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往事知多少

作者:

一、人在北京,工資在成都

1969年初,彭德懷的警衛參謀景希珍收到了彭德懷從北京寫來的信,他當即轉交給了西南三線建委秘書處管生活的女秘書雷文。彭德懷在信中寫道:「我需要訂些報紙,還要買些肥皂、牙膏;衣服也爛了,身上的痤瘡已化膿,我沒襯衣換洗,也需添置一些;我的老花鏡度數不夠了,看書不行了,需要另配,每月23元生活費交了伙食費後,剩下的錢很少了,可否每月在我的存款里多給我幾元錢?」雷文讀後不由得一陣心酸,但又十分為難。上級規定:西南局「關牛棚」的當權派,每月都是發23元生活費、23斤定量糧票。彭德懷被揪到北京後,雷文每季度據此寄往北京看管部門轉交彭德懷。雷文不敢違反規定替彭德懷擅自加錢,她只能把信呈交西南三線建委掌權的大聯委、工宣隊、軍宣隊,請示組織出面解決。

雷文分別對幾位負責人說:「彭總這麼大年紀了,弄成這個樣子,挺可憐的。彭總每月工資400餘元,他被抓走後,我們打開他的保險柜,內有1萬餘元,不過他寫了字條交待全部交黨費,這筆錢不能動用啊!還是替他加點錢吧!」建委三個組織的負責人碰頭後,決定從彭德懷存款中每季度給他加100元,並在彭德懷信上簽了字。雷文這才敢據此每季度寄出169元,一直寄到彭總去世。

二、不同的評價

1957年,以左派記者著稱的浦熙修,突然成了資產階級大右派。許多昔日的朋友對她口誅筆伐,著名漫畫家華君武也配合批判,發表了一幅漫畫:一女子將面孔藏於寫有「羅隆基立場」的琵琶後,旁批是「浦熙修自我檢查」。1980年6月,浦熙修摘帽恢復名譽,華君武給浦家寄來了一封道歉信,信上說:「我曾畫過一幅漫畫諷刺過她,這張漫畫現在認識是錯誤的,也是不應當的。此事久壓心頭,趁此機會,只好向她的家屬表示道歉了。」1997年,華君武發表《邪正自明》一文再度為此道歉:「我畫的這幅畫,題為『猶抱琵琶半遮面』,是對浦熙修的不嚴肅態度,也可以說是一種人格侮辱。」華君武回憶說,當時康生看了這幅漫畫,稱讚說畫得好,他還很高興;但是鄧小平看了後說:以後不要畫這種漫畫了。

三、恩斷義絕

1957年夏天,袁冬林上大學四年級。有天一個同學拿了一份《中國青年報》給她看,上面有批斗大右派浦熙修的新聞和照片,袁冬林頓時覺得腦袋都大了。母親被特務打過,又被國民黨監獄關過,怎麼就成了大右派呢?她真是想不通。但她還是按黨的要求表了態,說母親浦熙修是舊社會走過來的知識分子,她所受到的教育是資產階級的,因此,她具有資產階級的新聞觀。

當時浦熙修被大會小會批鬥,就連親人也逼她拿出日記,寫檢討,幫助她上綱上線,揭發羅隆基的罪行。浦熙修的交代材料有些不是她的原話,而是家裏人集體幫助的結果。當時大姐浦潔修特別厲害,女兒袁冬林也幫着翻箱倒櫃找材料。浦熙修一度想要以死抗爭,最後在女兒的監督下沒有做成。她最終還是挺過來了,但是她和羅隆基卻是徹底沒有往來了。

浦熙修原本是個很開朗的人。被打成右派後,她思想苦悶,煙抽得越來越厲害。1959年,上面為一部分右派摘帽,其中就包括浦熙修,她被分配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輯《文史資料選輯》。浦熙修自嘲地說:「新聞記者當不成了,只能當『舊聞』記者。」

四、來自從前的良知

1960年代初期,階級鬥爭被要求日日講,月月講,年年講。當時浦熙修請了一個地主出身的保姆,家裏人都勸她趕緊辭退保姆。浦熙修說,她現在已經不是地主了,地沒了,只能憑勞動吃飯,為什麼不可以請她做保姆呢?後來迫於壓力,浦熙修還是把保姆辭退了。那個時候所有的道德底線就是階級立場,但浦熙修的腦袋裏沒有這根弦。袁冬林還記得,報上批判《早春二月》《北國江南》《舞台姐妹》等電影時,浦熙修多次對她說:我沒有這個批判水平,自己身上就存在着這些被批判的人道主義思想。1950年代初接二連三的批判《武訓傳》《清宮秘史》,批胡適俞平伯梁思成,批丁玲、陳企霞,直到反胡風,袁冬林後來專門查閱了那段時期的《文匯報》,沒有看見浦熙修署名的批判文章。

