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突破300萬億,意味着什麼…

中國的廣義貨幣M2即將突破300萬億,這說明我們貨幣發行量不算小,速度不算慢,當前沒有出現真正的通縮。

近日,央行公佈了截至2023年11月末的貨幣總量:廣義貨幣M2達到了291.2萬億元,同比增長10%。

如果未來2個月,M2的同比增速仍然維持在10%,則M2的總量有望在2023年12月末突破293萬億,在2024年1月末突破300萬億。

歷史上,每年1月份都是貨幣投放的「超級月」,往往1個月」頂「幾個月」。比如2023年1月末的M2,就比上一個月末多了7.4萬億。

M2(廣義貨幣),可以看作是貨幣總量;M2的同比增速,可以看做印鈔速度。

人民幣貨幣總量(M2)突破300萬億意味着什麼?

分析之前,先簡要回顧一下人民幣的歷史。

第一套人民幣是1948年12月發行的,當時解放戰爭尚未結束;再後來,爆發了朝鮮戰爭。

兩場戰爭,帶來了比較嚴重的通脹。也讓貨幣後面多了好幾個零,不利於商業交換。所以,在1955年3月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時搞了幣制改革。第一套和第二套的兌換比例是1萬元兌換1塊錢。

我們即將迎來的300萬億元,是從1955年3月重新定義的「1塊錢」算起的。

1956年,中國的貨幣總量(廣義貨幣M2)為175億元,到1975年突破1千億,1988年突破1萬億,1998年突破10萬億。

到2013年3月,中國的廣義貨幣M2首次突破100萬億。突破第一個100萬億,用了57年。

2020年1月,廣義貨幣M2突破200萬億。突破第二個100萬億,用了不到7年。

如果2024年1月突破300萬億,則突破第三個100萬億耗時只有4年。

貨幣越來越多,是否意味着通脹加劇?既然通脹加劇,為什麼現在的CPI這麼低?

下圖是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截至今年11月的CPI數據。其中藍線是同比,也是我們主要觀察的目標:

中國近年來的物價控制目標,一直是「3%左右」。今年以來的CPI,從3月以來一直低於1%,還有多個月出現了負數。所以坊間一直有通縮的說法,但官方否認。

否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發行速度不算慢。

下圖是最近兩年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速和M2同比增速的對比:

兩個數據一度出現了背離,在今年1月到2月前後差距最大。當時之所以差距這麼大,跟央行上交利潤(刺激M2飆升)有密切關係;最近差距顯著拉近,跟地方債、國債在年末加速發行有關(刺激社融上行)。

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速,可以理解為「寬口徑的印鈔速度」;M2的同比增速可以理解為「窄口徑(或正常口徑)的印鈔速度」。

不管看哪個印鈔速度,都比當前的GDP增速(前三季度為5.2%)要快不少,大約快了4.2到4.8個百分點。

所以目前不是通縮,只是一些人有通縮預期。

如何計算通脹,指標很多、爭議也很大。CPI,是我們常用的指標,但它更多地反映了基本生存的價格,可以理解為生存指數。

「社融增速-GDP增速」、「M2增速-GDP增速」,是更寬口徑的物價指數,它反映的是印鈔速度比當年財富創造速度快多少,可以用來觀察真實通脹。也可以把它理解為投資人指數。

你投資了1年,獲得了3%的回報。看CPI,好像跑贏了物價漲幅,但其實只跑贏了「低標準的物價漲幅」,或者跑贏了「生存指數」,而沒有跑贏「真實通脹」、「投資人指數」。因為今年的印鈔速度比GDP快了4個百分點以上。

下圖是2000年以來,歷年CPI和「M2同比增速減去GDP同比增速」的對比,可見差距一直較大。而在經濟下行期,貨幣超發和CPI低迷往往同時出現,比如2009年,今年的情況也有點類似。

下圖是近年來,M2(貨幣總量)除以GDP(每年財富增量)的比值:

「M2總額/GDP總額」是不斷上升的,並在2022年創下了新世紀以來的新高,估計今年全年會略微超過這個紀錄。

這意味着我們貨幣發行速度並不慢。CPI目前徘徊在低位,一定是暫時的,未來會達到合適的位置。

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貨幣總量、GDP和物價的關係表述,做了更新。

此前的說法是: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最新的說法是: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變化有兩個:

1、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供應量(M2)的位置發生了調換,社融跑到了前面。

2、「名義經濟增速」變成了「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名義經濟增速本來就包括「GDP增速+真實通脹率」,現在把它分開來說了,強調了價格水平預期目標。

它傳遞的意思是:社融比M2口徑更寬,更能反映整體貨幣的變化。未來這兩個指標都是重要參考,但社融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了。此外,高層對價格更關注。換句話說,希望改變目前CPI低迷的局面,打破一些人存在的通縮預期,讓大家更敢於花錢、敢於投資。

下圖是2000年以來,M2同比增速(印鈔速度)的變化情況:

可以看出,疫情之前那幾年,我們一度把貨幣增速壓了下來,後來由於疫情的影響,產生了較大波動。

這其實就是我常說的,以前是「印鈔票的時代」,未來是「印股票的時代」。未來貨幣超發將被控制,將來的財富印鈔機主要是「科技創新+資本市場」。

由於經濟效率的問題,「1.5倍魔咒」並沒有真正打破。

所謂「1.5倍魔咒」是我在幾年前提出的一個概念:由於存在大量低效企業、社會兜底型企業,我們的印鈔速度一定不能低於GDP的1.5倍。如果低了(比如2017年到2019年間),後面就一定要補回來。

從下圖可以看出,2017年到2019年貨幣少發之後,後面是如何惡補的:

或許有讀者會問:你絮絮叨叨說了半天,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總結一下:

1、中國的廣義貨幣M2即將突破300萬億,這說明我們貨幣發行量不算小,速度不算慢,當前沒有出現真正的通縮。

2、從長遠看,抗通脹是每個人要考慮的「人生重大命題」。通脹是必然的、長期的,通縮是偶然的、短期的。

3、中國的貨幣發行速度一度比較快,最近幾年一直在克制自己,維護人民幣的比值,防止貧富差距拉大,推動落後產能出清、實現經濟轉型。這是「後疫情時代」經濟企穩、回暖比較慢的原因。看懂了這一點,對未來就不會悲觀。

4、2024年將是人民幣計價資產的反彈之年。一個歷史性的大底,就在眼前。畢竟,貨幣是越來越多的。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劉曉博說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20/1992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