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代轉身,總有一些細微的變化走在前面。
最近,有不少地方把「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改名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就是我們常說的「住建局」,地產人應該說是再熟悉不過了。
在中國,住建局屬於城建系統的重要單位,主要承擔建設工程審批、建築建材業監管、房地產市場監管、住房保障等等職能。
湖北,這次是跑的最快的。
武漢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掛牌;
襄陽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掛牌;
十堰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掛牌;
仙桃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掛牌;
神農架林區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掛牌......
據統計,截至6月25日,湖北省17個市(州)的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都已將名稱變更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並相繼掛牌。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更早是在深圳,中國很多的改革都是從深圳開始的,深圳可以說是我們觀察變化的一個窗口。
2024年4月11日,深圳市用「城市更新局」發文,第一篇文章就是《深圳市城市更新局主要職能》。
這次住建局的「集中」改名,應該不是一個孤立事件。
目前來看,湖北可能是一個趨勢的開始,其他城市大概率會跟進。
不排除,最上層的住建部......
一個建設,一個更新,只有兩字之差。
不要小看,個別字的變化,背後釋放的信號卻很重要。
從「住建局」到「住更局」,意味着部門職能、工作的重心可能發生轉向。
其實,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理解個七七八八。
「建設」,是以住房的建設為主,解決的是從「無」到「有」;
「更新」,是以住房的更新為主,強調的是從「有」到「優」。
也就是說,過去住建局的工作側重於增量建設管理,而後面,住更局則更強調住房供應結構調整。
表面上,是名字的變化,是相關部門職能的調整。
深層次,更象徵着一個時代的落幕,另一個新時代的全面到來。
意味着,「大拆大建」的大基建時代一去不復返,「修修補補」的城市大維修時代加速而來。
名字,很多時候是時代的見證。
大基建時代的特徵是新建,大維修時代的特徵是修補。
這一變化的背後,是近幾年房地產供求關係的明顯逆轉。
去年高層已經做出了,「中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重要判斷。
也就是說,中央認為房子過剩了,房地產市場已經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
不然為啥不管是新房,還是二手房,都在「去庫存」?
這就像是「禿子頭上的虱子」。
新建、增量搞不動了,但存量盤活、優化還是有的搞的,就像央企搞存量資產盤活一樣。
而且,我們建的很多房子,也到了集中更新維修的時期了。
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城鎮既有房屋中,大約有20%已建成超過30年,到2040年前後,這個數值預計會達到80%。
目前,部分建國初期蓋起來的小區已經淪為危房,居住體驗差不說,還可能威脅人身安全。
按照住建局的統計,城鎮共有300多億平方米的存量住房,合計約22萬棟老舊小區需要改造更新。
有的已成危房,有的外觀設計過時,有的是戶型過時,有的衛生設施配套......
有數據統計,中國城市更新存量總市值約500萬億元,這個總體體量足夠大。
每年城市更新釋放出來的經濟價值,在當下經濟大環境下,更顯得彌足珍貴。
所以,我們應該不難理解「住建局」更名了吧。
還有,說到城市更新,新加坡早在50年前,就開始幹了。
1974年,新加坡成立了一個部門叫:重建局。
現在我們的房地產新發展模式,其實就是新加坡模式,這個國家會是我們過河要摸的「石頭」之一。
不僅僅是房子,我們基建的「老齡化」,可能遠比我們人口的老齡化來的更快、更猛、更早。
「基建狂魔」我們絕對名副其實,過去幾十年,在土地財政的模式下,修了無數的鐵路、公路、高速、橋樑......
但隨着近兩年地產的低迷,土地財政的消退,「大基建」、「大擴張」的時代落幕了。
基建老化,對應最直接的就是安全隱患。
不管是路段塌方,管道漏電漏水,房屋脫落......
其實,這幾年很多城市的基礎設施老化問題,已經漸漸暴露出來了。
梅州高速塌方,官方勘定是由於高速缺乏養護疊加惡劣自然天氣所致。
最近南方的暴雨,洞庭湖決堤......
很多城市一下雨就淹,這必須得重視。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鄭州的「7.20」大雨。
雖然有極端天氣的原因,但也暴露了城市基礎設施老舊的問題。
數據統計:
中國公路養護里程為525萬公里,養護比例高達99.4%,幾乎所有的公路都進入到了老化養護階段。
中國的橋樑約4成已經使用20多年,技術等級低的帶病橋樑佔3成,超過10萬座橋樑處於「危橋」狀態。
還有城市的燃氣、供水、污水、供熱等老舊管網的改造等等,也都迫在眉睫。
「大基建時代」已去,「大維修時代」已來。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將會全面進入以「維修」為主題的後基建時代。
城市更新沒有僅僅停留在規劃上,而是已實打實的展開了。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最近一次有關「城市更新」備受外界關注的是,中央財政直接出手撥款超百億,真金白銀投入。
財政部及住房城鄉建設部已擬定了首批15個示範城市:石家莊、太原、瀋陽、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青島、武漢、東莞、重慶、成都、西安,將為其城市更新工作提供定額補助。
其中,東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8億元,中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0億元,西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2億元,直轄市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2億元。
我想說,城市更新不應該是城市翻新。
翻新是給城市換上一套新裝,實質上沒有大變化,而更新更應該是城市的一種重構,是一種質的飛躍。
這幾年,你會感覺到一切都在變化,過去很多中國式的創富敘事行不通了。
大維修時代,不僅是經濟格局的變化,也是財富的巨變,背後投資和造富邏輯也會隨之改變。
時代變了,錢流動的方向變了,預期也會變,距離水源最近,才會最先接到水。
有戰略眼光的人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走在時代變遷的前沿。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可能難有大的趨勢了,中間可能只是小波浪。
我之前講,這幾年最大的確定就是不確定性。
大環境不是個體能決定的,我們要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去擁抱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