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大陸娛樂 > 正文

《我的阿勒泰》:不結婚不上班 活出歲月靜好

劇集《我的阿勒泰》收官,豆瓣打出8.8高分,熱度依舊一路飆升。

無數觀眾直呼治癒,也有不少人關注到了《我的阿勒泰》的原著作家李娟:究竟是怎樣的人,寫出這樣治癒的作品?

她筆下的阿勒泰又為何有如此魔力,讓人心生嚮往?

十多年前,李娟開始記錄在阿勒泰的四季。

看書、織毛衣、染衣服、鏟雪、做飯、餵雞餵鴨餵兔子、餵貓餵狗、生爐子、砸煤、睡覺、寫字。

一共十項內容,填充了那個冬天的全部生活。

如今,李娟在新疆半隱居,在她的公號中的日常是:

遛貓、做手工、自駕游、看書。

在李娟的文字和現狀中,我們可以看到她沒有打工人的「班味」。

社會規訓在她身上也沒有留下什麼痕跡,她就像一個大自然的孩子一樣自由而鬆弛。

前些天,看了李娟的直播對談,她坐在雪山腳下的草場。

從日暮到黃昏,李娟坐在那裏,如童話里的公主。

一兩匹駿馬和狗狗不時地闖入鏡頭畫面。

好一幅田園牧歌!

然而,李娟的治癒,不只阿勒泰的雪山和草原。

主持人羨慕地問:為什麼45歲看起來這麼年輕?

李娟極為坦誠:「因為我不上班。」

好簡潔有力的一句話。

她補充道:「我一個人,沒有孩子,也沒有很多家務活,書賣得好,也不用維持交際網。」

此話一出,直播的點讚量開始狂飆。

沒有「班味」,也沒有「媽味」,這狀態哪一個打工人不想要。

犀利的網友總結出李娟是「跳出三貸陷阱,不在五險之中」。

另一個默契的網友立刻附上什麼是「三貸五險」:

三貸:車貸,房貸,傳宗接代;

五險:工作壓力風險,婚姻風險,家庭矛盾糾紛險,生育風險,社交風險。

你說,李娟這樣的生活狀態,當代打工人誰不羨慕。

如果有人說「不生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就把他叉出去。

李娟沒有很多人焦慮的婚育問題,雖然她也曾被催婚。

她曾寫過,「我媽天天罵我不結婚不生孩子,然後又天天罵我家狗招蜂引蝶,一年到頭生不完的仔,我家沒有一個讓她滿意的。」

她母親的催婚是東亞母親們的一個模版,東亞母親不管自己幸不幸福,總想把女兒拉進那個舊秩序。

東亞母親們幾乎統一話術:你是女孩子,你耽誤不起,年齡大了沒人要。

但是李娟在婚育上是鬆弛的,在面對年齡增長時也坦然接納。

大家都喜歡她的年輕感,但她不喜歡被用「少女感」來誇她。

「少女化」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執着於自己的青春和容貌。

所以我希望自己是一個姨,是一個年長的人,是一個能夠正常的面對衰老的人。

李娟的這種鬆弛,也體現在行動上,經常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去年五月,她靈機一動,一個人自駕去海南。

這個決定很倉促,因為當時她的肩疼還沒好。但李娟卻認為:

肩膀在哪都會疼,還不如在路上呢。

她的這種肆意,很像《我的阿勒泰》裏的張鳳俠,「床榻了,也不影響我睡覺。」

面對很多人對李娟的濾鏡,她非常誠實地說,她的鬆弛是在有了不錯的生活保障後體現出來的,並非與生俱來。

事實上,李娟拿到的人生劇本里,早年有很多磨難和苦澀。

李娟童年時期長期輾轉新疆、四川兩地。

五歲之前,她連話都說不利索,因此常被人嘲笑。

在高三下學期,她就退學了。

退學的導火索是:有一天英語考試,上課鈴已經響了,她發現小抄找不到。她很害怕,趕緊回到宿舍,然後把行李一卷,直接就離開了。

鋪蓋一卷回家了,我看到這個有點嚇一跳。小說中才有的情節,現實中她竟然是真的做過。

李娟退學的原因大致有兩個:

