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小伙自疑有病 1個月掛39個號,果然確診…精神病

小伙懷疑自己有病1個月掛39個號

疑病症帶來的焦慮簡直太痛苦了

楊磊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疑病症的表現,疑病症會讓患者處於焦慮之中,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使其身心都很痛苦。疑病症的確很痛苦,它的痛苦在於自己過於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又擔心什麼大病以及什麼不測,把自己整天都生活在恐懼、焦慮、恐懼、極度緊張的狀態中。

它帶來的行為是:「煩躁不安,上網查病,不停地到醫院檢查,反覆問醫生自己的問題。

小伙懷疑自己有病1個月掛39個號!

小楊是蘇州的一名大學生,最近一個月,他在學校附近的衛生院掛了39個號,平均每天1.3個。

第一次去醫院時,小楊沒有任何症狀,只是突然想到患白血病去世的父親,打算求個心安。結果,血常規的某個指標稍稍偏離了正常範圍,從此,他就停不下來了。

他開始反覆求證一個事實——自己沒有血液病。

小伙懷疑自己有病1個月掛39個號,醫生:你該去精神科

那段時間他正在實習,原本只掛周末的號,後來演變成工作日請假去看,最後假也不請了,午休時直接打個車到醫院,兩三個小時後再回來。

血常規查了四五次,又做了不止一次的全身B超,檢視各個部位的淋巴結。他把報告拿給不同的專家看,都說沒什麼問題。走出診室,焦慮似乎平息了,但不消幾日又捲土重來。小伙懷疑自己有病1個月掛39個號!

從高三起就是醫院的常客

做遍了各種檢查

小楊不是第一次這樣了,他從高三那年的秋天起,就對自己的身體變得格外關注。最初的焦點在消化系統,後來對頸部的淋巴組織也起了疑心,每周有那麼一兩回,他要摸一摸男同學的頸部,對比一下是否不同。甚至有三四次,老師正講着課,他徑直跑出教室,到學校附近的醫院檢查去了。

當時檢查結果都沒有異常,但小楊患上胃癌的恐懼依然沒有消解。母親聽夠了他的念叨,答應帶他去做胃鏡。結果一切正常,連淺表性胃炎都沒有。醫生埋怨道:「這么小的孩子,剛17歲,為什麼要帶他做全麻的胃鏡?」

小楊後來自我剖析時提到,當時學業壓力比較大,情緒管理也不太成功。「這可能算一種逃避吧。」好像有個聲音對自己說,「我現在不舒服,所以我可以不去直面這些事情。」

小楊不信任一般常規的檢驗結果,只有「金標準的檢查」才能讓他打消疑惑,比如切掉一部分組織做活檢,但這種要求在一個沒有病症表現的患者身上,是不會被答應的。

示意圖片,與文中人物無關

自認從小體弱

身邊親人頻頻離世讓他更加害怕

小楊試圖探尋這種思考方式的源頭,童年時的他,生病的次數並不多,大病更是從未有過。但他總是認為自己「是體弱的」,小時候很矮很瘦,都念到初二了,還被人問是小學幾年級。

小楊為什麼會有「體弱」的這種想法?原來,他是早產兒,七個半月就出生了,當時體重還不到4斤。家裏人偶爾提及這段往事,也是無心之說,沒曾想竟對當時聽到了的小楊埋下了多多少少的隱憂。

大一那年,小楊的爺爺因淋巴瘤過世,此後幾年間,又有數位親人和朋友病逝。包括後來小楊的爸爸因為白血病去世,身邊的親人在這段時間內密集地離開,讓小楊非常害怕,就怕疾病下一個找上的就是自己。

當時,小楊出現了咽喉部的隱隱不適,加上他其實一直都有輕微手抖,只不過之前沒注意到,現在突然被放大了。從肺癌鼻咽癌到帕金森等疾病,小楊都懷疑過。他開始去醫院掛胸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精神內科等,看久了之後,醫院的醫生和抽血的護士都認識他了。

