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浙江神秘80後,捅了一個62億的窟窿後跑路了

01、「發工資條、不發工資」

近日,一則震驚業界的消息傳來。

上海極目銀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極目科技」)的老闆陳群,欠下62億巨債後跑路。800多名員工上午還在開會改Bug,下午公司就直接解散了。

一份報案回執顯示,極目科技的高管們在5月24日就找不到陳群了。26日傍晚又跑到他的別墅,結果發現早已人去樓空。房間內留有一張A4紙和一個U盤,紙上寫着:「無法兌付投資人的錢,合計62億元,只能選擇逃避。」而U盤內容未對外公佈。直到27日中午,高管們也頂不住了,選擇報警,並告知了全體員工這一情況。

「市界」注意到,似乎已經人間蒸發的陳群,是個頗為神秘的80後。公開渠道關於他本人成長、教育、工作等方面的確切信息不多,只知道他是1986年出生,身份證註冊地址在浙江省台州市。另有信息顯示,陳群是一位從業多年的股權投資人,長期專注於金融科技、區塊鏈技術、智能製造、大數據云計算、元宇宙技術等領域。

他名下的極目科技,至今才成立一年多,以「創業孵化+創新賦能」為商業模式,目標是成為世界一流的科技創客社區。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公司的投資版圖和陳群的從業經歷一樣龐雜,涉及元宇宙、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AIGC、金融科技等12個行業,總投資額在4億~5億元。因為涉及的業務太廣,還曾引發員工質疑。

面對質疑,其公司高管曾做出解釋,「如果10個項目裏面有2個孵化成功的話,公司就能夠盈利,就能養活另外8個項目。」

現在看來,一切似乎都有跡可循,但對員工來說,老闆跑路這事還是太過離奇,讓很多人都沒時間反應。

員工古月(化名)告訴「市界」,本來已經預感自己要被裁員,「但萬萬沒想到會是老闆先跑路」。古月稱,公司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已經裁員了兩次,「當時大家就猜測可能是錢的問題」。

古月表示,事發前,極目科技已經拖欠她2個月的工資,「4月、5月的社保、公積金也沒繳納」。5月29日,公司曾發通知說,因為老闆突然失聯,公司決定與員工解除勞動關係,並在6月7日前,將解除勞動關係通知書、離職證明等文件發送到個人郵箱,並按2N的標準發放經濟補償和其他法定需要支付的費用。

「發了工資條,沒發工資。」事業集群部的員工葉濤(化名)6月6日吐槽到,最新的公告,5月工資條、經濟補償金和年/調休假折算金額等都說要給,但目前只發了工資條。「只發公告、不發工資,這是什麼新型的發工資方式嗎?」

更讓葉濤沒想到的是,公司幾乎沒什麼實體資產。「據說公司財務上報的所有實體資產,包括伺服器、AIGC部門的幾千張顯卡等等,盤下來只有1個億左右;辦公樓是租的、陳群的別墅是租的,他名下只有一台車。但就是這些,也不知道最後出售時會被打幾折?」葉濤表示,他沒想到,公司連電腦都是租的。

02、干P2P起家

陳群的突然消失,不僅牽動着800多名員工的神經,還暴露出一個涉及近萬名高淨值客戶、60多億的資金黑洞

「市界」了解到,陳群名下產業大致可分為科技、財富兩個板塊。科技板塊包括以極目科技為代表的元宇宙、人工智能、區塊鏈等;而財富板塊主要有財富管理等,產品以收益權、債權類的理財產品為主。

實際上,財富板塊的「暴雷」可能要早於科技板塊。

投資人方星(化名)告訴「市界」,她5月9日有一筆30萬的收益權產品到期,但約定的本息遲遲沒有到賬,期間她多次催促理財師。「5月20號這天,理財師給我看了他和陳群的聊天記錄,理財師問陳群:22號能兌付嗎?陳群回答:(清算公司)通道額度限制,都在排隊,如果本周五(5月24日)沒排到,老闆個人墊付。」

可到了22日,方星還是沒收到錢。「這次他們又推脫到下周一,也就是27號,說百分百到賬。誰曾想,27號等來的是陳群已經跑路的消息。」方星說道。

和方星有着相似遭遇的投資人不在少數,他們在確認陳群失蹤的消息後,紛紛選擇報案。

另有投資人告訴「市界」,目前警方已對此事立案偵查。至於陳群名下公司現有資產情況及償還事宜,警方的答覆是:「裏面東西很多很複雜,還要調查。但是將來查出資產,需要跟極目科技員工的賠付共通。」

而證監會上海監管局接待的人士對投資人稱,目前已經確認的公司債務為62億、涉及人員9000多人。「從合同內容看,裏面那些資產掛牌的產權交易所、金交所,本身就不太合規。所以這些資產無法穿透,大概率是虛假標的。」

那麼問題來了,陳群是怎麼發家的?科技板塊和財富板塊在他的資本版圖裏又承擔了什麼角色?

