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手機致癌實錘?這個國家法院六次裁決手機致癌

核心提要:1.今年,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團隊連發三篇研究討論電磁信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指出手機輻射影響發育;日內瓦大學研究表明頻繁使用手機將導致精子濃度降低。9月,法國宣佈iPhone12輻射值超過歐盟標準並要求其立即下架。

2.目前關於手機是否致癌的看法仍存爭議,使用手機致癌的「最權威」的研究來自於美國衛生院的報告。2020年,美國國立衛生院曾發佈消息稱,有明確的證據表明癌症與手機輻射之間存在聯繫。不過,另一個聯邦衛生機構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卻不同意這一結論。

3.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當前輻射值標準制定於20年前,在5G時代是否已過時?在流行病學調查中,超過十年的長期性研究所得到的數據更有含金量。然而,這十年內手機技術的更新或許帶來了輻射值標準的改變,一定程度上影響數據觀測的準確性。

4.目前,丹麥、美國的多項長期調查並沒有發現手機的使用會增加腦瘤、聽神經瘤等腫瘤或者白血病的發病風險。不僅如此,在10年或以上的長期手機用戶中,反而顯示出腦瘤風險的減少。

過度使用手機會導致腦瘤?意大利法院六次裁決手機致癌,手機可能正在成為手雷?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團隊,今年內連發三篇重大研究,指出:手機輻射影響發育!

今年4月、7月、8月,施一公及其團隊深入探究了電磁信號的影響,結果顯示:24小時的低頻電磁刺激明顯改變了細胞的生長狀態。也就是說,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所包含的10kHz電磁信號恐會顯著影響細胞生長!

該研究發表在Bioelectrochemistry、International上。

施一公團隊短時間內連發三篇關於手機影響人類健康的研究,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團隊的研究很快得到證實,近日,日內瓦大學與瑞士熱帶和公共衛生研究所合作在《Fertility& Sterility》雜誌發表了一項關於手機電磁輻射是否影響精液質量的研究,他們發現頻繁使用手機會導致精子濃度和總數較低這項研究也提醒,將手機放在褲兜里與精液質量參數的改變無關。

關於手機輻射導致健康問題的研究與新聞,在今年似乎達到一個新的高潮。

9月,法國宣佈蘋果 iPhone12手機電磁波輻射值超過了歐盟的標準,要求蘋果公司立即將這款手機下架,不能再在法國進行銷售。

去年新冠疫情期間,意大利的法院還幹了一件大事。都靈上訴法院確認了一項裁決,裁定一名前意大利電信員工的聽神經瘤(耳朵中的良性腫瘤)是由使用手機引起的。

羅密歐曾受僱於意大利電信公司,在被診斷出「聽神經瘤」(註:一種良性腫瘤)之前,他已經為該公司工作了15年。在每周的工作時間裏,羅密歐平均每天的手機使用時長為四到五個小時。為了治療聽神經瘤,羅密歐接受了手術,但卻因此感染上了腦膜炎,導致右耳的聽力全部喪失,其他身體機能也有23%的損害。為此,羅密歐向電信公司索賠,但是後者拒絕賠償。

根據法院2017年的判決,意大利電信公司需要在羅密歐的餘生之中,每個月償付給他500歐元。很顯然,這家電信公司不接受判決,並提出了上訴。

都靈上訴法院的裁決聲稱,過度使用手機會導致腦瘤,所以同意下級法院之前的裁決。裁決中明確使用了這樣的文字:「人暴露於手機的無線電頻率之中與隨後所發生的疾病之間,有可以確認的因果關係。」(註:譯自《衛報》所提供的法院裁決)。據統計,包括意大利高等法院的判決,這是意大利法院第六次確認手機使用與腦瘤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10月初,這家保險公司公開了他們與法官的判決相左的證據,儘管這些證據並沒有被法官採納。

每個手機使用者可能都很關心,除了影響發育與精子質量,到底有什麼樣的證據,可以證明「過度使用手機」與「癌症」、「健康」之間的因果關係呢?手機會導致腦瘤嗎?

美國國立衛生院研究結果:癌症與手機輻射之間存在聯繫!但FDA為何反對這一決定?

都靈上訴法院裁決的相關新聞報道中,提到意大利這家法院使用的兩名醫學專家的證詞:「有研究認為,如果平均每天用手機通話30分鐘,堅持10年以上,手機使用者患上頭部腫瘤的風險就會增加一倍。」

在科研數據庫中,確實可以查到一篇發表於2009年的相關研究報告。這是一個流行病學的調查,而且屬於回顧性的薈萃分析。

其後關於長時間使用手機可能患癌的研究,不斷試圖證明這一推斷。

2021年3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韓國國家癌症中心和首爾國立大學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分析審視了美國、瑞典、英國、日本、韓國和新西蘭等16個國家病例對照研究的統計結果,發現手機使用時長超過1000小時,即十年內每天使用手機約17分鐘,患腫瘤的風險增加60%。

今年七月,一項針對我國台灣地區居民長達20年的研究發現,手機使用與腦惡性腫瘤(MNB)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間存在相關關係。該研究發表在《癌症》雜誌上。

