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積極推動辣椒產業,小辣椒種出脫貧模式,卻也難擺脫「毒辣椒」的農藥污染問題。
一串串線辣椒晾掛在青海循化縣村莊,村民抓住好天氣趕忙曬椒,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辣椒產業,2.5萬畝的線辣椒田錯落黃河谷地,不只是青海省,在脫貧戰略下,中國椒業如野火燎原般在28個省(區、市)遍地開花。
僅管辣椒在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國,400多年後,辣椒種植面積在中國蔬菜排名中位居前列,2021年中國的辣椒種植面積佔全球36.72%,目前年種植超過3000萬畝,近10年面積增長30%左右,小辣椒走出扶貧之路,卻也深陷「毒辣椒」泥沼。
今年8月西班牙在中國辣椒粉檢驗出高風險農藥陶斯松(又稱毒死蜱),這一年多來,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也頻頻在中國出口的辣椒干和辣椒粉發現克美素(又稱矮壯素)、毆殺斯(又稱惡霜靈),農藥違規問題層出不窮。
中國辣椒種植範圍遍及28個省(區、市),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法新社)
揭開毒辣椒秘辛
台灣農業部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蔬菜系研究員兼系主任王三太說,這三種農藥在台灣法規中都不允許在辣椒使用,克美素是一種矮化劑,屬於植物生長調節劑,使用後植株的節間會縮短,增加開花數,等於是產量會增加,台灣只合法使用在盆栽菊花的高度調節與葡萄萌芽後施用,其他作物都不能使用;毆殺斯為殺菌劑,台灣僅推薦應用在莧菜的白銹病、馬鈴薯的晚疫病,以及胡瓜等葫蘆科蔬菜的露菌病和葡萄的露菌病防治;陶斯松屬於有機磷劑,普遍被視為劇毒農藥,台灣的政策是逐年減少它可使用的範圍,並未核准在辣椒使用。
從農藥檢出清單,不難看見澆灌中國辣椒產業的「得力助手」,過往台灣食藥署曾在中國出口的辣椒干和辣椒粉檢出三賽唑(又稱三環唑)、芬普尼、普克利(又稱丙環唑)、三落松(又稱三唑磷)、愛殺松(又稱乙硫磷)、撲克拉(又稱咪鮮胺)、克凡派(又稱溴蟲腈)等農藥殘留,不只是超標,而且許多農藥是台灣規定不得在辣椒中檢出。
根據官方數字,河南柘城的辣椒種植面積超過40萬畝,有20萬人從事辣椒產業,帶動3.6萬人穩定脫貧。程明(化名)是柘城辣椒製造商,熟稔種植到加工各個環節,他坦言,「關於農藥使用和殘留量標準,以朝天椒來說,它無法百分之百符合台灣法規,台灣和中國的法規和檢測標準差異非常大,中國達不到台灣要求的標準,其他比較大的辣椒品種,農藥殘留能過,但是辣度相對來說差一些,而且價格比朝天椒要高。」
王三太認為,農藥殘留不但涉及各國的管理法規,也牽涉執法程度和守法程度,台灣的法規在國際上相對嚴格很多,有些標準比美國、日本還要高,如果中國辣椒要出口到其他國家地區,必須與國際容許標準接軌,其實中國市場對辣椒的需求量很大,一個有良心的政府應該要為消費者好好把關。
「辣椒之於中國大陸人民,就好像洋蔥之於印度人,大白菜之於韓國人,那麼重要。」王三太這麼打比方,「他們的市場需求端很強,舉例來說,像是克美素,台灣幾乎沒有人這樣用,中國農民為了增加產量投藥,可見他們追求豐產的心態和作法是很積極的。」
科學研究發現,陶斯松農藥對兒童和胎兒腦部傷害大,損害神經發展。(路透社)
當毒辣入侵人體
以辣椒中殘留的農藥來看,健康風險不容輕忽。毒理學專家、台灣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招名威指出,克美素是一種油溶性農藥,容易累積在脂肪組織,特別是生殖系統的脂肪裏面,所以容易造成發育性和生殖系統的傷害,例如不易受孕、胎兒不健康等狀況。
陶斯松對健康的危害早已浮出台面,招名威說明,這種有機磷農藥不只會對腎臟造成傷害,也會影響神經系統,因為它是油溶性又帶磷,很容易進入神經系統、大腦的脂肪組織,所以在噴灑陶斯松的時候,或是不小心吸入或攝入高劑量,通常會出現頭部或神經問題,比如說頭疼、視力模糊、癲險或昏迷等症狀。
事實上,陶斯松引發的環境和健康爭議,退場已成國際趨勢,2020年歐盟全面禁用陶斯松,2021年美國也宣佈所有食品將禁止使用陶斯松,台灣則將於2024年4月起全面禁用,雖然中國從2017年起禁止陶斯松在蔬菜上使用,這幾年中國出口到台灣的農產品包括辣椒、菊花、孜然、薄荷、吉林人參等都曾被檢出陶斯松殘留。
