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透視「進化論」》第六章 進化假說使科學誤入歧途

(接前文)本章目錄:

第六章 進化假說使科學誤入歧途(下)

七、進化論阻礙對史前文明的研究
7.1 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
7.1.1 奧克洛鈾礦是核反應堆
7.1.2 「奧克洛現象」引起國際關注
7.1.3 令人費解的精準核反應條件
7.1.4 精準控制的慢化冷卻管理系統
7.1.5 讓人驚嘆的核廢料處理方式
7.1.6 如何做到數十萬年穩定運轉?
7.1.7 科學家的質疑和不受拘束的思考
7.2 史前人類的腳印
7.2.1 猶他州2.5億年前的三葉蟲鞋印
7.2.2 內華達州500萬年前的鞋印
7.3 史前人類使用工具的證據
7.3.1 南非28億年地層里的金屬球
7.3.2 美國5.7億年前地層里的精緻金屬瓶
7.3.3 加州金礦3800萬年前地層里的工具
7.4 奇特的月球
7.5 史前文明真實存在

八、進化論阻礙地質學研究
8.1 「漸變論」與「災變論」之爭
8.2 「新災變之父」布雷茨與彭羅斯獎章
8.3 化石講述的史前故事
8.3.1 化石沉積特點提示曾被快速埋葬
8.3.2 動物化石中的奇怪死亡姿勢
8.3.3 化石的特點不符合進化假說
8.3.4 災難性大洪水提供合理解釋
8.4 貴州2.7億年前的藏字石

九、進化論阻礙物理學和天文學研究
9.1 微觀原子需要設計
9.2 宇宙中其它被精準設計的現象
9.3 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照片
9.4 牛頓眼中的宇宙天體

十、進化假說陰影障礙科學進步
10.1 進化假說進入學校課堂
10.2 違反科學求真精神
10.3 壟斷控制科學體系
10.4 排斥打壓持不同觀點的科學工作者

十一、人類科學應該回歸正路

科學發展到了今天,人們在慶祝所取得的科學成就的同時,其實還同樣面臨着許許多多無法解決的基本科學問題。

2005年和2021年,世界頂級的學術刊物《科學》期刊曾兩次發佈基礎科學研究的125個科學難題,涉及天文學、物理學、數學、化學、醫學、生命科學、神經科學、生態學、能源科學與人工智能等領域。⁶⁷⁶

不僅如此,直至今日,世界各地還發現了許許多多的未解之謎,用當今的科學理論或達爾文進化假說無法解釋的現象比比皆是。

七、進化論阻礙對史前文明的研究

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出現文明距今不超過一萬年。可是,在世界各地的出土文物中,人們卻發現了許多來自幾十萬年前、幾百萬年前、上億年前甚至於十幾億前的史前文明存在的證據。
7.1 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

上個世紀70年代,人們發現從非洲加蓬共和國開採出來的鈾礦石中,鈾-235在總鈾標本中的含量偏低,異常貧化。

這引起世界多國科學家去加蓬實地調查研究,最後發現這裏有一些核反應堆的遺蹟。科學家發現它們的建造時間是二十億年前,運轉了幾十萬年。不僅如此,這些核反應堆的設計之合理、性能之優越是當今建造核反應堆的工程師都難以做到的。按照達爾文進化假說理解,那時連人都沒有,更談不上科技文明了,怎麼卻有這麼高級的核反應堆呢?
7.1.1 奧克洛鈾礦是核反應堆

1972年5月,法國一家核燃料加工廠的工作人員H‧布齊格(H. Bouzigues)在檢查鈾礦樣本中鈾-235的含量比例時,發現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一個來自加蓬共和國奧克洛(Oklo)的樣本的鈾-235的比例僅佔總鈾的0.7171%,低於其它鈾樣本的含量(0.7202%)。⁶⁷⁷

