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西湖邊上的名人墓

作者:

1955年11月至1956年1月間,毛澤東大部分時間住在杭州的劉莊。有一次同浙江省委書記江華一道憑欄遠眺,看到孤山一帶有許多名人墓冢,感慨道:「西湖邊的墳墓太多了,這些墳墓可以拆遷一下,埋到郊區去。」江華聞言,表示立即照辦。於是一夜之間,西湖邊上,特別是劉莊草坪上的一些墓冢就被搬掉了。

西湖周邊一帶,自古以來名人死後葬於此地者甚多,尤其是西湖邊的孤山,自南宋隱士林和靖在此「梅妻鶴子」終老一生後,這裏就一直是名人們心儀的長眠之地。晚清、民國年間,秋瑾、徐錫麟、陶成章等辛亥英烈都陸續遷葬於此,孤山由是成為西湖人文景觀的一部分。

也因此之故,杭州市委對拆墓之事頗多牴觸。他們在1956年3月1日給浙江省委的報告中說:「對孤山、西泠橋一帶墳墓,我們決定保留不動者,有秋瑾墓、蘇小小墓、林和靖墓、徐錫麟墓,蘇堤西頭張蒼水墓、章太炎墓亦均未動。」其他如陶成章墓、蘇曼殊墓、武松墓等十四座,則被拆除搬遷。

民主黨派得知要拆遷西湖墓冢的事情,也立刻打電話向周恩來反映意見。周恩來很快致電浙江方面:「你們想把西湖風景區搞整齊些的原意是好的,但這些古蹟是西湖景色的一角,有些人對它還有一定的感情。這次拆遷不要你們作檢查,費用全部由國務院負擔。」於是這場始於1956年2月21日的拆墓,至3月1日突然中斷,還修復了其中12座名人墓冢。

然而事情並未就此了結,西湖邊上的名人墓只是獲得了暫時的安寧。

1964年,胡喬木來杭州西湖汪莊5號樓休養,因為閒來無事,他在10月至11月間,一共寫了16首詞。

此前,胡喬木因患有神經衰弱,休養了近三年時間。他沒事也學寫詩詞,寫完就去找毛主席替他修改。毛身邊的人發現胡喬木寫的這些詩詞,水平不高,卻耗費了主席太多的精力,有次不客氣地對他說,以後不許再拿詩詞來麻煩主席,影響主席的正常休息。但胡喬木有了新作,還是會按習慣送主席修改。

胡喬木寫的16首詞中,有一首《沁園春·杭州感事》,對1956年那次半途而廢的拆墓舊事重提,詞中寫道:「土偶欺山,妖骸禍水,西子猶污半面妝。天共我,吼風奇劍,掃汝生光!」

毛澤東看完這首詞後,覺得氣魄不夠,提筆做了修改,將最後一句改為:「誰共我,舞倚天長劍,掃此荒唐。」

修改後還加了批註:「杭州及別處,行近郊原,處處與鬼為鄰,幾百年猶難掃盡。今日僅僅挖了幾堆朽骨,便以為問題解決,太輕敵了。至於廟,連一個也未動。」

很快,胡喬木這首經毛澤東親筆改過的沁園春詞,以新四號大字在當時的《浙江日報》頭版顯著位置刊登,成為「拆墓運動」的檄文。

12月2日晚,一束探照燈光射向西泠橋頭,從橋頭的蘇小小墓開始,一場突擊拆墓運動就此展開。包括蘇小小墓、于謙墓、武松墓、林和靖墓在內的三十多座墓冢,都被挖開,作了分類處理:與辛亥革命有關的裘紹、尹維峻夫婦、徐錫麟、陶成章合為一組;蘇曼殊、林啟、徐寄塵、惠興、林寒碧為另一組;其餘蘇小小墓、林和靖墓、馮小青墓、馬鞠香墓,鶴冢、馬冢、齒冢等,則「拆除後不予重建」。