五、分梨

1957年廬山會議後,彭德懷被打倒,有段時間住在北京郊區的吳家花園。浦安修當時在北京師範大學任黨委副書記,不斷有人給她做思想工作,要求她與彭德懷劃清界限,解除婚姻關係。浦安修承受不住壓力,寫了離婚報告交給北京師範大學黨委。

北師大黨委將浦安修的離婚報告呈報北京市委副書記劉仁,劉仁轉呈給楊尚昆,楊尚昆拿此事請示鄧小平。鄧小平在離婚報告上批示:這是家務事,我們不管。

浦安修讓彭德懷的侄女彭梅魁轉達她的離婚要求。彭德懷坐在沙發上,久久沒有作聲。最後他站起來對侄女說:「梅魁,我的問題沒有結束,她的壓力太大了,離就離吧,這也是迫不得已,她只能走這條路。」

1962年10月下旬,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浦安修由彭梅魁陪同來到吳家花園。彭德懷也請來了他的患難知己楊獻珍。

彭德懷挑選了一個大大的梨,把皮削得乾乾淨淨,切成均勻的兩半,放在一個盤子裏,順手推到浦安修的跟前。中國人對夫妻分梨吃是忌諱的,因為梨與「離」諧音,分梨者,分離也。面對此情此景,浦安修淚如雨下。

彭德懷解釋說:「我同意離婚,但不吃梨,因為我內心裏是不願意分手的。安修,你要是堅信我彭德懷是個無辜受害者,你就不要吃梨。如果你有丁點懷疑我是個反字號人物,就請痛痛快快地吃掉屬於你的那半個梨,從此我們一刀兩斷。」

浦安修猶豫了一會兒,伸手拿起半塊梨。在旁的楊獻珍急了:「安修,不要吃梨!」浦安修看看楊獻珍,又看看彭德懷,還是吃了下去。她哭着說:「你們的話在撕咬着我的心,我再也無法忍受這種場面了……」彭德懷抓起剩下的半個梨,使勁地丟在了地上。浦安修低下頭,哽咽着說:「老彭,我對不起你,請你以後保重。」

浦安修是彭德懷最親的人,她的絕情比廬山會議的打擊還要來得沉重。

由於當時的特殊情況,浦安修與彭德懷並未通過法院正式解除夫妻關係,浦安修後來還是照樣受到牽連。但無論如何,她在丈夫最困難的時候提出離婚,直到臨終,也拒絕見彭德懷最後一面,在給彭德懷造成巨大傷害的同時,也給她自己造成了終身悔恨。

六、將軍拒絕離婚

反右時,北京黨校黨建教研室副主任范承秀,不同意將自己教研室的幾位年輕教師打成右派,結果惹禍上身,把自己變成了右派,下放北京南郊農場勞動改造。她是全軍唯一被打成右派的將軍妻子,丈夫谷景生是開國少將,時任國防部五院政委,與他搭檔的院長是錢學森。上級找谷景生談話,要他與范承秀離婚,谷景生不為所動,拒絕與妻子分手。不久,谷景生被調離國防部五院政委崗位,降職使用,改任總政治部群工部長。

這樣的將軍實屬少見。谷景生與薄一波是兒女親家,薄瓜瓜是他的外孫。

七、幸虧死的早

1930年代,張春橋還是一個中學生,因為愛好文學,就從山東跑到上海來闖蕩。那時上海雜誌公司的老闆張靜廬請施蟄存主持出版一套「中國國學珍本叢書」,於是登報招考一名助理編輯,試用期間月薪三十塊錢。張春橋報名投考,被錄取後老闆讓他校點小說《豆棚閒話》。張春橋標點了十幾頁,張靜廬一看都是破句,發現他根本不懂古文。於是把張春橋叫來,對他說:「張先生,我們本想擴大營業,承蒙你看得起我們,來幫我們忙。可現在市面不景氣,生意很蕭條,所以我們只好請張先生另謀高就。以後等市面好了,再請張先生回來幫忙,實在對不起。張先生來了一個禮拜,我們按一個月的工資付給你三十元錢。現在市面不景氣,外面的工作也不大好找,我們再付給張先生三十塊,作為你找工作期間的開銷。」

那時候上海的商人輕易不願意得罪人,今天落魄的小青年,明天說不定就是一個大人物,所以張靜廬才特別客氣。

賈植芳聽了這個故事後,不禁為張靜廬捏了一把汗。張春橋文革中成了上海市第一把手,張靜廬幸虧在解放初就死了,要不然文革中恐怕難逃一劫。

2024-06-06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12/2066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