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伊朗「出手」 引爆美國

過去已經多次說到,美聯儲本次加息周期的加息速度看起來非常迅猛,但並未將利率加到中性的水平,即並沒有達到足以抑制通脹的水平,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今年的記者會上也已經承認了這一點。

根據就是:

第一,美國的房價還處於漲勢,房價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最基礎的價格,會推動全社會的通脹;

第二,如果要實現2%的通脹中期目標,對於美國這樣的以消費為主要驅動力的經濟體來說,就必須將工資收入增速打壓到3-3.5%這樣的目標水平上。但要將工資增速壓制到目標水平上,就必須讓就業狀況回到充分就業的區間,對今天的美國來說,實現充分就業的失業率數據是4.5-5%。可現在美國的失業率還在4%以下,這是勞動力不足的典型特徵,這就會導致工資的過快增長,目前美國的工資增速還在4%以上,與3-3.5%還有相當的距離,當工資過快增長時通脹就無法回落到目標區間。

這就說明5.25-5%的利率水平還未達到足以抑制通脹的中性水平。

為什麼美聯儲不敢將利率加到中性水平?他受到的是兩個方面的制約:

第一,在本世紀以來的二十年中,雖然美國政府的負債率不斷上漲,但由於美聯儲的基準利率引導美國政府的債務收益率不斷下滑,並在2020年達到最低點,當時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在0.6-0.8%左右,這就讓美國政府每年的利息支出波動幅度並不大,每年基本都在5000億美元左右。但經過美聯儲疾風暴雨式的加息之後,美國政府的債務成本出現了快速上漲,根據美銀首席投資官的計算,在過去的12個月中美國政府已經支付了1.1萬億美元的債務利息,如果美聯儲維持目前的利率不變,未來的12個月就需要支付1.6萬億的債務利息。要注意的是,美國政府的絕大多數財政支出項目都是剛性的,比如最主要的支出項目包括社保、衛生、醫療保險、國防等都是剛性的,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增加1萬億美元的債務成本,美國政府要麼徹底關門,要麼讓美國政府的負債率螺旋式上漲,這顯然是無法接受的。如果美聯儲在目前的利率水平上繼續加息讓基準利率回到中性水平,美國政府就可以直接關門了。

這是次貸危機之後美聯儲肆意印鈔、美國政府的負債率飆升之後的必然要承擔的後果。

第二,美國的金融機構都持有大量的國債和其它債券,基準利率飆升就會導致國債價格的暴跌,就會損害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並最終有可能讓銀行破產。矽谷銀行等中小銀行倒閉還不會威脅到美國的金融體系,一旦大型金融機構開始倒閉,就會成為又一次次貸海嘯。

美聯儲無法承受上述兩個後果中的任何一個,而且第一個是主因,也就無法將利率加到中性水平,也就是說,美國政府的高負債率已經對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形成掣肘。

這就是美國目前的通脹率再次蠢蠢欲動的原因,3月的通脹率又創出去年9月以來的新高。

通脹出現了再次抬頭的跡象,美聯儲該怎麼選擇?

如果美聯儲選擇降息,目的當然是為了壓制美國政府的債務成本,美國的通脹就會加速上行,通脹將再次惡化,美國就陷入了很典型的滯漲。

如果美聯儲選擇觀望,通脹也會繼續發展,此時美國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會因通脹的回升而回升,但美債收益率上升也會推動美國政府的債務成本上升。

如果美聯儲選擇加息,目前美國的房價主要受供給短缺所推動,國際油價主要受過去十多年投資不足和戰爭導致油價升水所推動,貨幣政策的邊際效應比較弱,此時美聯儲就需要比較長的加息時間和比較大的加息幅度,再考慮到繼續加息美國經濟必然會趨冷,這就相當於在美國政府岌岌可危的債務問題上又踏上一隻腳,這肯定無法成為美聯儲的選擇。

在這種情形下,美聯儲的選擇就只剩下暫時觀望,如果未來通脹繼續發展,美聯儲可以採取跟隨式加息的政策,或者就是一邊加息一邊購買國債來壓制國債收益率,這等於是偽加息;如果通脹平穩發展也可以選擇降息,但這都是放縱通脹、人為壓制國債收益率的策略,是美國政府的高債務綁定了美聯儲的政策,都是典型的滯脹。

這個結論非常重要。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進行了兩場戰爭,一場是朝鮮戰爭,一場是越戰,這直接導致美國政府的短期負債大幅上升,在六十年代就兩次陷入美元危機。美元危機不斷爆發導致美元貶值,國際國內的美元持有人就開始擠兌美聯儲的黃金庫存,眼看金庫就將見底,1971年8月15日,尼克遜總統宣佈取消美元與黃金的兌換關係,美元開始放飛自我肆意貶值,這就是七十年代滯脹的根本來源。

以前說過,現在的美債充當了美元發行的保證金,即充當了金本位時期黃金的角色。經過本世紀以來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次貸危機和疫情衝擊的打擊之後,美國政府的債務為問題再次凸顯,當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被美國政府綁架,只能在通脹之後採取跟隨式加息的策略、或者在未達到通脹目標之前就開始降息,核心目的都是人為壓低基準利率並壓低美債收益率,此時,無論基準利率還是國債收益率都無法對美債、美元持有人進行合理的補償,無法保證持有人不遭受損失,或者說這本身就是割韭菜的過程。這是美元又一次放飛自我的過程,也是滯脹之源。

