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解讀新疆:維吾爾族官員因拒絕征地被判入獄

作者:

2021年4月21日,中國政府組織外國記者參觀新疆,他們在烏魯木齊附近看到農場工人跟在拖拉機後面種棉花。

一名維吾爾族官員因拒絕征地而被判入獄。據了解,阿卜杜馬納普·哈基姆江(Abdumanap Hakimjan)因為保護伊寧(Ghulja)的農民權益被捕,該地區現在是類似的土地糾紛的中心。而在 中共當局摧毀了古代絲綢之路貿易站的數千座古老房屋與商店後,與此相反的是,當地政府現在希望保護喀什舊城。本期節目中,我們就一起來深入了解這些情況。

自由亞洲電台獲悉,中國西北部新疆地區伊寧縣的一名維吾爾族官員因反對開發當地農田而失蹤,並因煽動罪正在服刑。

伊寧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阿卜杜馬納普·哈基姆江被捕併入獄的消息傳出之際,正值該縣土地爭奪持續緊張之時,當地居民表示,中國開發商迫使他們交出農場,但只得到很少或根本沒有補償。

伊寧縣警察和一位匿名官員在被問及哈基姆江的狀況時告訴自由亞洲電台,哈基姆江現年50多歲,於2019年被捕入獄,目前正在新源縣喀拉布拉鎮新源監獄服刑10年。

一名警察聲稱:「你將無法聯繫到他」。該警察表示,她所在的警察局位於哈基姆江曾經工作過的自然資源部門旁邊,她說,「他已被判刑並被帶到新源縣。」

與其他接受本報道採訪的人士一樣,出於安全考慮,這位官員拒絕透露姓名。她並告訴自由亞洲電台,她不知道哈基姆江被捕的原因,並建議將進一步問題向上級部門提出。

伊寧縣吉里於孜鎮警察局一名接聽電話的警察證實,哈基姆江正在新源縣的一所監獄服刑。他說,「他目前正在喀拉布拉鎮附近服刑,」他說。「他因政治問題被捕。我聽說他被判了10年。」

從2000年代開始, 中共當局在新疆制定了打着「土地集中到農民手裏」的旗號實施的「開發措施」。

實際上,該政策允許來自中國內地的移民侵佔維吾爾族農田,使維吾爾族農民失去了主要生計手段,並迫使他們在自己曾經耕種的土地上做苦力。

這種情況促使中國共產黨的一些維吾爾族幹部保護他們所服務的人民的利益,這引起了中國同行的不滿。

一位知情官員告訴自由亞洲電台,2013年,哈基姆江擔任伊寧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期間,一家中國公司試圖購買喀什河沿岸的農田,開發為一個旅遊景點,其中包括辦公樓和員工宿舍。

擁有這片土地的維吾爾人會見了哈基姆江,表達了他們不願出售土地的意願,並對他們面臨的壓力感到沮喪。

這位官員表示,作為回應,哈基姆江拒絕了中國公司的征地提議,理由是法律規定禁止在農田上建造住房。

他向農民保證他們的擔憂是合理的,並建議他們向自然資源局負責人報告情況。

哈基姆江的拒絕激怒了與該公司關係密切的領導人,但他們無法就為什麼他的決定應該被否決提出論據。

自然資源局一名紀檢官員在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證實,哈基姆江的決定是合理的,並表示「絕對禁止在耕地上建造住宅樓」。

儘管如此,該官員表示,哈基姆江的行為最終導致他於2017年被安置在「再教育營」,當時當局開始大規模逮捕被認為反對中共統治的維吾爾人,並最終於2019年被判刑。

哈基姆江被視為縱容和鼓勵「破壞性集體行為」,這在他的法庭判決中被用作他「雙面」性質的證據——中國共產黨用這個詞來形容腐敗的官員或黨員;或在思想上對黨不忠誠。

上個月,社交媒體上流傳一段視頻,據稱身份不明的人正在收割伊寧縣巴依託海鎮和曲魯海鄉維吾爾族居民的農田,關於哈基姆江的情況得到確認。

視頻中,一名婦女聲稱土地「未經農民同意就被沒收」,而且沒有給予任何補償。

這兩個位於伊犁河畔的村莊的居民表示,自2000年代以來,這兩個村莊就引起了中國公司的興趣。他們說,近年來維吾爾地區旅遊業發展迅猛,吸引了多家開發商來到這個風景如畫的地方。

