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家裏是公認的「磨蹭」,出個門特別費勁,從叫她出門到真正離開家,總要磨嘰幾十分鐘。
不僅早晨上學經常遲到,就連周末出去玩也不積極,三催四請才能讓她動一動。
平時的日常洗澡、刷牙、吃飯,更是要一直催促才能去做。
於是我每天都會對她無數遍的重複「你怎麼那麼磨蹭」。
女兒在我的反覆提醒下並沒有變得麻利起來,反而是越發對我的話充耳不聞了。
原來是我不經意間給孩子貼上了標籤,才讓她變得離我所期望的越來越遠。
我發現身邊的很多父母,也在犯着與我同樣的錯誤。
多少父母,傷害孩子卻不自知
我們小區的兒童樂園每天都會有很多小朋友玩耍,孩子們湊在一起玩的時候,家長們就開始閒聊天。
一會兒聽這個媽媽說:「我家兒子從小就挑食,每次吃飯都讓我着急。」
馬上就會有別的媽媽呼應:「我家孩子更挑食,只愛吃主食,一點兒青菜都不吃,氣死我了。」
不遠處的孩子聽到了,反駁道:「是青菜有怪味兒。」媽媽卻不以為然,堅定地認為是自己家孩子挑食,完全不考慮也許只是小朋友的味覺過於敏感。
一會兒又聽那個爸爸叫住孩子:「你怎麼這麼沒禮貌,見人都不打招呼。」
孩子滿臉羞澀地躲在爸爸身後,張了張嘴,不知所措。
聽到父母這些話的孩子,心裏有委屈,也有不服,卻最終只能獨自咽下、自我消化。
父母習慣給孩子貼標籤,真的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
我有一個好朋友,總說自己的兒子膽子小,還給我舉了很多例子。
她的兒子小時候怕聲音、再大點兒怕滑梯、在小區里遇到認識的人第一反應不是打招呼而是躲起來。
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她只是一味地認為孩子天生膽子小,卻不加以正確地引導。
如今孩子十歲了,變得如她所說的那樣膽小,連遊樂場的設施、商場裏比比皆是的VR設備都不敢去嘗試。
大部分父母並不知道,這些看似隨口說說的話,實際上給孩子帶來了多大的傷害。
甚至在孩子提出抗議的時候,有的父母還會說:「我說的有錯嗎?你明明就是你這樣。」
父母總是對的,那麼受傷的就只有孩子。
可悲的是,父母傷害了孩子,依然覺得理直氣壯。
那些被「貼標籤」的孩子,都在想什麼?
之前刷到過一個短視頻。
一位家庭教育實戰老師,在兩個孩子的額頭上貼「可愛」兩個字,但是孩子不知道自己被貼的什麼字。
當他們進入教室時,老師囑咐別的家長和孩子要對這兩個孩子做出蔑視、看不起的表情。
兩個孩子隨着別人的態度,心情越來越難過。老師讓他們猜測自己腦門上的字,他們猜測的是「厭惡」和「笨蛋」。
結果看到自己額頭上的字是「可愛」時,他們終於笑了出來。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來看,兒童的心理髮育、認知能力正處於起步階段,外界的影響對他們起決定性的作用。
別人的態度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哪怕他本質上是個可愛的孩子,他依然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讓人厭惡的、自己是不是笨蛋。
《少年說》中有一個五年級男孩,他開場第一句話就大聲喊出了:「我特別想撕掉我身上調皮學生的標籤。」
他曾因為不服氣別人插隊而打架、帶領「探險小隊」去地下車庫探險。
這導致了只要他跟別的同學有矛盾,老師就會二話不說先批評他,哪怕這不是他的錯。
他覺得自己已經在努力改正了,身上的標籤卻撕不下來。
節目的最後,老師誠懇地向男孩道了歉,承認他已經改變很多了。
孩子聽到這句話,委屈地哭了起來。
活在別人貼的負面標籤中的孩子,會被打擊掉自信和自尊、對自我產生深深的懷疑。
他們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如別人所描述得那樣。
他們身上的「標籤」會給他們帶來無法預估的消極影響。
父母怎麼評價,孩子就有什麼結局
知乎上有個網友提到,從她記事起,媽媽總是貶低她,說她「連個撿破爛的都不如」。
遺憾的是她很聽話,她真的認為自己很糟糕,甚至想到了自殺。
她覺得父母在她的心裏是權威,他們的地位很高,也是離她最近的人,所以自己特別在意他們的評價。
因為一直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她經常會小聲自言自語「我好糟糕」「我太糟糕了」,這種負面情緒伴隨着她的成長,在她心裏生根發芽。
