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美媒:上海年輕人借萬聖節嘲弄中共政權

作者:

上海萬聖節(X平台/李老師不是你老師)

跳着舞的「小熊維尼」、舉着「雖遠必誅」紙牌的「吳京」、給恐龍做新冠檢測的「大白」,在上海市中心的巨鹿路等區域,年輕人穿着各式各樣的服裝走上街頭,慶祝萬聖節。活動現場的照片和視頻一時間佔據了中國社交媒體的各個角落。網民們為上海的多元文化叫好,指出這是當下年輕人難得釋放壓力的機會。但也有民族主義博主們將此看做是西方文化的入侵。

參與了當地時間星期二(10月31日)晚上萬聖節街頭聚會的具體人數還不清楚,但上海市地鐵在公共通知中表示由於人數過多,活動地區的地鐵站已經關閉。上海媒體報道稱,人群聚集區域進入了「只出不進」的管制狀態。

今年上海的萬聖節慶祝活動從過去這個周末就逐漸開始。一些現場的裝束很快在社交媒體上走紅,包括走在維持秩序的警察隊伍前面的「蝙蝠俠」,頭髮雜亂的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中國直播明星「李佳奇」,歌手「那英」等等。一位參與者辦成了滿臉愁容的被告乙方。另一位參與者胸口貼着一張不斷下跌的上證指數的海報,手拿韭菜。「韭菜」指的是被官方或者商家壓榨的普通民眾。

中國媒體報道稱,現場一位扮演成男性生殖器的參與者已經被警察帶走。

「上海萬聖節可比西方有意思太多了,」一位微博上的博主寫道。

民眾借萬聖節裝扮觸碰政府敏感區

不過,不少服裝觸及了 中共當局的敏感區。一位參與者裝扮成了電影《霸王別姬》人物程蝶衣,胸口掛着一張寫有「打到程蝶衣」的牌子。在電影中,民國傳統戲劇演員程蝶衣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了迫害。

「我天……好有勇氣,」一位網民評論道。過去幾年裏,隨着 中共當局對於言論控制的加緊和網絡上民族主義的上漲,不少人擔心中國將迎來又一場「文化大革命」。

根據網絡上的視頻,一位參與者辦成了民國時期的作家魯迅,在人群中背誦起了魯迅寫過的文章,鼓勵年輕人發聲。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說到這裏,他身邊的警察開始阻止他講話,將他趕走。

「大白」是這次上海萬聖節遊行里最受注意的角色之一。網絡上的視頻顯示,這些扮演成新冠工作者的人們手拿棉簽,到處給人做檢測。一段視頻顯示,一位「大白」拿着一根巨大的棉簽,捅一隻「恐龍」角色的口鼻。

另一段視頻顯示,兩位扮成「大白」的人被警察帶離了活動現場。具體原因尚不清楚。

在中國長達三年的「新冠清零」運動里,身穿白色防護服的「大白」是執行這一政策的前線人員。他們的形象也被和北京當局的權力濫用掛上了鈎,成為了「清零」政策批評者們常常諷刺的對象。

還有人把自己裝扮成中國祭祀用的花圈。他旁邊的一個人則把自己打扮成標語杆,上面還寫着「我在上海,很想你死」。不知道這個裝扮是否與剛剛逝去的中國前總理李克強有關?網上說,這兩個人很快被警察攔下,道具也被沒收。

自從去年11月底在中國各個主要城市爆發反對「清零」的抗議後,中國近一年來還沒有出現曝光率相似的群體性活動。儘管上海的萬聖節的主題是玩樂,但有人指出,一些裝扮的走紅也體現出了參與者對於社會問題的共鳴。

「上海萬聖節的變裝表面看是一場狂歡,但太多變裝的背後都是普通人心裏的一塊傷,終於有機會在特定的日子裏拿出來宣洩分享,」微博博主「呆若木一」在一則受到上萬點讚的帖文中寫道。「於是一座座普通人的孤島在此連成了陸地,足以讓我們確信,我們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孤單。」

以分享照片為主的中國社交媒體小紅書據報對上海萬聖節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審查。經美國之音測試,話題「上海萬聖節」的搜索結果里不顯示最新照片。

民族主義者指西方文化入侵

在線上線下的年輕人歡慶上海萬聖節的同時,一些民族主義博主則對此表示批評,警告說這是西方文化入侵。中國的一些城市也曾經因為擔心西方文化入侵頒佈禁令,禁止民眾過聖誕節等西方節日。

博主「子午俠士」在微博上稱,過萬聖節的中國人「只是跟着湊熱鬧,只是覺得過洋節顯得洋氣,顯得時髦,顯得前衛。中國的,傳統的,在他們看來很土鱉,洋人拉的屎,都是香的,這也是一種病態,這種病,叫民族自卑症。」

這樣的說法引起了反駁。中國不久前宣佈2024年除夕不放假,不少網民指出這才是不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

一條受歡迎的評論寫道:「一切關于洋節和傳統節日的爭議,在一句『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除夕你一定在放假吧?』面前,都潰不成軍…」

中共當局尚沒有對上海萬聖節活動表態。官媒《環球時報》特約評論、前主編胡錫進對這次活動給出了總體上正面的評價。

「在不涉政治的領域多給大家,尤其是多給年輕人一些無拘無束的空間,不會出什麼問題,其結果絕大多數情況下會是我們集體情緒變得更加樂觀、自信,」他寫道。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01/1972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