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問我: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最應該讓孩子獲得什麼?
我琢磨了很久,我想我的答案是:幸福感。
想必很多家長都有切身的感受,在目前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承受着巨大的壓力,焦慮似乎如影隨形,侵蝕着每一個家長和孩子。
正如網上說的那樣:目前養育孩子的現狀就是,沒有最卷,只有更卷。
而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家庭的親子關係出現了巨大的裂痕,孩子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從而幸福感逐漸缺失,甚至會導致孩子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前幾天,在網上刷到一個視頻,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在接受採訪時直言道:開學僅僅一個多月,北大六院的兒童精神科就已經人滿為患。
而讓人痛心的是,孩子小時候如果生活在一種「不幸福」的環境裏,那麼他長大後,哪怕再怎麼富有,也有可能生活的不幸福。
由此可見,從小培養孩子的幸福力,確實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甚至關乎孩子的一生,讓他終生受益。
01.幸福,其實是一種能力
在很多人看來,幸福,是一種情緒上的感應。
但事實上,幸福其實是一種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是可以學習到的。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
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了給予學生各種知識,卻沒有給予孩子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幸福。
在心理學上,幸福是積極心理學中主要的話題之一,她是依靠個體根據自己的標準,對生活質量進行整體評估,一般而言,幸福感有3個特點。
第一,具有主觀性。
幸福不可一概而論,也就沒有明確的標準,有的人覺得平平淡淡就是幸福,而有的人覺得生活要轟轟烈烈才是幸福。
第二,具有相對穩定性。
幸福感是一種相對穩定,不會有太大波動的狀態。
比如說,有的人因為失戀後,情緒會跌落到谷底,但是擁有幸福感的人,會過一段時間後,又會回到之前的狀態。
也就是說,幸福感不會因為一兩次的挫折和打擊,就會喪失,而是會持續的存在於人的一生之中。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可以讓孩子的一生都處於一種精神飽滿,並且抗挫力強的體質下。
第二,具有相對穩定性。
幸福感是一種相對穩定,不會有太大波動的狀態。
比如說,有的人因為失戀後,情緒會跌落到谷底,但是擁有幸福感的人,會過一段時間後,又會回到之前的狀態。
也就是說,幸福感不會因為一兩次的挫折和打擊,就會喪失,而是會持續的存在於人的一生之中。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可以讓孩子的一生都處於一種精神飽滿,並且抗挫力強的體質下。
第三,幸福具有整體性。
具有幸福感的人,他對生活的整體是比較滿意的。就像薩提亞的冰山模型,短暫的情緒是露在水平線以上的,可以被一些小事所影響,而幸福感是水平線以下的部分,是一種內在的積極的心境基調。
而從小獲得幸福感的孩子,一般來說,情緒比較穩定,也不會被生活中的小事所擊倒,對於生活的經營也會得心應手,不會變得一蹶不振,或者鬱郁度日。
其實,從「幸福感」的這些特點,我們就能發現,這是一種可培養的能力,而一般情況下,只要我們在孩子小時候給足他們3種東西,那麼他們長大後就會生活的很幸福,看看你家是這樣嗎?
02.長大後幸福的孩子,父母多半給足了3樣東西
在未來,孩子所要面對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作為家長,我們與其把重心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不如從孩子小時候,就給足他們3樣東西,讓他們獲得感受幸福的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人生之路上,追求到自己想要的美好和溫暖。
①第一樣東西:安全感
安全感關乎孩子一生的幸福,一個具備安全感的孩子,不但能夠溫暖自己,而且還能照亮別人。
一般而言,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3個必備要素,也就是:時間、人物和關係。
根據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所提出的說法,0—3歲這個時間,是一個人身心必須要達到和諧的第一個時期,因為在後續的成長之中,所有的生活質量,都由第一個發展階段所決定。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前3年,家長能否給孩子帶來安全感,決定着他今後與外界環境的情感連結方式。
此外,孩子出生後的第一照料人是媽媽,而且孩子所能感受到的溫暖和安全感,也來自於媽媽,所以說,這個時期如若媽媽的角色有所缺失,那麼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則有着非常大的影響。
最後一個要素就是關係,所謂「關係」,指的不是冰冷的角色定位,而是說在親子關係中,還有其它的重要環節,比如說撫摸、接觸、回應孩子的互動等等,這些都會為孩子建立安全感而加分。
②第二樣東西:正面有效的陪伴
網上有這麼一句話:父母的教育,是具備有效期的。
對此,深以為然。
作為家長,其實我們能夠深切的感受到一個事實,就是隨着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再想去走進他們,就會遇到非常大的阻力。
此時的他們更像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性格、行為和表達都已經成型,我們就算想要重新建立親子關係,已經於事無補了。
所以說,這就要求我們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儘可能多的給予他們正面有效的陪伴。
什麼是正面有效的陪伴?
簡單來說,就是放下手機,無論孩子在做什麼,向你詢問什麼,都儘可能的給予正面的溝通和互動,並且最大程度上引導孩子的行為。
陪伴不是坐在孩子身前,單純的保護孩子的人身安全,而是說在孩子每一次的行為和表達的時候,都能夠積極的參與進去。
③第三樣東西:允許孩子犯錯
沒有任何人的一生,是一個錯誤都不犯的。
在人生這條路上,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連有些孩子連「試錯」的機會都沒有。
之前做心理諮詢的朋友,給我聊過一個典型案例,有一個13歲小女孩,每天在家裏都生活的戰戰兢兢的,最後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心理問題,不得不求助醫生。
而在整個溝通過程中,朋友才發現,之所以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父母所營造的家庭環境,太過窒息了。
比如說,吃飯不能搞出動靜,否則就會遭遇來自家長的嚴厲叱責和打擊。
再比如,如果不小心把什麼碰倒了、摔碎了,那么女孩的父母,就會立刻上綱上線,吼罵孩子做事慌張、不穩重,長大了沒出息等等。
也正因為在這種「窒息」的環境下生長,這個小女孩每天回家都會遭受非常大的心理折磨。
其實,有一些家庭可能都有這類情況,孩子稍微有些小問題,就會放大無數倍,根本不給孩子「試錯」和「探索」的機會,用吼罵和打擊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控制性教育」。
那麼久而久之,孩子的幸福感,就無從談起了。
其實,作為家長,都應該明白,孩子犯錯並不可怕,教孩子正確面對,並且找到應對問題的鑰匙,才是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
蒙台梭利博士說過:成人的幸福與兒童時期過的那種生活是緊密相連的。
對此,深以為然。
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作為家長的我們,也必須明白一個道理:學習的好壞,可能會影響孩子一段時間,但是幸福感的具備或者缺失,對孩子將有一生的影響。
所以,與其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不如花些時間,多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因為「花期」總是一陣兒,錯過了就再也不能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