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普京,目瞪口呆!

前面說過,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從某種程度來說徹底改變了這個世界。

奧斯曼帝國1299年發起於安納托利亞,即今天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它位處東西文明的交匯處,掌握着東西方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長達六個世紀之久,它還掌握着地中海,當時歐洲國家與奧斯曼帝國又經常處於敵對狀態,這就阻斷了歐洲前方東方的道路。歐洲國家開始根據「地球是圓的」這一理論尋找前往印度的新航線,結果陰差陽錯地來到了美洲,這就是今天人們熟知的地理大發現。

從此,探索與開發新大陸成為當時的世界潮流,開啟了歐洲人殖民美洲的時代。到了1775年至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之後,美洲逐漸成為歐洲、亞洲、非洲之外地球上的重要的一極,到二戰之後,來自美洲的美國成為世界上的霸權國家。

奧斯曼帝國在歐洲不斷攻城略地、歐洲版圖不斷併入奧斯曼帝國的同時,這種強大的外部壓力也促成了歐洲內部的蛻變。經過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英國的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以及如火如荼的工業革命之後,歐洲國家脫胎換骨率先進入了現代社會,經濟、科技、軍事水平獲得了一日千里的發展,用先進科技和先進工業武裝起來的歐洲列強就建立起對其它地區實施降維打擊的能力。這種降維打擊能力是全方位的,最突出的是社會的組織性更強,工業社會的綜合實力可以對傳統的農耕社會形成碾壓,在軍事上,鐵甲武器對傳統武器建立起壓倒性優勢,等等。

歐洲的革命性變革首先改造了自己,建立起現代社會治理模式、現代工業科技體系和軍事體系,然後以殖民的方式塑造了美洲,再然後,通過肢解奧斯曼帝國改變了中東,征服了印度之後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帝國的皇帝,進一步通過兩次鴉片戰爭打開了清朝的國門,在這股洪流之下日本順勢開啟了明治維新,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

這股歷史潮流重塑了當時的整個世界,俄羅斯當然也必須接受一場「洗禮」。

在1853年英法聯合艦隊對俄羅斯黑海艦隊的海戰中,聯合艦隊的蒸汽動力相對黑海艦隊的風帆動力在速度和靈活性上就擁有了絕對優勢,聯合艦隊現代爆炸性炮彈的破壞力遠非黑海艦隊的實心彈可比,聯合艦隊的鐵甲船可以對木質帆船形成降維打擊,結果是黑海艦隊迅速覆滅,以至於克里米亞戰爭之後沙俄直接取消了黑海艦隊的番號,沙皇的絕望心情可想而知。看看下面的地圖就知道,既然已經失去了對黑海和亞速海的制海權,克里米亞半島上的俄軍就成了失去補給的孤軍,雖然俄軍英勇戰鬥,但已經是困獸猶鬥,戰敗已是必然。決定1855年克里米亞戰爭勝負的不是軍隊素質,而是英法進入現代工業社會之後所建立起來的科技、工業等方面的全方位優勢。

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之後,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對俄羅斯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解放農奴、設立地方自治議會,修訂司法制度,充實初等教育、改革軍制,等等,目的是推動沙俄的現代化。

這是沙俄對歐美的追趕過程,這個過程並未因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的逝世而終止。

事實上,雖然亞歷山大二世在世之時沙俄的現代科技和現代工業開始萌芽,但一直到一戰時期,沙俄依舊被歐洲國家認為是農業社會,屬於落後和愚昧的代名詞,無論科技、工業還是軍事,都明顯落後於歐洲諸國。這也是一戰後期沙俄解體的根源,作為農業社會的沙俄無論從組織能力、綜合國力等方面都無法抵禦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猛烈衝擊。

但歷史為沙俄提供了契機,繼承沙俄之後的蘇聯抓住了這個歷史契機,讓蘇聯一躍成為與歐洲國家並肩的工業和科技強國。

第一,一戰之後德國戰敗,德國爆發了那場盡人皆知的惡性通脹,這成就了蘇聯。

德國戰敗之後,英法等國要求巨額的戰爭賠償,法國還直接出兵佔領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這讓德國的惡性通脹愈演愈烈,也讓德國在國際上高度孤立。

蘇俄與1917年建立、蘇聯於1922年建立之後也被西方社會所孤立,結果德國與蘇聯開始報團取暖,為了獲得國際硬通貨以應對本國的惡性通脹,德國開始向蘇聯出售當時最先進的軍事裝備和軍事技術,讓蘇聯建設起當時最先進的軍工產業。

第二,1929年美國爆發大蕭條,這場大蕭條很快就蔓延到了歐洲,在需求極度萎縮之後美英德等西方企業集中面臨破產倒閉的威脅,這些企業為了活命開始向蘇聯輸出當時最先進的裝備和技術。