大部分伴隨着父母負面評價長大的孩子,心裏都會很自卑,他們知道父母不是不愛他們,只是無意識地說出那些話。
可正是這些無意識的標籤,卻讓孩子一直記得、一直難過着。
美國一個心理學教授做了個實驗。
他在一個班級里隨機拿出一個名單,他說我念到名單的這些孩子,你們都是智商超高的人,要麼大器晚成、要麼很早就有成就。
一個學期過後,凡是名單上的孩子,學習成績都變好了,沒在名單上原本成績很好的孩子反而變差了。
實驗最終的結論是:當一個人被貼上標籤後,他很容易接受這種心理暗示,並朝着標籤所指的方向偏轉。
被貼上負面標籤的孩子,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他們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對父母的評價產生依賴。
他們會覺得既然我被認為是這樣的,那我就是這樣的。
長此以往,原本只是父母評價的一個簡單標籤,就會成為他內心深處的一種自我認知。
這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有時會讓孩子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他們為了符合父母的預期,會更加努力地去表現出標籤所描述的行為。
這種行為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自我認知,讓他們更加相信自己就是父母所說的那種人。
真正愛孩子,從好好說話開始
在兒童心理學領域,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自我實現預言」。它指的是人們對自身潛力的自我設定,往往會成為現實。
當父母給孩子貼上某種標籤時,孩子往往會朝着這個方向發展。
他會覺得既然我被認為是這樣,那我就是這樣的。
既然如此,父母在孩子犯錯誤時,應該如何正確面對,幫助孩子越來越好呢?
1、用客觀的語言描述出問題,而不要上升到孩子人格本身
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喜歡上綱上線。
然而事實上,收拾不好書包不代表孩子就是邋遢、考試不及格也不代表孩子就是笨。
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父母可以就事論事,只告訴孩子問題出在哪裏,而不是貶低孩子的全部。
2、與其貼標籤,不如想辦法解決
之前看到過一篇學霸爸爸的文章,裏面講了他的女兒對數字非常不敏感。
他沒有着急、也沒有覺得是女兒「笨」,而是耐心挖掘女兒的特長。
他發現女兒喜歡塗色,就自製許多加減法的塗色紙,讓女兒從塗色中學習數學。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與其因為孩子做得沒讓父母滿意就給他貼上標籤,不如去思考如何引導孩子成長。
3、把負面語言轉換成正面語言
當別人說「不要去想一隻黑貓的時候」,大家的腦子裏一定會出現一隻黑貓。
這和大腦的工作方式有關:左腦接收語言後,右腦產生相應的畫面,語言的不斷重複會強化右腦的畫面。
我們用否定的語言跟孩子說話時,他想到的一定是被否定那部分內容的畫面,而否定詞會被忽略。
所以,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儘量把負面語言轉換成正面語言,不要說「別磨蹭了」而是說「快一點、抓緊時間」,不要說「太馬虎了」而是說「下次認真一點。」
這樣孩子的腦海中出現的,就會是父母希望他去做到的那些事情。
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和預期,會深深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和發展方向。
不能隨意給孩子貼標籤,而是儘可能地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給予他們支持和鼓勵,引導他們走向積極健康的方向。
如果你也曾被別人貼過標籤,請告訴自己,不要再給孩子造成這種傷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