一是她覺得自己不太適合校園生活,也不喜歡集體生活。

而且她也不喜歡學習,很難理解其他同學沒日沒夜的卷,就為了「考大學」這件事。

第二個原因是金錢。讀高中時,李娟家裏經濟窘迫。

學校要交90塊錢的閱卷費,李娟的媽媽讓她去和老師說緩一段時間再交,她一下就崩潰了。於是果斷離開了學校。

總之,她認為上學太耽誤寫作了。

離開學校後,她跟着母親開裁縫店。

後來又去了烏魯木齊當流水線上的女工、超市的推銷員。

一邊工作賺錢,一邊寫作。堅持給編輯部投稿,被拒絕,再接着寫。

生活是她寫作的養料,她把裁縫店寫進了她的散文,就叫《我們的裁縫店》。

為了賺錢,李娟又跟着母親輾轉到了阿勒泰深山,開了一間流動的雜貨鋪。

在那裏,她們做着牧民的小生意。

顛沛流離,很受罪,但李娟和母親高高興興去了,只要掙錢什麼苦都能吃。

李娟有過一個家暴的繼父。

母親當時是單身,有兩個叔叔表白。李娟很單純,對其中一個叔叔的家中書架上擺滿了書加了很多濾鏡,母親參考了李娟的意見。

萬萬沒想到,這次把母親和李娟都推入了火坑。

那位繼父在婚後原形畢露,酗酒、家暴,對當時還是孩子的李娟也動輒打罵。

母親應付生活已經精疲力盡,無法顧及李娟的感受,也只能簡單粗暴。

這段充滿暴力和痛苦的關係,足足忍受了八年,母親離婚。

李娟也終於解脫。

而她和母親的關係,和很多東亞母女一樣,是複雜和糾纏的。

李娟:我媽這人,交個朋友還是蠻不錯的。做母女,實在艱難,若我們是夫妻,早離婚幾百次了。

李娟永遠無法成為一個讓母親滿意的孩子。

她們努力維持表面上的和平,卻隔三差五爆發一次戰爭。

甚至李娟財務自由了,母女兩人依舊為各種事爭吵,長時間冷戰,有時還想斷絕關係。

也許這些經歷塑造了李娟的討好型人格,她說:

我的討好型人格甚至體現在文字上,每寫一句話就會在想別人會不會喜歡。

當李娟談到愛時,她說她會輕視愛,這是她無法克服的(精神)殘疾:

當我最需要愛的時候,我從來不曾被深深愛過,後來無論得到多少愛,我都不以為然。

但是,當我們看《我的阿勒泰》裏的張鳳俠時,作為觀眾的我們會愛上張鳳俠,李娟寫的是母親有趣、灑脫的一面,是理想中的母親。

李娟就是那種特別擅長把日常生活中的窘態,用一種輕鬆愉快的態度展現出來。

她寫懶:

最近懶成渣了,懶得我都懶得描繪這種懶。哎,還是描繪一下吧。以前吧,再懶,好歹還有個人性。現在懶成了一整坨,懶得沒胳膊沒腿的。

李娟不愛做家務,會寫:

當初為什麼要買這麼大的院子啊,真想多交個男朋友……幫忙掃雪……

吐槽銷售員,她說:

賣冰箱的忽悠我買了台一米八高的,談男朋友都沒談過這麼高的。

李娟說她的名字重名率太高,給她帶來不少小麻煩。

最常發生的是,她的文章被張冠李戴,甚至稿費都發錯了賬戶。

但她寫她的名字的起源時,又妙趣橫生:

從前有人生了個女兒,她決定要給她起一個最特別的名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名字。

為此她翻爛了字典,終於由一部電影得到啟發,她激動極了。

起名為娟,是的,就是我,李娟,這個名字的使用率呢,排列全國十強。

「娟式幽默」里,李娟把生活的窘態、尷尬或難堪用一種幽默風趣的筆調寫成故事,融合着阿勒泰曠野的風,廣袤無垠的草原,遠處皚皚雪山,創作出一個「阿勒泰宇宙」,為我們造夢一場。

我們視「阿勒泰」為「夢中情鄉」、「詩與遠方」,但正如李娟在訪談里坦言,「城市有城市的純真,牧場有牧場的純真。」

哈薩克族牧民在艱苦、顛簸的環境下生活。

由於土壤非常貧瘠,牧民需要南北轉折不停的走在路上。

誰不希望生活更穩定、更富裕呢?

只是遊牧已經千百年,慣性很大,一時很難停止。

而李娟和母親、外婆三代女性都經歷過非常多的艱辛日子,體會過很多受挫和求而不得,到現在生活才好了很多。

在大自然和生命面前,我們都是俯首稱臣的,求而不得是生活的常態。

生活就像阿勒泰的四季,有愛,也有痛,有求仁得仁,也有求而不得,這恰恰證明是一種生命的存在。

即使存在求而不得,生活照樣可以過得愜意自在。

即使跳出了社會規訓,也可以選擇緩慢而堅定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麥子熟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24/2058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