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共享充電寶,我沒注意一年充了1200元

2023,全民都在精打細算過日子,但可能有一項,你從未算過,那就是在共享充電寶上花了多少錢。

有人習慣自帶充電寶,花費為0。有人常年在各處奔波,沒電了就掃一個,平時4元、6元不在意,一年到頭打開APP一算,才發現竟然花了幾百、上千元。

2023年漲價的東西不少,從可樂到麥當勞,大家反應都很大,很多人選擇不再喝不再吃。但唯獨共享充電寶,大家抗拒不了,它做的就是一個救急+剛需的生意。

#01

一年充電花了1200元

在又一次忘記歸還共享充電寶、被扣了40元後,心痛不已的王亮終於意識到,這一年下來,自己可能不知不覺中花了一筆「巨款」。

王亮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一周之中,常常到處拜訪客戶,用到共享充電寶的時刻很多。

臨近年關,王亮給自己算了個共享充電寶的年度消費報告,他知道不會少,但當看到全年消費竟然高達1200元時,他還是震驚了。

1200元是個什麼概念?他的B站會員費、視頻平台會員費等,全部加起來,竟然都花不到1200元。

1200元的支出,主要來自美團、怪獸充電、街電、來電等平台。其中,美團充電寶就花了840元,有2次是因為忘了還充電寶,被頂格扣費99元。

這有點讓他抓狂,自己明明可以花99元將充電寶直接「全款拿下」,為啥還要還回去。這樣的犯傻,王亮至少有兩次。

其實,王亮也買過自備充電寶以防不時之需,但每次出門都會因為「忘記帶」「忘記充電」「太重了」等理由,懶得背。

經過此事,王亮覺悟了,「別看每次4-8元/時的扣,這才是自己工作多年沒攢下一點身家的罪魁禍首。要怪只能怪自己對小錢的毫不在意。」

借充電寶費錢,還充電寶也是一個運氣活。想借的時候充電站里一個充電寶也沒有,想還的時候卻是滿艙、找不到地方還。

林瑩就遭遇了這個尷尬,並為此付出99元的「慘痛」代價。

今年五一期間,林瑩滿腔熱血登頂泰山,剛拍完日出美景,手機電量就宣告game over,連忙托朋友掃了個街電。

從泰山頂坐纜車到山腳,林瑩發現電量還沒充到10%,她想着高鐵站里肯定有還充電寶的地方,結果,這個充電寶陪伴她從泰安乘坐高鐵到了濟南,又從濟南站到下榻酒店,再從酒店特地打車到3公里外的健身房門口,終於還上了。

在將充電寶插回充電艙的那一刻,林瑩是激動的,下一秒看到扣費99元的消息,她是崩潰的,「99元是不是相當於我已經把它買下來了?」林瑩對朋友發出了疑問。

這兩個故事,都只是共享充電寶費錢的兩個側面,歸總起來,網友們的意見主要有:

●扣錢很麻利、充電慢悠悠,無形之中延長了充電寶的使用時長;

●商業街等地充電寶扣得貴一些,偏僻之處便宜一點;

●還充電寶不容易,有的充電寶APP里的地圖漏洞百出,以至於找不到歸還的地方。

#02

充電寶是年輕人在打吊瓶

共享充電寶這幾年究竟漲了多少,有網友算過。

2017年時,共享充電寶多還是1元/小時,如今多在4元/小時及以上,5年多時間,至少漲了3倍。

別看是小數目,這個漲幅比樓價都漲得快。那麼,應該如何理解這種漲價呢?除了物價漲幅(包括人工費等)原因之外,我們還能通過「回頭看」,看到互聯網經濟是怎樣一條發展邏輯?

先說結論:互聯網經濟已經過了燒錢搶用戶階段,正迎來向用戶收錢、以賺錢盈利為最重要目標的階段。以後的共享充電寶,可能會繼續漲價也說不定。

燒錢搶用戶階段主要是2017年-2021年前。這個階段,市場主要玩家—「三電一獸」,即來電、小電、街電和怪獸,計費標準多在每小時1元左右。

2017年,成立僅一年的小電科技率先發起「1分錢充電1小時」的價格戰活動,因為這一年,市場上突然多了許多重量級的競爭對手。

這一年,原美團眾包總經理徐培峰成立了怪獸充電。雖然成立比小電科技晚,但後來者居上,率先於2021年4月1日在納斯達克上市,奪得共享充電第一股的寶座。

同是這一年,聚美優品的陳歐也在主業危機四伏的狀況下,斥資3億元收購街電,並花1億元為街電購買了發明專利權,開啟第二曲線。

圖|共享充電寶

各家為爭奪用戶,在資本的墊付下,紛紛開打價格戰,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爭奪用戶規模,做大企業估值,擊鼓傳花的遊戲才能玩下去。

然而價格戰完全沒有核心壁壘。「你1元1小時,我就1分錢不要。甚至還倒送ofo、餓了麼、E袋洗、藝龍的吃喝品牌券。」(陳歐的街電)

