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維權 > 正文

國際特赦《勇氣畫布》人權藝術展: 紀念天安門大屠殺受害者的《國殤之柱》引人注目

2023年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也是《世界人權宣言》問世75周年。從12月1日到10日,國際特赦組織英國分部和Artvocate.co在倫敦聯合舉辦《勇氣畫布》(A Canvas of Courage)人權藝術展。此次活動聚焦了來自香港緬甸、泰國和波蘭等地的藝術家和作品。

丹麥藝術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和他的國殤之柱在《勇氣畫布》人權藝術展上(美國之音/李伯安)

倫敦《勇氣畫布》人權藝術展上,香港,緬甸,波蘭等國藝術家對抗極權的作品得到展出(美國之音/李伯安)

展方表示,這次展覽的目的不僅在於展示這些藝術家維護人權的精神,還在於促進散居海外的活動家和藝術家之間的聯繫,創建一個團結和支持的網絡,共同反對極權政府的審查和鎮壓。

丹麥藝術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和他的國傷之柱在《勇氣畫布》人權藝術展上(美國之音/李伯安)

在這次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在英國展出的由丹麥藝術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製作的復刻版「國傷之柱」(Pillar of Shame),也叫「恥辱柱」,這座雕像原本是對中國1989年"六四屠殺"受害者的悼念。

高達八米、重兩噸的原版「國傷之柱」,曾在過去二十多年間矗立在香港大學校園。但是香港國安法通過之後,香港大學於2021以「基於大學的最佳利益,根據外部法律建議和風險評估」而拆除並移走了這座雕像。2023年5月香港當局以「顛覆國家政權」為由,沒收了這個雕塑。

國殤之柱:紀念與抵抗的象徵

國殤之柱於1997年6月3日首次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豎立,以紀念1989年天安門廣場抗議事件八周年。這座雕像描繪了50個被撕裂和扭曲的身體,象徵那些在政府鎮壓中喪生的人。在雕像的底座上,還刻有屠殺的歷史和圖片,並用中英文寫着「天安門大屠殺」、「1989年6月4日」和「老不可殺幼」等字樣。

在1997年6月4日晚上的天安門大屠殺悼念活動之後,香港大學生開始爭取一個永久安置雕像的地方。在與警方發生衝突並與大學領導產生爭議後,凌晨3點,學生成功地將這座2噸重的雕像移至香港大學的興華樓。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國殤之柱先後在相關的七所大學輪流展出。

「我們當年的計劃是把國殤之柱有一天放在天安門前,我們一直在等着中共政府的倒台,」高志活對美國之音說。

2021年10月,該雕塑被舉報違反《香港國家安全法》,引發爭議。香港大學根據當地一個政治研究協會的建議,以香港同盟會和香港大學學生會解散後沒有正式物主為由,要求拆除雕塑。高志活堅持自己的所有權,批評港大的倉促決定,並表示打算將雕塑遷出香港。

在法律糾紛和國際關注中,丹麥外交大臣科弗德(Jeppe Kofod)出面干預,強調藝術表達作為基本人權的重要性。儘管全球發出呼籲,香港大學還是於2021年12月拆除並移走了「恥辱柱」,引發了廣泛的批評和對香港日益減少的自由的擔憂。

2023年5月,香港警方扣押了雕塑,並根據《國家安全法》將其與煽動顛覆罪聯繫起來。高志活在國際特赦組織的藝術展上對美國之音表示,中國這樣一個自稱強大的政府卻害怕一件雕塑,令人感到疑惑,但是他認為中國政府的過激反應,也成了他的藝術作品的一部分。

「藝術是一種專注的東西。尤其是我的藝術,會讓人們專注一件簡單的事,甚至讓對藝術不感興趣的人也能理解。中國政府,他們不知道如何管理媒體,如何管理公眾。在歐洲,他們犯了很多錯誤。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藝術的一部分,」高志活告訴美國之音。

跨國鎮壓與白紙運動

《勇氣畫布》人權藝術展作品之一(美國之音/李伯安)

在國際特赦組織的《勇氣畫布》藝術展覽上,很多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前來參觀。高志活說,他從交談中發現,這些中國留學生對於這個雕塑背後的中共血腥鎮壓學生運動的歷史毫無了解,有些人甚至會拿蘇格蘭以及愛爾蘭的歷史來給中國政府的暴行辯護。

高志活說:「我覺得他們很多人是選擇不知道,因為知道這個雕塑背後的故事,會對他們帶來危險。但是這對於習近平並不是一件好事,中國的統治系統是很虛弱的,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知道了真相,這個系統會很快崩潰,就像羅馬尼亞的齊奧塞斯庫政府一樣。」

今年「六四紀念日」前夕,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博士生曾雨璇因有印着「國殤之柱」的海報和參與悼念六四活動以及白紙運動而被香港警方以「煽動」罪名被捕,服刑半年結束後被送回大陸,至今沒有消息。

《勇氣畫布》人權藝術展作品之二(美國之音/李伯安)

「一些不知道這個雕塑故事的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想要跟我還有這個雕塑合照,但是我警告他們這個行為可能會產生的後果,我並不擔心自己的安全,但是我害怕他們如果回去中國會因此而被中共當局逮捕。」

曾經參與白紙運動的中國留學生高霖(化名)曾在香港國安法通過之前,特意去香港看這個雕塑,但是很怕被中共當局知道他今天在英國又參觀了這個展覽。

《勇氣畫布》人權藝術展作品之三(美國之音/李伯安)

高霖對美國之音說:「其實我們很多會翻牆的大陸人,都對這個雕塑有了解。有很多嚮往民主的年輕人,當年會去香港看這個雕塑。當它被香港當局沒收之後,我其實是很難過的,但是我並不驚訝,因為現在中國政府對政治異見人士的打壓越來越嚴,對不同意見零容忍。即使來到英國以後,我們來看這個雕塑都會很害怕,我還有其他朋友想過來看,但是他們卻思考再三後沒有來。因為我們怕中國政府會派人來現場拍照,日後在我們回國的時候逮捕我們。」

高志活告訴美國之音,目前有另一個更大的復刻版的國殤之柱,於今年或者明年會在歐洲議會展覽,儘管此前中國政府對於在德國柏林和丹麥的展覽都表示強烈譴責。

參觀國際特赦這次藝術展的人士表示,「國殤之柱」的傳奇故事凸顯了香港在藝術自由、歷史紀念和專制控制之間持續存在的緊張關係。它的歷程充滿爭議和韌性,作為爭取人權和表達自由的持久鬥爭的象徵,會繼續引起人們的共鳴。

高志活的助理拉塞(Lasse)告訴美國之音:「在2021年之前,國殤之柱象徵更多的是關於受害的每個人。而當香港大學和政府當局把它移除和沒收後,國殤之柱進一步象徵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也團結了海內外的港人。我們想要告訴中國政府,他們可以移除這個雕塑,但是沒法改變它對於自由的象徵。」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06/198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