故事,要從陳群25歲那年說起。

2011年,一家名為「蘇州中資聯」的機構成立,公司法人兼實控人就是陳群。

當時正值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的時期,特別是自2013年起各大銀行開始收縮貸款,再加上監管對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支持態度,讓很多關注網貸而又害怕政策風險的投機者,找到了踏足這一領域的縫隙,紛紛組建起P2P網貸平台。

銀谷財富、匯中財富、e租寶等都誕生於那個時期。到2013年前後,從事P2P業務的網貸平台,已有600家左右,有效投資者達到13萬人之多。

陳群從事的業務和上述公司大同小異。以P2P起家,利用「中資聯」為「馬甲」,先後在南昌、貴陽、無錫、蘇州、廣安等多個城市開設了近50家分公司。

2014年,蘇州中資聯推出了一款「個人對個人」的網貸服務平台——貝爾在線。該平台號稱,在有資金需求的借款人和有理財需求的出借人之間,搭建了一個安全、透明的網絡互動空間。「個人借款人在網上發佈借款請求,通過信用評估後,獲得出借人的資金支持,用以改變自己的生活,實現信用的價值;而個人出借人可獲得經濟和精神回報的雙重收穫。」

「市界」注意到,根據每月償還本息還是只償還利息的差異,貝爾在線推出了「智富寶」「月息通」兩款產品,期限3-24個月不等,年化收益都在7.2%之上,最高達13.32%。

陳群也是在這一年的11月,獲得了《經濟參考報》頒發的「2014年中國經濟人物」稱號。公開資料顯示,巔峰時期的中資聯,旗下擁有超過3000名專業人士,為10萬多名高淨值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年度業務規模達200億元。

▲(陳群獲獎圖片)

後來,P2P行業不斷曝出非法集資、平台跑路、虛構項目詐騙、資金池等問題,特別是民眾對於「校園貸」「裸貸」的深惡痛絕,監管收緊了對P2P平台的要求。

也就是在這時,感受到壓力的蘇州中資聯為了合規,開始拓展其金融版圖,並涉獵股權投資基金。當時,他的一位高管就表示:為了維持P2P的獨立性及合規性,必須從事其他金融事業板塊,並且要把線上、線下業務分開,並稱這是「中資聯轉型的重中之重」。

所以在2015年前後,陳群註冊了一系列財富管理、融資租賃、商業保理、股權投資基金相關的公司,包括上海中資聯公司、群泰融資租賃公司、眾恆股權投資公司等,佈局和拓展金融業務。

這些都由陳群直接擔任法人,此外還有「明暄基金」。這家公司表面上與陳群沒有直接關係,但多位理財師在與投資人溝通時,都明確表示:「老闆就是陳群。」

前面提到的9000多名投資人中,有不少人正是通過「明暄基金」踩雷的。

03、錢去哪兒了?

「市界」梳理多位投資人提供的合同發現,明暄基金與那些收益權、債權融資產品的底層資產持有人、管理人(轉讓方)之間存在關聯關係,具備「自融」的一些特徵。

自融,通俗來說,就是有自己實體的企業老闆,在線上開一個網貸平台,把從網上融到的資金挪給自己的企業、或者挪給關聯企業輸血。自融通常伴有改變資金用途、虛構資產、虛構項目等行為,是被監管機構嚴令禁止的。

在明暄基金出售的產品中,一份名為「潤泰2期收益權轉讓合同」的文件顯示,該產品的基礎資產是潤泰小貸公司的「債權轉讓6」,轉讓對價為6300萬,期限3年。在基礎資產的基本情況一節寫道,該資產由「天宜資產」持有。

而在另一份「產品認購確定書」中,又明確寫道:天宜資產作為潤泰收益權轉讓2期的管理人,收到了「潤泰2期收益權轉讓合同」的項目合同及認購資金,落款處蓋有天宜資產的紅色印章。

可以看到,天宜資產既是上述產品底層資產的持有人,又是該產品的管理人。另據天眼查信息,明暄基金、陳群以及天宜資產之間,存在關聯關係;就連這個「潤泰小貸」,也與陳群之間存在可穿透的關聯關係。

也就是說,這隻產品其底層資產原來的持有人、現在的持有人和管理人,乃至銷售渠道,都與陳群有關聯。

不過,到這裏也只能說,因為該產品發售全程都與陳群有某種關聯,使得底層資產的真實性、資金流向和交易透明度等很難被監督和驗證。而甘肅產權交易所一份聲明,則直指明暄基金銷售的產品,其底層資產疑似虛假掛牌。