2021年—至今,共享充電寶開始調價,多個品牌漲到2元/小時,不到一年,部分品牌跑步進入3元/小時階段,在一些餐廳等服務場所,3-6元充一小時電,甚至4-8元/小時,已經不鮮見。

為啥要漲勢洶洶呢?因為長期燒錢不盈利的搶市場階段已經過去了,全社會上下,開始把盈利掙錢當作第一要務。簡言之,資本要回血、要盈利;創業者也知道舊有的模式已經到頭了。

其實,過去3年,漲價的不單單是一個共享充電寶。作為快樂肥宅水的可口可樂自1979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幾乎沒給大眾留下漲價的強烈印象。但從2021年起,可口可樂邁入3.5元階段,今年很多地方的可樂價格早已達到了3.8元-4元區間。

還有麥當勞也在漲價。麥當勞中國於2023年12月27日起調整了部分產品價格,平均漲幅約3%。

在北京,大雞排從14元漲到14.5元,上海的麥香雞套餐從25元漲到27元,麥辣雞翅也普遍漲了5毛,價格達到了15元。

消費者對每一款產品的漲價,反應都是大的,但這幾款產品卻又有所不同。

在普遍錢包變緊的時代,可樂可以不喝,麥當勞可以少吃,但共享充電寶因為其剛需+救急性質,這個錢不得不花。

沒有電,年輕人就會焦慮上身;沒有手機,年輕人就掃不了碼,坐不上車,收不到工作微信,安全感就會直降為0。

曾有網絡段子,想知道狗狗被鏈子拴着是什麼感受嗎?就是你手機沒電需要邊充電邊打電話的感受,一米長的充電線就是你的活動半徑。

更有一句話說得貼切:共享充電寶就是你在打吊瓶。沒有它,年輕人就會沒有呼吸。

嚮往自由的年輕人絕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於是只好在充電寶上變花樣。從個人充電寶到共享充電寶再到磁吸充電寶,每一個演變都是年輕消費者對自由隨性的進一步嚮往。

#03

共享充電寶的錢不好掙

有人說,共享充電寶之所以流行,是因為手機的電池還不夠好。很多網友都有一個疑問:明明廠商每年都在說提高了電池容量,但為什麼電量還是越來越不耐用?

據艾瑞諮詢報告顯示,2022年5G手機電池平均容量為4768毫安,相較於2019年提升了7.4%。不過,隨着手機內移動應用程式不斷增多,同時手機配置不斷增強,因此2022年5G手機的續航能力相較2019年反而有所下降,相同使用時間後,2019年5G手機平均剩餘電量為53.7%,而2022年僅為36.6%。

這怨不得誰,時代要發展,年輕人對手機的依賴越來越深,只能說手機電池的疊代,沒有趕上年輕人中的手機的毒。

看來,人們只能接受給手機打吊瓶的命運。這個大趨勢,只能順應,不能逆反。

或在這樣的判斷之下,就連老羅這樣曾全方位吐槽過充電寶是「荒唐的外置電池產業、厚厚的破電池」的人,都開始帶起了充電寶的貨,甚至還在直播間裏拍賣起了杭州西湖景區58個公共廁所的共享充電寶經營權,被網友調侃是「賣58個黃金坑的充電大權」。

如此義無反顧,原因無它,剛需、好掙。

在價格普漲的情況下,共享充電寶公司的業績也在加速改善。作為目前行業唯一的上市公司——怪獸充電,在2023年一季度終於扭虧為盈,雖然依靠的是利息收入,但這並不妨礙它業績持續改善。

在最近的截至9月30日的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中,怪獸充電營收為6.135億元,同比下滑24.7%,但淨利潤達到了5000萬元,而2022年同期淨虧損9580萬元;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調整後的淨利潤為5520萬元,而2022年同期調整後的淨虧損為8860萬元。

在好預期的感召下,從東方證券到華興、花旗,紛紛給怪獸充電以「買入」評級。目前,怪獸充電的股價為0.518美元,市值1.35億美元,而花旗給的目標價是13美元,怪獸充電暫時實現了從業績到資本市場的正向聯動。

可以說,年輕人有多麼不在意充電這個小錢,共享充電寶的生意賺得就會越來越大。

當然,這個行業挑戰還是很大的。

突出表現在要擴大規模,就得不斷增加投入,包括硬件投資以及高額入場費、以及越來越高的分成費。

網上有關於怪獸充電的推廣信息稱,6個充電寶的8口機櫃的行業一般售價為798元。而怪獸充電2023年一季度POI(點位)突破了100萬,單純意義上的設備投入就要大幾十個億。

如果入商戶,與商家合作,前3個月所有收入都歸商家。第4個月起,按點位的收入來給商家分成,分成比例從30%—50%之間。

而據小電科技最近一次的招股書顯示,小電科技年分成費率從2018年的24.2%增長至2020年的38.2%,而進場費率則從1%增長至16.3%。

從這些數據來看,共享充電寶行業,某種程度上似乎已經失去了特別大的想像,本質就是一個辛苦活。

當覺醒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可能大家更願意忍辱負重,直接背一個2萬毫安的充電寶在身上,又備不時之需,又鍛煉了身體。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真故研究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19/201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