12月9日,《浙江日報》發表了「西湖園林清理墳墓碑塔」的長篇報道,宣稱杭州已經「掃除腐朽反動的思想影響,改變了與『鬼』為鄰的不合理現象」。

隨之,杭州市園林管理局向西湖公社徵用了雞籠山馬坡嶺腳下的15畝土地,作為辛亥革命烈士和政治文化名人的墳墓用地,將西湖邊拆除的名人墓冢,集體搬遷到了馬坡嶺,在此修建了10座小型合墓。

搬遷完畢後,1965年1月28日,浙江省委又接到上面指示:「土偶妖骸所指很廣,並不限於有形的廟墳,一切舊文化中的偶像骸骨都包括在內。」

根據這一精神,杭州市園林管理局決定拆除西湖西泠橋附近的最後一座墳墓——秋瑾墓。

1958年9月,郭沫若曾代表官方評價秋瑾為「中華民族覺醒初期的一位前驅人物,一位先覺者,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反封建主義和爭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業」。按照這個結論,秋瑾應該屬於人民英雄紀念碑稱之為永垂不朽的人物,然而即便是這樣一位功勳級的先烈,也依然沒能逃脫拆除的命運。

至3月6日,一場為期三個月的「除舊立新」運動,分5批一共拆掉墳墓654座。與此同時,杭州的雲棲寺蓮池大師塔壇和佛像、六和塔內三十一個菩薩、岳廟牌坊、于謙牌坊、司徒雷登家族成員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墓群,也都悉數被毀,或就地深埋,從此永沒於黃土之下。

文革結束後,隨着岳王廟的修復,歷史文化重新得到重視,許多名人墓冢也開始陸續回遷西湖。

1978年,秋瑾的孫女致信鄧穎超,希望能在西湖祭奠祖母秋瑾。鄧穎超閱信後,批轉浙江省政府落實。省政府隨即通知了杭州市政府,安排市文管所有關人員,到雞籠山馬坡嶺尋找秋瑾墓葬。

由於當年遷葬匆忙,未立墓碑,所以很難尋找。幸運的是,他們遇到了雙峰村的來政富。來政富提到當年遷墓來此的陳而揚,說那顆柏樹下面埋的就是秋瑾。

陳而揚是杭州園林局技術員,1965年,是他奉命炸開的混凝土澆築的秋瑾墓。棺木中的秋瑾,骨架完整,髮髻完好,插有一枚玉簪。但衣服也已腐爛不堪,只有腳跟處留着兩塊皮鞋後跟,骸骨旁有一柄短劍。

大家將秋瑾遺骨一塊塊拾揀出來,放進一隻高約兩尺的陶瓷罐內。

凌晨時分,裝有秋瑾遺骨的陶瓷罐,被運到距孤山3.5公里外的雞籠山馬坡嶺,安放在一個現挖的土坑中。陳而揚在陶罐上放置了幾捆稻草,再蓋上一塊石板、覆上泥土,掩埋後削平地面,以便將來踩到鬆軟泥土時,即可確定秋瑾的安葬處。為增強記憶,他又就近找來一棵小柏樹種在上面,作為將來辨認的標記。

憑藉着這些線索,文管所人員最終找到了秋瑾的骸骨。隨後他們在岳王廟裏拼接秋瑾的遺骸,發現頸骨處有刀痕,骨殖罐里有一塊皮鞋後跟。於是確定這就是秋瑾遺骨。

1981年,秋瑾墓在白堤盡頭西泠橋畔重修,塑漢白玉全身雕像,墓正面為大理石墓碑,碑身刻孫中山題寫的「巾幗英雄」手書。

1988年,就連政治「不達標」的蘇小小,也因才情和悽美的愛情故事而受到禮遇,在西泠橋畔墓亭原址上重建了慕才亭。2004年,為體現歷史風貌的完整性,又在慕才亭內復建了蘇小小墓。

進入新千年,武松墓、章太炎墓、于謙祠等又一批名人墓葬及紀念祠堂,也陸續回遷或得到恢復。

然而,並非每一個遷到雞籠山馬坡嶺的名人墓冢,都能順利回遷。由於當年遷葬時匆忙草率,未做標記,許多墓葬已經無法確認其主人,只好維持現狀,將他們永遠地留在了馬坡嶺。

2024-02-27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29/2023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