「你或許該去精神科看看」

被確診為疑病症

疑病的第4年,第一次有醫生明確提示小楊:「你或許該去精神科看看。」

大四開學前,他的疑病到達了極點。當時懷疑的是漸凍症,先是感覺小腿變細了,後來又察覺到肉跳。聯想到漸凍症的症狀之一是肌束震顫,恐懼瞬間襲來。

小楊數次陷入相似的境地,只是擔憂的病種不盡相同,後來去精神衛生科看診後,他被確診為疑病症。

開始服藥前,他是抱着一些懷疑的。他願意相信醫生所說,是心理層面的問題,但總還犯嘀咕,真的不是沒查出來嗎?

服藥第一周,他發現好像肉跳的頻率降低了,第二周,一些症狀消失了。他愈發認可醫生的診斷:「精神類藥物是有效的,就驗證了確實是這方面的問題。」

什麼是疑病症?

懷疑自己患癌花了17萬美元

據浙江醫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吳萬振副主任醫生介紹,疑病症(疑病),又稱疑病性神經症,是指患者擔心或相信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病人訴軀體症狀,反覆就醫,儘管醫學檢查顯示陰性及醫生診斷沒有相應疾病,也不能打消患者的顧慮,常伴有焦慮和抑鬱。

而隨着時代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在遇到健康問題時,傾向於在網絡上搜索疾病相關信息。這也催生了「網絡疑病症」:

一項來自12個國家(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含12262人的研究發現,中國互聯網使用者中有60%的人會利用網絡搜索健康、醫療、疾病相關信息,56%的人會利用網絡健康信息做自我診斷,約40%的人在線搜索健康信息後焦慮程度會增加。

人們傾向於關注嚴重的、罕見的疾病信息,把普通的症狀擴大化,或者進行消極的非合理的解釋,它使人在網上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並且使人遭受焦慮等負性情緒的困擾。

沙特的研究者報告過一個極端案例,充分展現了疾病焦慮障礙的患者對醫療機構造成的負擔:這位男性患者從48歲開始懷疑自己患癌,持續了25年。其間,他每周求醫數次,累計做了18次腹部CT、11次胸部CT、7次頭顱CT、6次腰椎核磁和4次胸部核磁,甚至說服多位醫生為其進行了腎臟、前列腺和胃部的活檢。他家境平平,卻為此花費了17.8萬美元。

疑病症的表現:

1.患者過分關心自身健康和身體的任何輕微變化,並做出與實際健康狀況不相符的疑病性解釋。

2.患者常常覺得自己全身不適,或某一部位的疼痛或功能障礙,如頭痛、胸痛、噁心、腹瀉、心悸、呼吸困難等。

3.有的患者會懷疑五官不正,特別是鼻子、耳朵,還有主訴出汗、體臭等。小伙懷疑自己有病1個月掛39個號!

4.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鬱、恐懼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

5.患者將注意力大部分或全部集中於健康問題,以至於影響日常學習、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

疑病症的病因:

1.性格因素:孤僻、內向、敏感、自我中心、固執、暗示性強的人格特徵,可成為疑病症發病的人格特徵。

2.社會環境因素: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患者會不自覺地掩飾自己的心理情緒問題,轉而覺得是軀體產生不適,如認識的親友得了某種嚴重的疾病,就覺得自己也會得。同時過多的醫學檢查和不必要的治療等都可能促使疑病觀念的產生。

3.軀體因素:處於青春期或更年期的人更容易情緒波動,從而導致出現軀體上的變化和自主神經不穩定症狀,且由於患者的不合理認知會促成疑病觀念的產生。

疑病症該如何治療?

吳萬振表示,在排除軀體疾病、診斷明確後,一般進行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以支持性心理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為主,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的本質,幫助患者改變對症狀的看法;再通過環境轉移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來轉移患者注意力,幫助患者改善症狀。

藥物治療:疑病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鬱、失眠等症狀,根據患者病情,可使用抗焦慮、抗抑鬱藥物、抗精神藥物等進行治療。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揚子晚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25/1995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