雖然這兩個數字的差別看似微乎其微,可是,對一個熟悉放射性同位素的人來說,其意義可非同一般。因為鈾-235的含量在地球其它地方的天然鈾礦中,甚至在來自太陽系的樣本如月球或隕石中,都相當穩定,佔總鈾的0.7202%。

因為鈾-235是一種穩定的核反應堆燃料,所以當地鈾礦中的鈾-235的減少,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為什麼鈾-235的含量在加蓬的這些鈾礦標本中減少了呢?人們希望找到鈾-235丟失的原因,於是法國原子能委員會(French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CEA)的科學家和官員們開始展開調查。

他們首先排除了污染的可能性,確認了加蓬奧克洛鈾礦樣本中鈾-235含量減少的現象真實存在,而且不是一個個別現象,是涉及到整個奧克洛鈾礦中的大約700噸的鈾礦的普遍現象。這些鈾礦中的鈾-235平均豐度僅0.62%,最低只有0.296%⁶⁷⁸。根據專家的計算,鈾-235總量減少了約200公斤⁶⁷⁹。

鈾在自然界中有三種同位素,鈾-238佔比最多、鈾-234最少,只有鈾-235可以作為理想的核反應堆燃料。而自然界中不存在只選擇性消耗鈾-235的天然機制,除非鈾-235在核裂變反應中被利用了,否則很難解釋為何奧克洛鈾礦的樣本中普遍存在鈾-235的比例低於常規值的現象。

194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德國物理學家奧托‧哈恩⁶⁸⁰(Otto Hahn, 1879—1968)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⁶⁸¹(Fritz Strassmann, 1902—1980)首次實驗證實,像鈾-235這樣比較大的原子核,被中子撞擊之後能分為兩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釋放出2、3個中子和巨大的能量,這個過程叫做核裂變⁶⁸²(nuclear fission)。他們的這一震撼世界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原來認為原子核不可分裂的觀念,顯示原子核可以通過人為方式被劈裂成更小的碎片。

一旦初始反應啟動,釋放的2、3個中子至少有一個能擊中附近的鈾-235原子核,能使核裂變反應持續下去。產生的裂變產物也不穩定,會繼續釋放出更多中子,繼續與其它可裂變核素發生碰撞,導致它們分裂並釋放更多中子,從而維持自身持續(self-sustaining)的連鎖反應,稱作核裂變鏈式反應。這就是設計核反應堆(nuclear reactor)的基本原理。⁶⁸³

本次人類文明歷史上的第一個核反應堆──「芝加哥一號」堆(Chicago Pile-1)⁶⁸⁴,是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 1901—1954)⁶⁸⁵等,於1942年12月2日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斯塔格場(Stagg Field)建立的。他們利用鈾-235作為核燃料產生的裂變反應,釋放出大量的熱能用於發電,最初輸出功率為0.5瓦特。

科學家們在奧克洛鈾礦地區檢測到大量鈾-235的極具特徵性的裂變產物,這些裂變產物的豐度如此之高,是支持鈾-235曾經發生核裂變反應的無可爭議的證據。這些裂變產物包括稀土元素鑭(lanthanum)、鈰(cerium)、鐠(praseodymium)、釹(neodymium)、銪(europium)、釤(samarium)和釓(gadolinium)以及釔(yttrium)、鋯(zirconium)、釕(ruthenium)、銠(rhodium)、鈀(palladium)、鈮(niobium)、銀(silver)、鉬(molybdenum)和碘(iodine);另外還包括惰性氣體氪(krypton)和氙(xenon)。

而如果只是一個不活躍的鈾礦,就不會有這些鈾-235的核裂變元素產生了,所以人們確信這裏曾經是一個核反應堆,鈾-235作為核反應的燃料被大量消耗了,因此才導致了現在測到的含量的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奧克洛礦石中釹-142基本為零,而釹的七種同位素中除釹-142外,其它六種均能在奧克洛礦石中測到。這與鈾-235在裂變過程中不產生釹-142的特點是相符的,也側面證明了這裏發生過鈾-235的核裂變反應。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27/1983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