1929年底,蘇聯同外國簽訂了70多項技術援助和諮詢協議,到1931年初,蘇聯接受技術援助的項目增加到了124項。大蕭條時期,世界上有近50%的工業設備都被投入到了蘇聯的工業建設中,蘇聯三大鋼鐵廠、三大汽車廠、四大拖拉機廠都是在美、德專家的幫助下、用西方最先進的裝備和技術建設起來的。

1931年蘇聯向國外購買的機器設備約佔世界設備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1932年上升到了一半左右,蘇聯不但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先進的生產能力,而且還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這一時期西方各國共累計向蘇聯貸款了17億美元,為蘇聯實現工業化立下了汗馬功勞。

整個二三十年代,基於德國的戰敗和西方世界爆發大蕭條,讓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也建設起最先進的軍事工業,這就是克里米亞戰爭戰敗之後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改革要達到的結果,經歷了七八十年。

蘇聯建立起強大的工業體系、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軍工技術之後,趁着二戰戰勝國的威勢最終建立起一代帝國。

到底什麼才是一代帝國?

第一,在全球政治、外交上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蘇聯由14個加盟共和國組成,蘇聯通過華約組織在歐洲發揮重大的影響力,蘇聯在各大洲都有自己堅定的盟友,蘇聯還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就決定蘇聯在全球具有重大的政治影響力。

第二,高峰時蘇聯的經濟總量大約是美國的一半,加上擁有強大的工業體系、科技體系、資源產業、軍事工業,讓蘇聯在全球具備了很大的經濟影響力。

第三,蘇聯通過華約組織和全球的盟友建立起自己的全球軍事影響力。

在上述三項條件中,軍火輸出具有最重要的地位,當盟友使用了蘇式裝備之後,就需要對裝備進行持續的升級和維修服務,就會不斷強化兩國軍人之間的聯繫,就會不斷強化盟友關係,讓蘇聯集團結成緊密的同盟,所以,軍備輸出是構成蘇聯帝國的核心紐帶,是樹根。

二戰之後蘇聯終於建成了一代帝國,但緊接着就患上了蘇聯病,蘇聯病本質就是經濟學教科書中的「荷蘭病」。

對於蘇聯來說,六七十年代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蘇聯發現了十幾個大型油田。第二件大事就是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讓油價出現了飆升。隨着石油產量和價格的飆升,蘇聯通過石油出口獲得了大量的、幾乎花不完外匯收入,相當於蘇聯領導人懷抱着美元印鈔機。

荷蘭病的起因是:1973年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歐洲天然氣出口大國荷蘭由於能源價格高漲而從天然氣出口中獲得了大量收入,這些收入大大提高了國家社會福利程度和工資水平。隨着天然氣出口的增加,荷蘭貨幣荷蘭盾的匯率也隨之上升,在匯率上升、勞動者工資上升和福利上升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之下讓生產成本大幅攀升,工業產品的競爭力急速下滑,最終釀成了工業衰退。伴隨着經濟惡化,由於經濟增長時期大幅提高的社會保障體系負擔對政府財政產生了巨大壓力,財政赤字開始急劇惡化。

這就是荷蘭病。

由上述原理就可以看到,蘇聯在石油危機的七十年代所患上的病症與荷蘭完全一樣,下表是七十年代美元兌蘇聯盧布匯率走勢。

與患上荷蘭病的荷蘭一樣,隨着蘇聯七十年代石油產量的爆炸性增長和油價的飆升,匯率走強、福利支出增加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導致工業活動陷入衰退,這直接導致八十年代蘇聯的荷蘭病不斷惡化並開始形成財政赤字。到八十年代中期,隨着國際油價的劇烈下跌,再加上美蘇軍備競賽的需要,讓蘇聯不僅沒機會化解自己的荷蘭病反而讓財政赤字加速惡化,以至於不得不通過印鈔來補充財政支出,比如,1987年蘇聯發行了60億盧布,這個數字已經是前十年均值近2倍,到1988年更達到了驚人的188億盧布,是前一年的3倍,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蘇聯解體。這推動了蘇聯盧布的飛速貶值,惡性通脹爆發。由於蘇聯實行物價管制制度,爆發惡性通脹的外在表現是排隊才能買得到生活必須品,商場的貨架上經常是空空如也。

當蘇聯盧布失去了購買力之後,蘇聯對軍警系統、加盟共和國的控制力嚴重下降,對華約盟友和全世界盟友的吸引力與號召力開始急劇下降,最終在1991年12月,蘇聯轟然解體。

蘇聯病或者說荷蘭病,造成了蘇聯工業的嚴重衰退,也推動財政赤字的加速惡化,財政惡化就會對軍警系統和加盟共和國失去控制,這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核心推手之一!

