到10420億元,佔全球奢侈品消費比重約為38%。其中,中國消費者在境內市場的奢侈品消費額為6077億元,同比增長11%;境外市場奢侈品消費額為4343億元,增長6%。
二、將娛樂休閒等服務性消費納入徵收範圍。在接受媒體採訪中,好幾位都指出,目前消費稅15個稅目,只對有形商品徵稅,不涉及服務消費,而社會經濟的發展愈發呈現服務化特徵,目前中國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已經超過50%。專家們認為,如果消費稅徵收固守有形的商品,可能造成稅源的流失。
這兩者都是對中上階層拔毛,因為多數老百姓只能消費日常生活用品,奢侈品消費極少,奢侈性服務消費更談不上。因此,消費稅改革後,富裕地區與貧窮省份的財政改善會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