這項為期20年的廣泛人口統計研究揭示了台灣地區MNB和手機使用相關的MNB關於死亡的發生模式。在研究期間,智能手機用戶、腦癌發病率和腦癌死亡率的複合年增長率分別估為1.95、1.07和2.30。複合年增長率進一步呼應了這些發現,凸顯了流動電話用戶的穩步增長以及腦癌死亡率的相應上升。

流行病學的調查數據只能表明某兩件事情之間具有相關性。為了確認因果關係,調查也會進行動物試驗,這樣至少可以在動物領域證明兩件事之間具有因果關係。

關於使用手機致癌的「最權威」的研究來自於美國衛生院的報告。

2020年,美國國立衛生院發佈消息:有明確的證據表明癌症與手機輻射之間存在聯繫。

「國家毒理學計劃(NTP)的結論是,有明確證據表明,暴露於高水平射頻輻射(RFR)(如2G和3G手機中使用的射頻輻射)的雄性老鼠會患上癌性心臟腫瘤。」該機構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結論來自評估手機中使用的射頻輻射影響的研究最終報告。「還有一些證據表明,暴露的雄性大鼠的大腦和腎上腺存在腫瘤。但對於雌性大鼠、雄性和雌性小鼠,觀察到的癌症是否與暴露於RFR相關的證據是模稜兩可的。」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另一個聯邦衛生機構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卻不同意這一結論。FDA設備和放射健康中心主任 Jeffrey Shuren博士表示:「在審查了這項研究之後,我們不同意他們最終報告中關於暴露於射頻能量的齧齒動物具有致癌活性的『明確證據』的結論。」

讓我們來看看美國國立衛生院旗下的這個國家毒理學計劃的試驗,究竟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

這個實驗既使用了大鼠,也使用了小鼠,動物暴露於CDMA或者GSM信號的輻射中,以10分鐘為一個周期,兩個輻射周期之間有10分鐘的休息,每天的實驗時間為18小時,其中累積輻射暴露時間為9小時。這應該是動物所能承受的極限了,如果超過這個極限,就要引起動物保護組織的抗議了。

大鼠的輻射從妊娠第5天就開始,實驗長度為19周;小鼠的實驗從產後35天就開始,實驗長度為14周之後。經過長期的輻射之後,研究者在動物的一些組織中發現了DNA損傷,比如雄性小鼠的大腦額葉皮層中,雌性小鼠的白細胞和雄性大鼠的海馬體中。

這個實驗結果乍一聽讓人恐慌,但是仔細一想,應該沒什麼可怕的。首先解釋一下,小鼠的一周相當於人類的一年,所以在這個實驗中,小鼠的輻射從幼兒期就開始了,大鼠更是從娘胎里就開始。試想一下,有哪個親爹親媽會從娘胎里開始就讓孩子聽電話,而且每天要聽9個小時?並且是十幾年如一日地折磨孩子?

而且這個試驗所觀察到的結果,只是DNA損傷,也不是動物長出了腫瘤。本來想到這篇論文裏截一個動物長腫瘤的圖,但是根本沒有。注意,不是論文沒有圖,是參加實驗的大鼠、小鼠都沒有長出腫瘤來。

論文所觀察到的DNA損傷,還跟物種有關。雖然CDMA和GSM兩種輻射都增加了小鼠(雄性)大腦額葉皮層中的DNA損傷,但是對於大鼠(雄性)卻無影響。小鼠看到的損傷,在大鼠中就看不到,到了更大的人類,可能就更是看不到了。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動物實驗的結果反而給人類帶來一些安慰,那就是在每天打9個小時電話的狀態下,所謂的輻射損傷都非常有限。所以人類只要不是長時間煲手機粥,應該不會有大問題。每天9個小時電話,別說人受不了,手機電池可能就要先爆裂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動物實驗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的國家毒理學計劃耗資2000萬美元,歷時十多年才完成。其實在之前的實驗裡,該研究項目給大鼠和小鼠進行過長達兩年的手機輻射試驗,然後檢查不同的組織中是否有癌症跡象。

對於老鼠來說,兩年就是一輩子了。跟人一樣,只要活得久,老鼠也會出現一定比例的癌症發生率,不管有沒有受到手機輻射。所以,即便是對照組的老鼠,也出現了癌症,雖然比例不高。

在研究中,唯一比較明顯的是惡性神經鞘瘤和神經膠質瘤,對照組的大鼠沒有出現這兩種腫瘤,但6%暴露於最高輻射劑量下的雄性大鼠,心臟中出現了惡性神經鞘瘤。同時,有2-3%的暴露於手機輻射的大鼠,在大腦中發生了神經膠質瘤。

但是,大鼠接受的最大的輻射劑量為6w/公斤,是手機輻射上限的3倍。這個劑量不但遠遠大於一般手機輻射的強度,大鼠所暴露於手機輻射的時間也是人類無法達到的:每天9小時,一輩子天天如此。

而暴露於手機輻射的大鼠活得更久,也帶來了一個更重要的疑問:會不會是因為倖存者偏差,暴露於手機輻射的大鼠因為活得久,所以腫瘤發病率顯得更高?如果對照組中的大鼠也能活那麼久,是不是同樣會出現神經鞘瘤和神經膠質瘤?