蘇聯後期日益嚴重的通脹和蘇聯解體之後的惡性通脹,直接導致蘇聯從二三十年代建立起來的工業體系全面崩潰。

今天我們知道通脹本質上就是一種稅,叫鑄幣稅,通脹越嚴重,鑄幣稅的稅率就越高,惡性通脹爆發就是對企業和個人加征超高的鑄幣稅稅率;但惡性通脹爆發之後需求會急劇下降,企業現金流就會急劇惡化,在上述雙重因素的作用之下,任何一個爆發惡性通脹的國家其工業體系都必然解體。

經歷了蘇聯解體前後惡性通脹的打擊之後,蘇聯從二三十年代建立起來的、雄厚的工業體系到90年代已經全面解體,經歷了70年的輪迴。

所以我們就看到這樣的事實,今天的國際市場上再也見不到蘇聯或俄羅斯的輕重工業品,蘇聯的半導體工業也實現了清零,這就是結局。

但要說明的是,蘇聯工業體系解體,只是砍掉了蘇聯這棵大樹的樹幹和樹枝,根系還在,根系就是蘇聯時期通過軍火工業在全球建立的影響力還在,這些基本都被俄羅斯繼承了下來。所以就看到,俄羅斯在世界各地還有很多盟友,比如東南亞的緬甸、南美的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以及很多亞洲、非洲、南美和歐洲國家。

這也很好理解。

惡性通脹導致工業企業身上的稅賦急劇加重,需求暴跌,讓工業企業集中破產倒閉,工業體系解體。但蘇聯的軍工產業會受到政府更多的保護,更重要的是,蘇制武器在世界各地的出口和維修需求還在,蘇聯的軍事工業就可以保留下來,至少可以保留大部分。

繼承了蘇聯主要遺產的俄羅斯,也繼承了大部分蘇聯軍工遺產,就與蘇制武器的全球用戶建立了緊密的盟友關係,當然也就繼承了蘇聯在全球的大部分影響力,蘇聯帝國埋下的樹根成為普京在國際舞台上揮灑的本錢。

但俄烏戰爭打到今天,蘇制武器開始快速退出國際舞台:

第一,在戰場上蘇制武器的表現實在拉胯,這可以理解,即便蘇聯時期屬於十分先進的武器,但長期得不到更新換代,又失去了現代工業尤其是現代半導體工業的支持之後,在戰場上當然不會有好的表現。

第二,戰爭長期化,俄羅斯自己也遭遇了軍備短缺,也就沒辦法按時完成用戶訂單,也無法為世界各國蘇制武器的用戶提供升級換代和維修服務,各國就只能改用其它武器。

第三,由於烏克蘭武器裝備和彈藥短缺,而烏克蘭軍隊脫胎於蘇軍,熟悉蘇制武器的運用,美歐各國開始在世界各地購買蘇制武器支援烏克蘭,當這些國家的蘇制武器在戰場上消耗之後就會改用歐美武器,歐美又對這些國家的軍需採購提供豐厚的補貼,提高這些國家的積極性。

這就形成了歐美武器替換蘇制武器的潮流。

現在東歐的波蘭和保加利亞等國、南美的厄瓜多爾等國、亞洲的哈薩克等數十個國家都已經完成了歐美武器對蘇制武器的置換,土耳其已經宣佈將自己前幾年購買的、最先進的俄制S400防空系統贈送給烏克蘭,目的是換取美國向自己出售F16,注意是贈送而不是轉讓,由此可見土耳其急於出手俄制武器的焦慮心情,甚至連印度都已經明確表態稱要進口歐美武器以取代俄制武器,這說明蘇制武器已經徹底退出了國際市場。

隨着蘇制武器退出國際市場,俄羅斯與各國之間的盟友關係就難以維持,俄羅斯在國際上就會失去了影響力,普京就沒有了在國際舞台上揮灑的本錢。隨着蘇制武器失去了國際客戶,俄羅斯就基本失去了繼續研發的能力,蘇制武器也將壽終正寢,作為蘇聯這棵大樹樹根的軍工體系在蘇聯解體30年後也終於解體。

普京通過俄烏戰爭將蘇聯帝國這棵大樹的樹根連根拔起,估計他自己也目瞪口呆。

隨着俄羅斯工業體系和軍工體系徹底解體,在地下的亞歷山大二世估計都想跳起來。

失去了工業體系和軍工體系的俄羅斯,就只是一個東方的能源和原材料供給基地,是寄生經濟體,所以,俄羅斯90%的石油都輸往東方的兩個大國,成為兩個大國的經濟附庸,既然已經成為經濟附庸,距離政治附庸還遠嗎?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如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06/2014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