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誰來談都一樣 歐盟對中共這一共識卻板上釘釘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文章指出,歐盟內部無論是對華相對友好和相對強硬的派別,「去風險化」已逐漸成為眾人的共識,並演變成歐盟對華關係的底色和基調。

過去幾年,隨着中美關係升溫以及俄烏戰爭的矛盾下,中歐雙邊關係不斷惡化。《金融時報》文章寫道,在對華問題上,儘管歐盟內部存在相對友好和相對強硬兩大派別,但對華「去風險化」逐漸成為眾人的共識,並演變成了歐盟對華關係的底色和基調。

但迄今為止,在「去風險是什麼」這樣的名詞解釋上,近一年下來仍不明朗,歐盟僅一再重複,即去風險不是脫鈎。

馮德萊恩在12月7日中歐峰會後的記者會上表示,會晤談到了歐盟的去風險路線,再強調了上述的言論,而且指出,中國也有類似的路線,但中方稱之為「自立自強」。

一方面,中國依賴歐盟的技術,在華外商投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來自歐盟。歐盟可能不會否認中歐之間的相互依賴,不過,歐盟想強調的是自己對中國的戰略性依賴,及其風險。

多樣化不易

去風險也可體現在經貿關係多樣化,供應鏈多樣化,即一定程度上替代中國。但事實上,要在短期內找到中國替代方案並不那麼容易。

舉例而言,在歐盟2023年對關鍵原材料的評估報告中,無論在提煉還是加工環節,歐盟的鋰供應主要依賴進口。而在鋰礦提煉上,澳大利亞佔了全球總供應的53%,在鋰加工上,中國佔全球份額的56%。

歐盟原本指望2023年年底敲定該與澳大利亞的貿易協定,但目前鑑於歐盟和澳大利亞都面臨選舉,能不能在2025年前重啟談判仍充滿變數。

內部仍有分歧

今年4月,馮德萊恩和法國總統馬克龍聯合訪華,這樣的組合側面反映了歐盟對華微妙的心理。一方面想強硬起來,直指矛盾,另一方面又不想讓關係變得更僵而陷入被動。

後來,馬克龍在中國得到了盛大的款待。儘管馬克龍代表了歐盟成員國內部一部分人的心理和立場,但不能忽略,自俄烏戰爭以來,馮德萊恩與拜登建立了相當緊密的互動。

馮德萊恩3月訪美時與拜登發表的聯合聲明也直接提到了中國,稱在阻止我們的戰略對手利用我們企業的資本、技術與知識,強化其軍事與情報能力上,我們存在共同利益。

進一步來說,除了尖銳如馮德萊恩,還不乏像立陶宛這樣立場更為強硬的強硬派。

就在馮德萊恩此前的北京之行前,立陶宛外長發推文表示,光去風險是不夠的,有可能置歐盟於脫鈎的境地。

無論如何,即使去風險定義仍然模糊,多樣化路線不易,並存在內部分歧,但「去風險」已成現階段歐盟對華的既定路線。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FX168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26/1995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