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沒宿舍住」真相是,根本不需要這麼多研究生

有媒體報道,如今「研究生多到無宿舍可住」,很多大學已經不再給研究生提供宿舍了。

這個問題幾年前就已經出現,只是近些年隨着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張越來越突出,變成了普遍問題。並且伴隨着高校大基建的逐漸啞火,新校區趨於飽和,短時間內也看不到有什麼解決辦法。

可以想見的是,未來「租房上大學」有可能成為一種常態。

而更深一層想想,其實裝不下研究生的何止是大學宿舍,社會也快裝不下了。

01大學宿舍有多擠?

據《經濟觀察報》不完全統計,已經公佈2024年招生簡章的學校中,就有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一眾知名高校明確不再給專碩生提供宿舍。

其中有好些已經在幾年前就開始不提供宿舍了。比如,從2014年起,北京師範大學不為部分專業碩生提供宿舍;復旦大學在2019級的招生簡章中就明確提出,不再給專碩生提供宿舍;華中科技大學也在招生簡章中表明,2021級開始,只為專碩生提供一年住宿。

圖/圖蟲創意

原因很簡單,學校裝不下了。

學校的老校區早就已經不堪重負,而前些年熱火朝天的新校區和大學城建設,如今也開始見底。

上海的松江大學城為例,建成已近20年,7所學校的學生都住在松江大學城的6個宿舍園區中,目前幾乎全部滿員。

而這背後,當然是異常火爆的研究生擴招。

根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2016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為66.71萬人,2022年,研究生招生人數擴至124.25萬人,幾近翻倍。2022年,中國在學研究生已達365萬人,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

蓋房子的速度,顯然趕不上招生的速度,久而久之,研究生甚至本科生沒宿舍住,就開始湧現。

02「租房讀研」大概率是一種常態

學校為了解決宿舍擁擠,其實也蠻拼的。

四人間改六人間,學生抽籤,租其他學校的宿舍,給專業碩士一些補貼,都有學校嘗試過。

這些當然有一定效果,比如復旦法學院就給沒搖到號的專碩學生每月800元的補貼,共計10個月。這相對於幾千塊的房租來說,總歸還是有點用處的。

但這不太可能短時間內從根本上解決宿舍緊張,未來「租房讀研」大概率是一種常態。

有意思的是,一般學校壓縮住宿,都是先從專業碩士開刀的,似乎這當中存在什麼鄙視鏈。

究其原因,或許是專碩的定位和學術型碩士不同,是面向「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

所以專碩整體的面貌會更「社會」一點,有的還有畢業時長、工作經驗的要求,也就默認學生的經濟條件會更好一點。

圖/圖蟲創意

這當然不完全符合現實,專碩相當部分其實也是應屆生。這也是為什麼專碩分不到宿舍總能在互聯網上掀起吐槽,他們似乎並沒有因為「工作過」「有積累」而對租房成本雲淡風輕。

大部分專碩也不過是應屆生,或者是考研二戰、三戰乃至從學術型碩士調劑來的。

而這其實反映了某種更大的結構性反差:專碩原本是面向職業化路徑培養的研究生,但事實上依然被學生當作學術型碩士的備選,二者在學生面貌(應屆生為主)和學習目的(刷學歷)上都沒什麼區別。

所以專碩生沒宿舍住,似乎就成了問題,也掀起了討論。如果按照專碩生原本的面貌,這是一個職業性的培養學制,和MBA之類沒有太大區別,保姆式的宿舍本身就不是必須。

03國外很常見

其實國外大學沒有宿舍也很常見,別說研究生,本科生很多都沒有。

當然有的學校也有宿舍,但宿舍也不便宜,有的甚至還不如租房有性價比。至於抽籤、限期搬走云云,更是一種常態。

但輿論對這些並沒有那麼驚詫,早已視作正常。可是,在國內這一切似乎都變得不能接受,專業碩士也不行,為什麼?

這或許是大學在國內有個保溫箱的功能——它依然生長在基礎教育的延長線上,保姆式的大學宿舍應當是其中的標配。

在大學這個空間裏,學生是受到照顧的,生活成本是低廉的,飲食起居都是集體化的。哪怕大學生從年齡上已經成年,他們應當去面對真實的社會,包括真實的房租。

圖/圖蟲創意

但長久以來,人們並不是這麼看待大學和大學生的。大學生似乎還不是一個自由的、成熟的個體,相反,他們仍然被嵌入一種計劃性的結構之中,他們的各種問題應當由「國家解決」。

這兩天還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新聞,多所高校開學規範課堂禮儀:上課先起立問好,有的起立行注目禮。

看看,這就是很多學校的自我定位,大學生仍像小學生需要受到嚴格的紀律規訓,他們並不是完整的個人,小學和大學在精神內涵上有某種內在的統一。

研究生的宿舍問題,也不過是這種思維的投射:學術型碩士也好,專業型碩士也罷,這都是國家培養的人才啊,怎麼能沒有宿舍住?

其實大學生、研究生,也可以是有着充分人生自主、自由意志的個人,他們應當綜合評估自己的人生選擇,承擔學術追求的代價——比如房租。當然,這個觀點恐怕不會那麼受歡迎。

04讓市場去決定

而這也造成了另一種傾向,即把大學工具化,作為平抑社會就業問題的一種方式。

近些年研究生的大規模擴招,很難說沒有緩解就業壓力的考量。

而大學生其實也精準地捕捉到了這種信號,紛紛通過讀研來逃避就業。

這和提供宿舍有某種邏輯上的同構——大學既然有某種保障性的內涵,那麼當然也要承擔相應的社會功能,為社會分憂。擴招,就成了某種義務。

從現階段看,研究生不僅大學宿舍裝不下,社會也快裝不下了。高學歷低配的現象層出不窮,保安要求碩士、海歸去考城管、名校畢業當趕鳥員、把學歷改成高中找到工作等等,不斷讓人跌破眼鏡。

這些,無論如何用自由擇業、職業不分貴賤的角度去闡釋,都掩蓋不住其中的尷尬:那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呢?讀個互聯網人均看不起的文科還能說追求精神富足,讀了個天天晃燒杯的理工科,難道是為了更好地端茶倒水?

當然,從絕對數字、人均學歷上來看,中國的研究生數量也許不算高,但至少從目前的就業市場來看,確實已經容納不下了。

住不下的宿舍,或許就像一個隱喻,中國經濟也確實需要擴容、升級,才能安頓年年擴招的研究生。

怎麼做到這個,恐怕也會讓人絞盡腦汁,但這就和許許多多的大學一樣,是一個繞不過、年年都會出現的課題了。

這種時候,「出清」或許也是一個選項,讓一切回歸原本的面貌——學生要直面真實的教育成本,高等學校沒必要強調過多的公益屬性、社會責任,讓市場自由去決定人才配置、讓人們自由去選擇教育路徑,而不是把「高學歷」視作一種標配。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青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302/2024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