總之,這些動物實驗雖然讓美國國立衛生院得出了一個明確的結論,但試驗結果看上去似乎還有許多值得商榷的部分。這也許是FDA質疑並反對其結果的一個原因吧!

▎2011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的專門癌症機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射頻輻射(RFR)歸類為「可能對人類致癌(2B類)」,因為它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因人們對於手機是否致癌的研究與爭論不一,2019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重新啟動對手機致癌的研究,以確定其是否具有致癌危害(即2A組或1組)。諮詢小組稱其為「高度優先事項」,結果將在2024年宣佈。

輻射值標準制定於20年前,在5G時代是否已過時?

關於手機輻射的安全性,到底有什麼樣的共識?

在意大利法庭辯論的時候,法官允許原告方出示證據,但卻不允許被告方出示證據,理由是被告方的證據所來自的研究,是「利益集團」提供資金進行的。

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到底手機的輻射是否有危害呢?

流行病學的調查數據有不同的含金量,前面所提到的研究,都是對患者的回顧性調查,含金量略低。與此相對應的,是「前瞻性」的長期研究,即在研究一開始時,都是沒有發生腦瘤的健康人,研究時間為10年或者更長,然後比較是否長時間打電話的人有更高的腦瘤發病率。如果拿到這樣的數據,才算是比較確鑿的流行病學的調查數據。

其實在2006年,丹麥的研究者就公佈過一份對42萬人長達21年的手機使用隨訪調查,這就是一個「前瞻性」研究。該研究共觀察到14249例癌症,但並沒有發現手機的使用會增加腦瘤、聽神經瘤等腫瘤或者白血病的發病風險。不僅如此,在10年或以上的長期手機用戶中,反而顯示出腦瘤風險的減少[6]。

2020年2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對過去十年的研究進行了審查,總共分析了125份研究結果,沒有找到使用手機會引起癌症的明確證據,認為手機所釋放的射頻輻射(RFR)與腫瘤和癌症的發生之間沒有「一致的規律」。

FDA在報告中表明,即便在手機目前的極限暴露量下,RFR也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可以量化的不利影響。在美國,目前手機的射頻輻射限值為每公斤1.6瓦。根據蘋果的官方數據,iPhone7在5毫米處的輻射為每公斤1.19瓦,而iPhone11 Pro則為每公斤1.16瓦。但是,有人曾經對蘋果手機進行過測試,認為iPhone能產生的輻射為每公斤3.8瓦,是法定限值的兩倍。

很顯然這與蘋果官方的數據有矛盾,但是卻是可以解釋的:因為輻射的能量跟距離有關,距離越近,輻射越強。在一些第三方的測試中,距離僅為2毫米,所以輻射值會超標。

也有人認為,如今的輻射值標準制定於20年前,但是現在手機的技術都已經更新若干代了,也許當年的輻射標準已經過時了。

總之,手機雖然有輻射,但是是射頻輻射,所產生的能量比較小,不同於會致癌的電離輻射。雖然有研究表明,手機會導致精子質量下降,以及影響發育,但致癌研究仍然需要更多堅定的證據。

至於如何減少對手機健康風險的擔心?請牢記如下幾個要點:

·電離輻射會致癌,但是手機的輻射屬於射頻輻射,目前的致癌證據仍然不太充足;

·正規手機產品的輻射安全性原則上沒有問題,可以放心使用;

·如果特別擔心輻射,尤其如果是長時間使用手機通話,可以使用免提或有線耳機。手機離人體越遠,人體所暴露的輻射量就越小;

·走路的時候,儘量不要看手機,以免掉到坑裏。

·如果擔心手機影響精子或者發育,如果可能,請不要把手機放到褲兜里,也不要放到胸口。

1. Hardell, L., M. Carlberg, and K. Hansson Mild, Pooled analysis of two case-control studies on the use of cellular and cordless telephones and the risk of benign brain tumours diagnosed during1997-2003. Int J Oncol,2006.28(2): p.509-18.

2. Hardell, L., M. Carlberg, and K. Hansson Mild, Pooled analysis of two case-control studies on use of cellular and cordless telephones and the risk for malignant brain tumours diagnosed in1997-2003. 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2006.79(8): p.630-9.

3. Luo, J., et al., Genetic susceptibility may modif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ell phone use and thyroid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Connecticut.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20.182: p.109013.

4. Luo, J., et al., Cell phone use and risk of thyroid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Connecticut. Annals of Epidemiology,2019.29: p.39-45.

5. Smith-Roe, S.L.,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genotoxicity of cell phone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in male and female rats and mice following subchronic exposure. Environmental and molecular mutagenesis,2020.61(2): p.276-290.

6. Schuz, J., et al., Cellular telephone use and cancer risk: update of a nationwide Danish cohort. J Natl Cancer Inst,2006.98(23): p.1707-13.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綜合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04/198593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