今年4月19日,甘肅產權交易所在官網聲明:注意到「千盛資管」冒用我司名義,發售恆泰收益權轉讓等系列產品。「我司與千盛資管間無任何合同關係,並未承接過恆泰收益權轉讓等系列產品的登記、備案、掛牌、交易結算行為。」

而這個「千盛資管」也是不少明暄產品的持有人和管理人。也就是說,這些產品,從底層資產的掛牌就存疑,管理人和持有人還是同一個,很難不讓投資人聯想到自融。

關於所銷售產品是否存在「自融」的問題,「市界」致電並致函明暄基金及相關公司,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調查中「市界」還發現,明暄基金所售產品疑似「自融」的情況,早在2021年就已存在。

當時與明暄基金「打配合」的是「東方永泰」「方恩資管」,這兩家公司充當了底層資產持有人、管理人的角色。

「東方永泰和方恩資管,都是我們自己的公司,所以能做到10年來發行200多期都能完美兌付。」據中國經營報當時的報道,明暄基金的財富人員曾表示:「公司是集團化運作,都是我們自己的。」

而早在2016年8月,監管部門就規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從事或者接受委託從事,為自身或變相為自身融資,以及直接或間接受、歸集出借人的資金等活動。」

「從資金流向看,一個平台如果自融,存在很大的資金安全風險。資金是否流向了真正的借款人?還是被揮霍、再次投資或輸血經營?這些問題普通投資者很難確切了解。」一業內人表示,自融平台還可能涉及關聯交易、期限錯配、利用資金池來借新還舊等問題。總之,這些交易透明度很低,一旦流入的資金不足,很可能出現兌付困難的情況。

隨着疑似套路漸漸浮出水面,多地開始清退帶有「中資聯」字樣的公司,上海中資聯、蘇州中資聯,以及多地分公司都在2022年前後陸續註銷。

04、「復活馬甲」

「中資聯」雖被註銷,但事情並未就此結束。

實際上,只是換上了中岩信、銘暄等「新馬甲」,無縫對接至新公司,如四川明暄家族辦公服務有限公司、郴州銘暄商務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等。

今年3月,投資人宋元(化名)注意到明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被註銷,「我去問理財師他們出了什麼問題,當時理財師告訴我:他們受到同行排擠,決定不叫明暄,改和中岩信接軌了。」

而隨着陳群的突然消失,中岩信也無法兌付本息。投資人也反應過來,他們很可能被騙了。

「中岩信,只是明暄的私募資格被吊銷後找的融資殼。之前,中資聯計劃在全國範圍內改名中岩信,先在上海改,全國還沒改完。」一投資人總結分析道。

顯然,被中資聯、中岩信、明暄「忽悠」的投資人,已經對陳群失去了信任,甚至懷疑起他近年來大舉進軍的科技領域,到底成色幾何?

「每年他們都說自己有新突破、找到了新的增長點。」投資人郭金飛(化名)表示,現在想來,他們可能只是在營造一種,你的資金在良性循環的感覺。

投資人段毅(化名)提供的截圖顯示,一理財師不斷在客戶群表示:「極目科技,大品牌」「集團科技端的業務蒸蒸日上」,並不時發佈一些虛擬現實應用的宣傳內容。

另一位理財師則向他的投資人介紹道,公司科技板塊發展良好,「特別是景區文旅,低調來說屬於全國排名前三的公司,實際上按目前的規模和實力可以排全國第一。」

「是不是全國第一我不清楚,但公司確實和一些景區合作過。」前述事業集群部的葉濤表示,據他判斷,有一些合作是真的,「最近以『王婆說媒』火出圈的那個河南萬歲山·大宋武俠城景區就是一個。」

不過葉濤並不清楚,極目科技具體為該景區提供了什麼服務。「市界」也未能從公開渠道查詢到相關信息。

此外,「市界」發現,除了給投資人畫「資金良性運轉」的「大餅」,陳群旗下的明暄基金「蹭關係」的能力也非同一般,還有幾家背景強大的央國企就被蹭「躺槍」。

首先是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即大名鼎鼎的中投公司,在明暄基金理財師的口中,這是「集團最上面的大老闆」。但「市界」調查後發現,除了有吳衛珍、陸美紅兩名投資人,分別投資了中投和明暄下面的公司外,未有其他證據證明二者之間存在關係。

第二個「躺槍」的是國家開發銀行。在明暄基金理財師的口中,「集團的資管公司和基金公司由國開行控股」。但「市界」也未能查詢到相關控股信息。

從最早靠P2P起家,到私募基金、不良債權等金融版圖的建立,再到大舉進軍科技領域,陳群似乎在努力構建一個「一手金融、一手科技」的資本循環。

不過,隨着他的神秘消失,無論是金融產品、元宇宙、AIGC的科技佈局,還是理財師口中的神秘背景,都在陽光下逐漸露出本來面目。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市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13/2066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