這個圈子中關注投資的人士比較多,已經有很多專家總結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滯脹時期資本市場的表現,包括房地產、股市、大宗商品、貴金屬等,現在美元再一次放飛自我,意味着進入新一輪滯脹,即美元違約周期,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總結就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開啟了互聯網時代,現在則正在開啟AI時代,似乎也在遙相呼應。

別忘了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隨後,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宣佈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石油禁運,石油價格得飆升就釀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將歐美的滯脹推向了第一次高潮。石油危機徹底點燃了美國的通脹之火,以自由經濟標榜自己的美國反而開啟了燃油票證制度。

2023年10月7日,以哈戰爭爆發並已經持續了半年多。2024年4月1日,以色列轟炸了伊朗敘利亞大使館附屬的領事建築,造成14人死亡,其中包括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扎赫迪準將和另外7名指揮官,伊朗誓言報復。

就在世界都在關注伊朗有可能對以色列本土發動攻擊的時刻,4月13日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稱,伊朗革命衛隊在阿曼灣扣押了一艘懸掛葡萄牙國旗的「白羊座」號貨櫃船。英國海上貿易行動辦公室發聲明稱,當地時間13日清晨,「一艘船在阿聯酋富查伊拉東北50海里處被扣押」。

伊朗聲稱這條商船的受益人是以色列商人。

2024年4月13日星期六,伊朗宣佈對以色列發動無人機襲擊後,伊朗人在德黑蘭街頭表達了喜悅。 via REUTERS- Majid Asgaripour

以哈戰爭打響之後,胡塞武裝以支援巴勒斯坦的名義在紅海襲擊商船,美歐組織護航編隊護航,但最終的效果不如人意,雖然聯軍不斷向胡塞武裝發射導彈進行襲擊,但無法阻止胡塞武裝對商船的攻擊行動,讓護航行動成為一項「爛尾工程」。

伊朗自然明了美軍對胡塞武裝無可奈何的內在原因,美軍已經無力再在陸地上進行一場長時間的消耗戰,尤其無力進行長時間的山地消耗戰,阿富汗戰爭的陰影還在困擾着美國,軍工生產能力還是財政能力無法滿足要求。

考慮到波斯灣航線是歐洲和東亞的能源命脈,伊朗控制的霍爾木茲海峽就是這條航線的閘門,而美國第五艦隊就駐紮在波斯灣內的巴林,一旦海峽內的商船遭遇連續的襲擊,為了歐亞盟友的利益美國只能再次護航,就會在波斯灣就重現紅海的局勢。純粹從軍事角度來說,伊朗有希望讓護航行動再次爛尾。如此一來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就會大跌並失去領導力,歐洲、亞洲很多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就不會再唯美國馬首是瞻,伊朗的國際地位就可以空前提高,控制了波斯灣還意味着巨大的經濟利益,這對伊朗的誘惑力是巨大的。

伊朗的報復性行動在14號正式開始,通過300多顆導彈和無人機對以色列本土發動了大規模襲擊,以色列、美國、英國、法國和約旦攔截了99%的目標,對以色列造成的破壞並不大,伊朗的反擊確實有點像「行為藝術」。大多數人據此認為,經過這次「打擊」之後,以色列襲擊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的事件就可以翻篇了。事實或許是相反的:第一,既然伊朗代理人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已經升級為直接衝突,就說明戰爭已經升級。以色列處於阿拉伯國家的包圍之中,如果以色列任由它國攻擊自己的本土而無動於衷,以色列這個國家就沒有繼續存在下去的理由,這種做法會嚴重動搖以色列的立國之本;第二,伊朗正在研發核武,一旦伊朗擁有了髒彈或核彈,經過本次行動已經證明伊朗的導彈有能力落在以色列本土上,而以色列的國土又十分狹窄,意味着以色列今後隨時可能遭遇滅國危機。以以色列人的性格,面對這樣的危機局勢它會無動於衷嗎?絕對不會!以色列馬上就會對伊朗的核武研發和軍工設施進行瘋狂的打擊。

也就是說,從伊朗對以色列本土發動大規模攻擊開始,就打開了中東的潘多拉盒子。

以哈戰爭尚未結束,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矛盾繼續惡化,目前的中東戰爭隨時都可能擴大化,伊朗隨時都可能通過襲擊波斯灣航線上的歐美、以色列商船以尋求顛覆美軍在波斯灣的主導地位,或者通過襲擊商船的行動逼迫美國向以色列施壓、要求以色列停止相關軍事行動,而13號伊朗在阿曼灣扣押「白羊座」貨櫃船的行動算是一聲警告。到那時國際油價就會劇烈上漲,就會起到1973年石油禁運的效果,在徹底點燃美國通脹烈火的同時全球的終端需求會大幅下跌,導致全球貨幣的資本投資收益率劇烈下降進而快速貶值、推動各國通脹快速發展,這是經濟增速下滑而通脹快速發展的完美組合,全球就會陷入深度滯脹,「寒意」開始滲透每個人。

本次滯脹或許會比上世紀的70年代更為嚴峻,雖然當時美蘇對抗,但世界總體上還是和平的。今天,東歐、中東戰火已經點燃,亞太隨時都可能大打出手,全球主要國家都在積極地提升軍費整軍備戰,類似回到了一戰二戰的前夜。

歷史永遠不會重複,但有時卻會押韻。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如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416/2044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