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中國衝擊」將再席捲世界 但這次不一樣了

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之初,美國和全球經濟經歷了一場「中國衝擊」,中國製造的廉價商品大量湧入,幫助其他經濟體保持了低通脹,但代價是當地製造業崗位流失。

隨着中國政府加大力度推動出口以重振經濟增長,全球可能再次迎來中國衝擊。中國的汽車、機械和消費電子產品的產量已經超出了國內經濟的消化能力。在國家指導的低息貸款的支持下,中國企業正在將國內賣不出去的商品大量銷往國外市場。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與第一次衝擊相比,這次的衝擊降低通脹的能力更強。中國經濟目前正在放緩,而在上一次衝擊中,中國經濟是快速增長的。因此,這次中國製造的廉價商品所帶來的通脹下行效應將無法被中國對鐵礦石、煤炭和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所抵消。

中國經濟的規模也比那時大得多,佔世界製造業的比重也更高。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的製造業產值佔全球的31%,商品出口佔全球的14%。而二十年前,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的份額還不到10%,出口份額不到5%。

所有國家都在投資製造業

本世紀初,生產過剩主要來自中國,而其他地方的工廠則紛紛停產。現在,隨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美國和其他國家正在大力投資和保護本國產業。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等中國企業正在海外建廠,以緩和海外對進口的牴觸,儘管它們已經在國內生產了世界所需的大部分產品。

結果可能是,世界充斥着製成品,但卻缺乏購買這些製成品的購買力,這是導致物價下跌的典型因素。

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中國策略師Thomas Gatley說:「中國對全球價格的影響正向抑制通脹的方向傾斜,這一點已經越來越明顯。」

但也有一些與之對抗的力量。美國、歐洲和日本不希望21世紀初的情況重演,當時中國的廉價商品導致美歐日許多工廠倒閉。因此,它們向戰略產業提供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支持,並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或威脅徵收關稅。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和持續的勞動力短缺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抵消中國帶來的通脹下行壓力。

「這不會是同一種中國衝擊,」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經濟學教授David Autor說。Autor在2016年與人合著了一篇描述早期中國衝擊的論文。

一種不一樣的中國衝擊

Autor說,即便如此,現在的「擔憂更加嚴重」了,因為中國正在汽車、計算機晶片和複雜機械領域與發達經濟體競爭,這些產業價值更高,對技術領先具有更加核心的意義。

第一次中國衝擊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進行一系列市場經濟改革,並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之後。對美國消費者來說,當時帶來了相當大的好處。2019年的一篇論文得出結論認為,中國進口商品每多搶佔一個百分點的市場份額,美國商品的消費價格就會下降2%,而且中低收入者受益最大。

但中國衝擊也給美國國內的製造商帶來壓力。2016年,據Autor和其他經濟學家估計,1999年至2011年間,由於來自中國的進口,美國失去200多萬個工作崗位,家具、玩具和服裝製造商在競爭中敗北,空心化社區的工人難以找到新的工作。

續集似在上演。

中國經濟去年增長5.2%,以中國標準來看,這是較為低迷的增速,此外,鑑於長期房地產危機對投資的擠壓以及消費者對支出的控制,預計中國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諮詢公司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認為,到2030年,中國經濟的年度增長率將放緩至2%左右。中國政府正在尋求通過向工廠投入資金,尤其是半導體、航空航天、汽車和可再生能源設備工廠,並將由此產生的過剩產品銷往國外,從而扭轉經濟局面。

中國通縮

但需求疲軟和產能過剩導致中國PPI已經連續16個月下降,其中消費品和耐用品、食品、金屬和電氣機械的降幅居前。

 

 

中國通脹下行的影響正在全球各地顯現。1月份,美國自中國進口商品價格同比下降2.9%,自歐盟、日本和墨西哥進口商品價格均有所上漲。

然而,與本世紀初不同的是,西方世界現在將中國視為主要的經濟對手和地緣政治對手。歐盟正在考慮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是否受到了不公平的補貼,是否應該對其徵收關稅或實施其他進口限制。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提出了對進口自的中國商品徵收60%或更高關稅的想法,川普正在為11月的總統大選爭取共和黨黨內提名。

這種保護主義可能會將中國通縮的部分影響轉移到世界其他地區,眼下中國的出口商正在較貧窮國家探索新市場。這些經濟體可能會看着本國羽翼未豐的產業在與中國的競爭中萎縮,就像美國在早期經歷的那樣。日本或韓國曾在發展高附加值出口產品時放棄了低成本製造業,而中國則有所不同,中國在低成本製造業領域一直保持着主導地位,即使在進軍通常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產品領域時也是如此。GlobalData-TS Lombard首席中國經濟學家Rory Green表示,中國帶來一種獨特的帶有重商主義色彩的挑戰。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304/202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