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遲近一年的中共二十大三中全會終於在北京召開,外界關注中共推出的經濟政策,以解決當前的經濟困境。然而,在召開前夕,中共官媒日前發表改革路線主調,就是要「把黨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顯然黨領導經濟、控制市場的路線依舊是習近平的國家發展主軸,尤其是下半年按理要登場的三中全會,涉及到「黨建」議題,黨政及意識形態是重點,這限制了經濟開放的成效,外界對於三中全會的期待並不高,恐怕政策方案流於形式,中國經濟發展「短多長空」、雷聲大雨點小。
三中全會延宕近一年 習洗腦自信自立
在三中全會開幕前夕,中國政府網發佈《國務院關於同意在瀋陽等6個城市暫時調整實施有關行政法規和經國務院批准的部門規章規定的批覆》,瀋陽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漢市、廣州市、成都市等6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以及也把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海南省等作為五個試點省市。必須說,中共當局有意恢復過去鄧小平「漸進」的改革開放,以11個地區來先試先行,問題是,外界對習近平經濟路線不具信心,投資環境也大不如前,勢必更內卷化,且「控制」多於「開放」,中國經濟不樂觀。
習近平的新經濟政策是什麼?有兩個現況情勢,一是中國內部經濟仍低迷困頓,無論是投資、消費、就業等面向,都呈現乏力、下行的跡象,二是國際社會提高對中「去風險」,中國一方面提高對外持續政治掛帥的經濟脅迫動作,另一方面經貿衰退的外溢風險攀升,整體來說,習近平面臨着內外夾攻的經濟壓力。事實上,習近平過去採取更為保守的動作,一手在技術研發上強調「自給自足」,另一手則是採取「國家安全優於經濟成長」的法制動作,延宕一年的三中全會,核心重點會是展現習近平的強力掌控。
「習式改革」說的好聽 但卻是國王新衣
中共二十大三中全會開幕之際,黨媒新華社發佈一份特稿,稱習近平是鄧小平之後的「改革家」,細數習近平投入經濟改革的豐功偉業,對接「中國式現代化」及「全面深化改革」的使命,在三中全會召開時如此吹捧,有兩個意涵,首先,連結鄧小平及改革發展,藉此回應外界對習近平經濟路線的質疑;其次,凸顯當前中國發展形勢不同於改革開放初期,有意拉高習的地位及權力。與此同時,中共官方雜誌《求是》匯編文章「必須堅持自信自立」,節錄習近平過去的論述,強調中國的制度自信,說白了,就是習近平深信的那套「東升西降」思維。
事實上,習近平破天荒的第三任期,中國整體國力並非如官媒文章的那麼前景光明,經濟成長失速、地方債務爭議、房地產泡沫化、青年失業高漲、消費市場困頓等問題不斷浮現,中共能解決挑戰的政策工具有限,尤其是要喚起投資者、消費者的信心,習近平必須提出響亮的新名詞,那麼之前曾提出的「新質生產力」,應當會是重要的概念,特別是藉此能刺激新的投資及生產規模,但這並不等於可以帶來就業和增加消費。當前,習近平的經濟政策仍仰賴出口擴張的模式,短期的規模效應卻也帶來產能過剩的問題。
對習近平而言,三中全會不只要確立經濟路線及論述,更關乎到他的政權穩定,尤其自二十大以來,中共內部權鬥、人事清洗動作頻傳,習近平的工作報告及可能審議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沒有意外的話將會強調黨的領導地位,以及強化習近平的改革新時代,表面上經濟措施涉及了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實質上則是確保習近平對內統治及掌權。當然,中共可能會提出刺激性的經濟方案,以及微調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力度,這會帶來提振的短期效果,但中長期來看,內外部形勢依舊是不穩定,習近平的前景光明恐怕只是自欺欺人的話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