毒辣椒甩不開濫用農藥弊病,招名威表示,中國農村受限於教育和科學普及薄弱,基層農民往往不懂如何安全用藥,或是對農藥的危害認識不足。王三太認為,農藥商的質素也是問題之一,有些只想推銷農藥,甚至換了名稱、重新包裝,對農民來說,農藥安全意識沒有那麼高,用了效果好又增產,因此出現不當用藥情形。
辣不死的病蟲害
中國辣椒常出現農藥殘留,甚至是單一產品有多重農藥殘留,這也意味着病蟲害威脅突出。招名威分析,「每種農藥針對的病蟲害不同,辣椒的農藥噴得很複雜、噴得很多,反映出環境狀況不好,生產條件不好,不同病蟲害、細菌、黴菌不斷破壞農作物,所以他們必須在同一個農作物噴灑各式各樣的農藥,防止病蟲害發生,為了確保產量。」
從農藥殘留投射出哪些辣椒病蟲害?王三太指出,芬普尼、克凡派屬於殺蟲劑,可能用於薊馬、蚜蟲防治;歐殺斯和撲克拉為殺菌劑,針對真菌性病害,國外將歐殺斯應用在炭疽病控制,普克利也是殺菌劑,理論上可能用在辣椒的立枯病,不過,一般來說立枯病是在苗期防治,到了成熟期理論上不會使用,如果成株還驗到普克利殘留,可能不單是防治立枯病,還有其他病害。
至於有機磷系農藥,王三太說,陶斯松是廣效性的殺蟲劑,基本上鱗翅目害蟲如斜紋夜盜蟲之類,會用到有機磷農藥;愛沙松是殺蟎劑和殺蟲劑,從半數致死量(LD50)的指標來看,也就是在動物實驗中能讓半數動物死亡的劑量,數值愈低代表愈毒,陶斯松LD50是82,愛沙松LD50是13,愛沙松比陶斯松還要毒。
炭疽病在高溫多濕下容易發生,具潛伏感染特性,嚴重影響辣椒品質和產量。(王三太提供)
小辣椒的暖化難題
氣候變遷也為辣椒產業投下變數,這兩年夏季中國北方持續強降雨,部分產地的辣椒死苗現象嚴重,隨着極端氣候頻發,病蟲害危機跟着升溫,農民想靠辣椒過上火紅的日子,眼前的難關反倒讓眼眶先紅了。
王三太說明,辣椒生長發育的最適氣溫為15°C至25°C,它需要水,可是不能浸水,如果土壤太濕加上溫度高,容易出現青枯病,植株直接萎凋死掉,如果太濕且氣溫為15°C至25°C,疫病容易發生,當下雨太多、空氣濕度高,再遇上溫度略高時,炭疽病很容易發生。
極端天氣為辣椒產地帶來新挑戰,王三太指出,這幾年中國華北地區出現水患,下雨帶來濕度和病害,增加很多不確定性,以青枯病來說,一般大多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如果雨水到了北方,青枯病也會往北蔓延,由於沒有適合的藥劑可以防治,只有用品種或是抗病的根栽嫁接去克服病害,此外,在氣候變遷下,小型害蟲相對不容易防治,乾旱時容易發生細蟎,冷涼時薊馬是大問題。
近年來,亞洲主要辣椒栽種地都面臨炭疽病威脅,造成辣椒品質和產量下滑,中國也不例外。王三太表示,韓國研究顯示,炭疽病可能在開花階段就感染,因為具有潛伏發病的特性,也就是雖然早期感染但無病徵,農民容易錯過第一時間防治,等到果實成熟或是接近成熟病徵出現,已經錯過防治時機,遇上連續下雨期間,也不容易防治,目前國際上無抗病品種,亞洲蔬菜中心和越南正合作開發抗病品種中。
青枯病造成辣椒植株凋萎死亡,沒有藥劑防治,隨着極端氣候頻發,溫帶地區也難逃劫數。(王三太提供)
辣椒育種長久之計
中國也積極強化辣椒種業,目前中國辣椒生產用種95%是國產種子,不過,前陣子河南椒農在視頻中控訴,自己種了100畝辣椒,卻是只長葉、不結果,下輩子不當農民了。王三太認為,這是很特殊的狀況,推測可能是氮肥施用太多、連續陰雨天,導致葉片比較多且不易開花,或是辣椒植株的密度太高、互相遮陰,造成不容易結果。
隨着各地辣椒產業快速發展,中國農業專家也提醒,當前應培育更多抗病性強的品種。王三太表示,中國很多研究機構下設公司,研發出的品種就交由公司生產,營收回饋到研究經費或公司,看起來似乎是良性循環,這個模式卻也讓育種研究偏重豐產性,反而限制了他們的發展,比如說辣椒農藥殘留,中國政府應該找研究人員做有系統性的歸納分析,再從研究結果調整抗蟲或抗病育種方向。
中國辣椒種業發展偏重豐產性,培育抗病蟲害品種是當務之急。(法新社)
當「毒辣椒」走出困局,農民才能真正走上脫貧路。「防治辣椒病蟲害,我並不反對化學藥劑,不過,我認為育種是長久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身為育種家的王三太建議,在育種過程中,栽培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防治方法,「例如透過設施栽培手段,或是有益微生物,或者是誘發系統性抗病的一些肥料或方法,來達到降低病蟲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