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23年12月15日,比利時首相亞歷山大‧德克羅(Alexander De Croo)抵達歐盟總部,出席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歐盟峰會時向媒體發表講話。(Miguel Medina/AFP)
比利時將於1月1日起擔任為期六個月的歐盟理事會主席國,該國的政治目光已經聚焦在明年6月9日,同時舉行的比利時大選和歐盟議會議員選舉上。
比利時外交和歐盟事務大臣哈賈‧拉比卜(Hadja Lahbib)向媒體表示,「在我們之前的其它輪值主席國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比如2022年的法國,或者最近的西班牙。這並沒有阻止他們履行輪值主席國的職責。」
根據「政客」(Politico)的民意調查,比利時極右翼政黨弗拉芒利益黨(Vlaams Belang)已成為該國最大政治力量,該黨希望將比利時北部的弗拉芒地區變成一個完全獨立的、分離的國家。現年36歲的黨主席湯姆‧范‧格里肯(Tom Van Grieken)如果勝出,將推進獨立計劃。
歐洲右翼勢力崛起,尤其是在荷蘭,反對移民、反對伊斯蘭教的自由黨領袖「荷蘭川普」海爾特‧維爾德斯(Geert Wilders)在全國選舉中大舉獲勝後,帶給了比利時右翼政黨極大的信心。
值得關注的是,2010年至2011年間,比利時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國時,該國國會改選後長達五百多天沒有政府。明年選後不出意外的話仍會是聯合執政,跨黨派之間的聯合組閣談判會有多久,也將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便利的國際舞台
對於比利時首相亞歷山大‧德克羅(Alexander De Croo)來說,比利時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是一個提高他作為歐洲政治家地位的便利機會。
德克羅目前領導着一個由橫跨四個政治家族和兩種語言的七個政黨組成的聯盟,他在選舉後繼續擔任首相的可能性很小。他所在的政黨已舉步維艱,在10月布魯塞爾恐怖襲擊後又陷入動盪。
德克羅屬於中間派、以自由市場為導向的開放弗拉芒自由民主黨,他將在任期內發揮關鍵作用。但外交大臣拉比卜的角色也將佔據中心位置——她既是歐盟事務大臣,也是貿易大臣,涉及主持廣泛範圍的理事會會議。
對於這位2022年夏天才上任的前電視主播來說,這是一份繁重的工作。批評者抨擊她缺乏政治經驗,尤其是今年夏天她曾因向伊朗官員發放簽證而瀕臨辭職。
不過,大多數外交官強調,她現在已經逐漸適應了這份工作。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外交官說,「她非常謹慎。很有外交手腕,會堅持自己的立場,不會虛張聲勢。」
即將到來的頭疼問題
與此同時,等待比利時人的是艱巨的工作。
其它26個歐盟國家將指望比利時完成重要文件,從政治敏感的歐盟預算審查(包括對烏克蘭的支持),到最終確定新的庇護和移民政策。這個問題對比利時來說很重要,因為比利時自己的移民政策導致單身男性難民缺乏庇護所。
比利時人也有責任審查歐盟未來的擴大。他們必須確定哪些歐洲內部改革是必要的,以確保歐盟為吸收烏克蘭和摩爾多瓦等新成員做好準備。
外交官們承認,在歐盟國家和歐洲議會之間達成妥協將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因此,比利時正準備進行一場微妙的政治演習,以確定哪些議題是現實可行的,哪些必須完全放棄。比利時分為法語區和荷蘭語區,一些理事會會議由地區部長主持而非聯邦部長,使得這項工作更具挑戰性。
在完成關鍵立法文件的同時,比利時還必須關注將在2024年下半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國家——由「歐洲懷疑主義者」維克多‧歐爾班(Viktor Orbán)領導的匈牙利。
根特大學(University of Ghent)歐洲研究教授亨德里克‧沃斯(Hendrik Vos)說,「比利時人面臨着一定的壓力,必須鎖定關鍵文件,為歐洲大選後的工作做好準備。」
來自歐盟27個國家的4億多合格選民2024年6月將選出720名歐洲議會議員。外界認為,這是對右翼政黨的考驗時刻。
荷蘭大選已經讓維爾德斯領導的反伊斯蘭、反歐盟的極右派自由黨成為贏家;2022年意大利大選,喬治婭‧梅洛尼(Giorgia Meloni)領導的極右派兄弟黨(Brothers of Italy)也贏得了選舉。
法國極右派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歐洲議會議員喬丹‧巴爾德拉(Jordan Bardella)曾在臉書發文稱,「2024年6月放馬過來。」
芬蘭新總理安蒂‧彼得里‧奧爾波(Antti Petteri Orpo),他領導着保守的民族聯合黨。左傾的五黨聯合政府執政4年後,被選民拋棄,芬蘭史上最右翼的政府隨之成立。芬蘭一年的政治歷程說明,歐洲部分地區的右轉已難以逆轉。
希臘總理基里亞科斯‧米佐塔基斯(Kyriakos Mitsotakis)也在選舉中大獲全勝。這位55歲的中右翼領導人在議會選舉中的優勢遠遠超出他首次參選。
普遍認為,歐盟2024年選出的新歐洲議會,右傾趨勢可能在未來數年造就一個更加保守的布魯塞爾:歐盟將在東擴、對華貿易和維護歐盟國家法治等問題上作出關鍵決定。
2024年歐洲議會的選舉,右翼保守派議員能否獲取歐盟更大發言權,外界正拭目以待。
(本文參考了《政客》的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