自由亞洲電台維語組採訪了一位知情人士,該人表示,上個月,當居民看到自己的土地被沒收時,他們立即向伊寧縣自然資源部門報告。但這位因擔心遭到報復而拒絕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表示,官員們「似乎對他們的擔憂漠不關心」。

當自由亞洲電台聯繫伊寧縣自然資源局時,一名官員證實,「我們確實收到了一些有關曲魯海鄉農田的投訴」,但表示此事「不屬於我們的管轄範圍」。

不過,該官員表示,負責調查此類案件的土地管理局沒有進行干預,因為相關土地「屬於中國公司所有」。

了解情況的消息人士告訴自由亞洲電台, 中共當局已指示居民將土地出售給中國公司,並承諾給他們帶來比務農更高的利潤,但居民拒絕了,稱這是他們生計和身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說,儘管如此,村幹部在沒有徵得居民同意的情況下,還是沒收了這些農田,並低價賣給了中國公司。

一名在巴依託海鎮值班的安全官員表示,他駐紮在該地區是為了「保護土地」,他證實該土地確實已被徵用。

他表示,居民正在獲得補償,但他承認存在「價格爭議」。

他說:「這些土地未經他們同意就被使用。」他補充說,中國公司「必須緊急行動」。

保安人員表示,居民的麥田將獲得3萬元人民幣(4,150美元)的補貼,種植農產品的田地將獲得6萬元人民幣(8,300美元)的補貼。

另據了解,新疆最高立法機構來了個大轉彎,頒佈了一項新規定,保護維吾爾文化的核心——喀什老城,此前他們下令將其拆除和重建,只留下一小部分區域作為旅遊景點。

這項措施於5月1日生效,導致熟悉新疆地區的專家指責政府虛偽,他們表示,此舉旨在讓旅遊業投資者受益,並轉移對北京迫害1100萬維吾爾族穆斯林的批評。

3月31日通過的《喀什古城保護條例》旨在保護喀什古城的文化遺產,喀什古城曾經是中歐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貿易站。

但根據維吾爾人權項目(UHRP)2020年6月關於喀什古城區被毀的情況報告,從2008年開始,中國已經破壞了喀什古城區85%的土地,並將數千名居民搬遷到較新的「抗震房屋」。

據曾撰寫兩本非小說類作品的記者尼克·霍爾斯托克(Nick Holdstock)有關新疆的書籍所載,到2010年底,那裏的10,000多間祖傳土屋被毀,15世紀艾提尕爾清真寺附近的商店被轉移到看起來像維吾爾族建築的新建築中。

維吾爾人權項目的報告援引他的話說「他們的門上掛着木牌,用中英文寫着『少數民族民間藝術』或『傳統民族工藝品』。」

現在老城只剩下約15%的面積,大部分已被改造成迪士尼樂園般的旅遊中心,供來訪的中國遊客和政要使用。

經常出現在中國宣傳材料中的所謂古老的喀什城門實際上是現代作品,並不反映傳統的維吾爾族設計。

維吾爾人權項目的報告稱,中國過去的行動似乎是出於「消滅維吾爾文化有形方面的運動」。

這對維吾爾人來說尤其痛苦,因為喀什被認為是他們文明的搖籃,有兩千年的歷史。

烏魯木齊可能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政治首都,但喀什一直是維吾爾族治國、政治、藝術、音樂文學、貿易、文化和宗教的歷史中心。

正是在喀什,11世紀著名的維吾爾突厥學家馬哈茂德·喀什噶里(Mahmud Kashgari)撰寫了第一部突厥語綜合詞典《突厥語大詞典》,其中還包含一幅顯示從日本到埃及的國家和地區的早期地圖。

喀什是絲綢之路上的戰略貿易站,13世紀蒙古元朝時期,馬可波羅在前往忽必烈宮廷的途中曾到訪喀什,在此之前,喀什曾是突厥汗國維吾爾喀喇汗帝國的首都。喀喇汗國從公元999年持續到1211年。

也是在喀什,第一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於1933年宣告成立,隨後中國在蘇聯的援助下於1949年入侵並控制了該地區。

現在,在中國對這座城市進行了如此大的破壞之後,新條例要求保護老城區的整體歷史風貌,它還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專家表示,這些措施很難彌補已經造成的損害,只會將喀什剩餘的充滿活力的文化變成旅遊景點。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09/2065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