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在中央公園被撞倒,我體驗了美國的救護系統

3月16日去中央公園跑步,大圈,10公里,天氣很好,完成得也很順利。結束跑步,我到馬路另一側,低頭看手機的時候,一個黑人小伙子騎着自行車迎面過來。

他的速度有點快,剎車不及,我也來不及躲避,就撞在一起了。這也讓我有了一次難得的機會,來體會中央公園的救護系統和美國的醫療。

坦白說,撞得真是不輕。他比我先爬起來,我剛跑完步,即便沒被撞,也不太利索了,不由發出陣陣慘叫——當然是中文的。一個英文單詞也沒想起來。

很快就有4個路人過來,距離我摔倒可能不到10秒鐘。兩個小伙子把我拉了起來,我跳了幾下,確認自己沒有骨折。一個大姐制止我,扶着我在路邊坐下。她馬上撥打了911.

因為是中央公園的主道,可能只有一分鐘的時間,警察就來了。他們開始詢問,主要是確認我的語言,中國人?廣東話還是普通話?他們要求助翻譯系統。

三四分鐘的時候,救護車也來了。

我有點尷尬,因為這時候警車、救護車加起來有4輛,警察和醫護人員十多個,陣仗太大了。如果在國內,雙方確認都無大礙的話,就是各回各家了。這時候我用英語告訴他們,我是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在這裏跑步。

醫生開始給我做簡單的檢查,看眼瞼、口腔,主要確認有沒有生命危險。然後是頸椎和關節……他們把我抬上擔架,弄到救護車上。一個醫生開啟翻譯系統,應該是AI,但是翻譯得很順利。

在中央公園被撞倒,我體驗了美國的救護系統

總結看,這個救護系統大概是這樣的:

普通人的幫忙:非常有經驗,把我扶到路邊,避免二次傷害,馬上報警;

醫護人員趕到,主要排查致命傷害,做好急救準備,固定在擔架上,重點防護的是頸椎;我的右手、右膝和臉頰都有破損,但是他們對外傷基本無視;主要觀察意識情況,以及內臟有沒有受傷;

以救護傷者為主,全過程沒有問事故是誰的責任之類。

過了一會兒,基本確認我沒什麼大問題。他們說:為了確保你的健康,還是要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去做X光。

我想起傳說中的美國救護車的天價費用,不由擔心起來。他們說:放心吧,免費的,我們是公園的醫務人員,這就是我們的職責。

現場出現的警察和醫生,都是中央公園救護系統的一部分。他們開着車,把我送到哥大旁邊的醫院。救護人員用擔架車直接把我弄到急診室,無縫對接,也沒有掛號這些手續。

大概5分鐘的樣子,他們把我轉移到醫院的病床上:接下來醫院會對你進行一系列檢查。到這裏,他們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接下來在醫院待了一個多小時。

一位醫生過來做了一系列基本檢查,重點是頭部和頸椎。她說了自己的方案:打一針預防破傷風的針(因為我說上一次打至少是10年前了);吃一次止疼和消炎藥;拍X光檢查。

一位護士過來為我打針,直接拿了三片藥給我服用。一位黑人護工推我去拍片,他已經70歲了,很健談。

後來,值班醫生過來說,儘管結果還沒完全出來,但是應該沒什麼問題,可以回家了,周一可以的話帶保險卡來登記一下就行。

今天早上手機短訊收到保險公司的短訊,告訴我附近幾家可以處理受傷的點位以及注意事項,看來他們已經收到了醫院同步過來的信息。

整個過程,印象最深的有兩點:

一是相關人員的專業性,他們始終抓住核心問題(避免嚴重傷害),對皮外傷根本沒看一看,也沒有什麼碘酒、藥水、噴劑……可能美國人平常也很大條,根本不在乎這些。

第二,各個環節溝通非常流暢,根本沒有「這事不在我的職責範圍內」的扯皮印象。這一點很了不起,因為過去看過一些報道批評美國醫療系統的臃腫和低效。但是實際上,在這個系統中,每個人的大部分精力,還是在處理自己擅長的事,沒有多餘的內耗。

這是我2019年我開始跑步以來的第四次受傷,也是第三次和自行車有關的傷害,前兩次都是我自己從自行車上摔下來,受傷都比這次嚴重。

過去三次受傷,我都沒有去治療,都是自己養傷,這次卻驚動這麼多人,還出動救護車,實在過意不去。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這裏的「命」還是很值錢的。通過制度建設,已經覆蓋到「自行車車禍」這種級別的傷害。

紐約真是神奇的地方。因為街上基本沒有攝像頭,很多治安案件警方都沒太大辦法,但是,救護系統卻仍然是高效的、奢侈的。在曼哈頓經常聽到救護車呼嘯,甚至到了影響人休息的地步。沒想到,自己也遭遇了一次。

有過這次經歷,我對中央公園的喜歡更多了一分:它不僅是生態公園,也是一個文化系統(很多展覽和音樂會)和社會系統。人們既在這裏鍛煉身體,也變成更好的人,彼此信任和幫助。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城市的地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319/2032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