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從國統區到延安:一個西方攝影師拍的中國

這是一個瑞士攝影師拍的30年代中國,他的鏡頭裏,既有慘烈的抗日戰場,也有平淡的社會日常。他是第一個到延安的歐洲攝影記者,第一個為紅色延安留下視頻記錄的人,名叫瓦爾特·博薩特。

1938年春天,在周恩來的安排下,博薩特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運輸車隊前往延安。六天的顛簸之後,他到達延安,採訪了中共最高領導人毛澤東。此時的毛澤東正在寫《論持久戰》。他發現毛澤東喜歡抽煙,而那煙「混合了馬糞和酸菜的味道」。毛給他的印象,是像一位古典時期沉思的哲人。

在從西安到延安的路上,博薩特被人圍觀,他感覺自己像是動物園裏的猴子。他也遇到很多投奔延安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到延安後大多去魯迅藝術學院和抗日軍政大學接受政治學習和軍事訓練。很多學員將會從這裏出發,奔赴抗戰前線。圖為1938年5月,延安抗大的學生進行軍事訓練。

在延安,博薩特還拍攝了一部近22分鐘的視頻,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關於紅色延安的視頻記錄。延安城內貼着很多抗日標語,比如「醒中國魂」;孩子們用書本做球拍打乒乓球,人們住窯洞,在冰冷的河裏洗衣服。圖為1938年,美國進步女記者與作家安娜·路易·斯特朗。

博薩特是第一個進入紅色之都延安的歐洲記者。在探訪延安之外,博薩特更多的時間是與國民政府打交道,甚至接近國民政府權力的中心,記錄達官顯貴們的社會活動,甚至當時第一家庭的外交活動和日常生活。圖為1935年2月,漢口,蔣介石宋美齡聽取斯文赫定關於新疆之行的介紹。

作為歐洲多家新聞機構的駐華記者,博薩特見證了國民政府很多重大會議和事件。圖為1931年,國民黨的一次會議上,參會人員全體起立向孫中山先生遺像默哀一分鐘。牆上刻的字是《三民主義歌》歌詞,這首歌也是最廣泛意義上的中華民國國歌。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瓦爾特·博薩特正在北平,他記錄了當時北平城內學生、市民和傷兵的狀況。更重要的是,他記錄了慘烈的北平南苑保衛戰。圖為1937年7月30日,從南苑通往北平的路上,被日軍飛機炸死的29軍士兵。

博薩特記錄了二十九軍戰士的悲壯犧牲,也記錄了侵略分子的殘暴罪行。作為中立國的攝影記者,博薩特可以藉此身份近距離地拍攝日軍。圖為「七七事變」後,1937年10月,洗熱水澡的日軍士兵。

除了侵華日軍,他們的隨軍記者也被博薩特攝入鏡頭。圖為1938年10月,隨日本部隊到達的攝影師。

對於抗戰中的中國軍人,瓦爾特·博薩特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鏡頭裏的中國軍人,很多都是正在接受訓練的學生兵,他們裝備齊整、目光堅定。這些軍人的肖像大多拍攝於1938年,那時候華北、南京上海都已淪陷,武漢、廣州也岌岌可危。圖為中國士兵。

儘管中國很多地方都已淪陷,但那時的中國軍人依然體面,依然充滿自信。圖為1938年,戴斗笠的學生兵。

進入延安城採訪毛澤東、記錄國民政府總統和夫人的生活、留下中國人抗日戰爭的歷史底片,做了所有這些事情的瓦爾特·博薩特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和中國有着怎樣的淵源呢?圖為中國步兵,約1937年。

瓦爾特·博薩特,1892年出生於瑞士,當過五年小學老師,後到遠東做生意。攝影只是他的個人愛好。1927年,他加入了一支德國探險隊,到克什米爾和中亞地區探險。從那時起,博薩特以探險家的身份開始拍照,照片被德國一些新聞雜誌看中。圖為偽裝中的士兵。中國,1937年。

1929年,博薩特見證了阿富汗國王穆罕默德·納第爾的加冕典禮,是記錄該儀式的三個外國記者之一。1930年他受德國雜誌的委派,到印度報道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31年他又報道了「齊柏林伯爵號」飛艇的北極之行。圖為1938年,中國士兵在休息時間遊戲。

1931年,作為多家歐洲媒體供稿的獨立記者、瑞士人瓦爾特·博薩特來到了中國。從1933-1939年,作為美國黑星圖片庫的攝影師和瑞士新蘇黎世新聞社的記者,博薩特常駐北京,開始記錄和報道中國。圖為1938年,河南南部的游擊隊營地。

他不是美國著名的《LIFE》雜誌的攝影師,但是,這家雜誌刊登了很多博薩特拍的照片,這些照片都是通過美國黑星圖片庫購買的。通過《LIFE》雜誌以及西方其他媒體,博薩特贏得了很好的聲譽。圖為約1938年,帶防毒面具和鋼盔的軍醫。

博薩特是繼埃德加·斯諾後第一個進入延安採訪的歐洲記者。1938年,羅伯特·卡帕也正在中國,他也希望能到延安採訪。但是,博薩特先行了一步。卡帕和博薩特是好友,也是競爭對手。博薩特一去,卡帕便尋求離開中國。圖為約1938年,醫護隊隊員。

羅伯特·卡帕對他身在紐約的經紀人說:「雖然博薩特在延安只待了兩天半的時間,並不能拍到太多東西,但也足以把我擊倒在地。」圖為中國軍醫,約1938年。

1938年,受傷的戰士在醫院接受治療。

作為一個從探險家轉變而來的攝影師,博薩特更為感興趣的是中國文化。圖為1930年代,村民迎接紳士,當時非常講究禮節。

在轟轟烈烈的社會大事件之外,瓦爾特·博薩特將更多的鏡頭給了中國普通人。圖為1933年,中國富裕農民的土房,北京附近。

1938年9月,抗戰中的漢口,等待撤離的孩子。

1938年,抗戰中的漢口,把守森嚴的大門前擁擠的人們和貨物。

作為一個旅行探險家,瓦爾特·博薩特到過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少數民族地區旅行。圖為1934-1936年,內蒙古,帶着兩名護衛的德王與一位大臣討論軍事問題。德王后來勾結日寇,分裂內蒙古疆土。

1934-1936年,內蒙古,駕車的公主。

1933年,青海湖地區,盛裝的藏民。他養了很多的牲畜,這些牲畜以及它們的毛皮給他帶來了很好的收入,他因此可以在城裏享受生活。

在中國居住的前十年,瓦爾特·博薩特也跟很多名流有交往。在他的鏡頭裏,不乏馮玉祥吳佩孚、龍雲等人的肖像。圖為曾擔任慈禧御前女官的容齡公主。約1934年。

從1939年起,博薩特被瑞士《新蘇黎世時報》任命為二戰特派記者,此後他追隨盟軍的征戰步伐,報道範圍不再只局限於亞洲地區。從1946年到1949年,博薩特再次回到中國,報道中國的內戰。圖為昆明美國領事館美國留學生俱樂部創辦典禮,中間站立者為林徽因

博薩特曾參與報道朝鮮戰爭,1975年病逝於西班牙。他生前留下的書面文件和攝影存檔目前由位於溫特圖爾市的瑞士攝影基金會收藏,保管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當代歷史檔案館內。圖為1930年代,中國,遞給黃包車上母子的皮包。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那些珍貴老照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02/201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