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從內卷到「躺平」…「鬆弛」成了中國年輕人的人生觀

從「佛」到「喪」,從「卷」到「躺」,中國年輕一代創造的新詞愈來愈多,也說明着他們正在快速轉變的人生觀。儘管長輩專家們一再以「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是幸福的人生」相勸,也不得不承認,比起背着房貸、養家庭的自己,更無負擔的年輕人其實比誰都清醒。

中國青年的「躺平」不只是在家就業、啃老,即使只在公園內躺着,也有他們嚮往的「鬆弛」感。示意圖。(歐新社)

從「佛」到「喪」,從「卷」到「躺」,中國年輕一代創造的新詞愈來愈多,也說明着他們正在快速轉變的人生觀。儘管長輩專家們一再以「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是幸福的人生」相勸,也不得不承認,比起背着房貸、養家庭的自己,更無負擔的年輕人其實比誰都清醒。

疫後經濟放緩,當前有些中國年輕人被外界稱他們「躺平」了。這「躺平」不只是一般認知的在家就業、啃老,即使在職場上,辛勤工作也不見得能換來好生活所產生的疲倦與不滿,讓他們歷經幾波內卷後也開始學習隨遇而安,離職也不忘辦上一場歡樂派對來慶祝。即使只在公園內划船、躺在綠地上野餐,也有着他們嚮往能暫時獲得喘息的「鬆弛」。

中央社報導,中國今(2023)年的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從1到6月以來節節攀升,17.3%、18.1%、19.6%、20.4%、20.8%、21.3%,數字屢創2018年有統計數據以來新高。

政府的對策很多,比如要校方高層走訪企業尋找工作機會,結果在體制的扭曲下,學生被強迫簽訂虛假就業合約,衍生出「紙上就業」的亂象。畢業生被告誡對於就業不要「挑三揀四」,最後是官方宣答為了統計工作的「健全優化」,停止發佈青年失業率的數據。

逃避挫敗感過一天算一天

但是,官方蓋牌,掩飾不了整體社會風向的改變。疫情與清零政策,讓原本「內卷」的年輕人在出社會後選擇了「躺平」,揭示在大環境之下的挫敗感。

「沒有壓力,就沒有壓力,你自己不捲就不捲了,擺爛就完事了」,「95後」的陳先生這麼說。1996年出生於河北的陳先生是任職於北京一家半導體公司的工程師。他已有北京戶口,可以買房落戶北京,但他覺得沒必要。「不買就沒有買房的壓力,女友也覺得不用買」,他說,官方推出「認房不認貸」刺激房地產市場政策之後,房價還是很貴。

陳先生也意識到現在工作難尋,公司里坐在他旁邊的實習生,從國外名校畢業,在外投了60、70份簡歷都沒下文,今年畢業的家人與朋友也還沒找到工作。「過一天算一天」,他說。

另一名來自成都,在北京某大學就讀中醫系的「00後」吳姓女大學生解釋了「啃老」。她認為,只是躺在家裏只是虛假的啃老,但如果是出去工作還跟爸媽拿錢買房,才是真實的啃老。

她接了一些合作拍照的案子,在社群媒體小紅書上有破萬的追蹤者。她說:「有時感覺我做自媒體工資都比醫師工資高,所以覺得沒必要去當醫師。」

她自嘲自己是「新一代的中國廢柴」,因為是獨生子女,爸媽沒有給她壓力,且比起北京,成都的物價更為低廉。所以,除了畢業未必會從醫,她未來也不一定會留在北京發展。

一名男子在招聘會上查看招聘信息。(路透數據照)

開心最重要離職派對夯

她的另一名同伴則說,「不結婚、不生小孩、不買車、不買房,什麼壓力都沒有」,因為開心最重要。

來自廣東的「95後」張先生任職於金融業。他說,有聽聞近期找工作較為困難,比如大學生延緩畢業就讀碩博士,也有朋友說要去考公務員等。跟早些時候相比,現在選擇確實較少,要降本增效,不能不干就不干,社會也很「卷」。

中國緩慢步出新冠病毒疫情陰霾之際,經濟和社會面臨諸多衝擊,不僅謀職難,20多歲年輕人近期還掀起了「離職派對」風,紛紛以低薪、筋疲力盡等理由辭去工作。報導引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刊文指出,今年以來,中國社群媒體已出現數以百計的「離職派對」貼文。

今年5月辭去銀行工作的小梁(化名)即是其中一個例子。他原本在浙江省一間銀行工作,離職那天,朋友幫他辦了一場派對,敲鑼打鼓仿佛像一場傳統婚禮般熱鬧。小梁的朋友們也離職不久,他們在他胸前別上一朵花,上面的布條寫着「我們受夠這份爛工作了」。

據官方統計,中國今年6月的城鎮青年調查失業率升至21.3%。文中指出,慶祝辭去一份令人羨慕的銀行的工作,看似有點奇怪。尤其在中國經濟前景低迷、青年失業率創新高之際,這類職位供不應求。

不過,27歲的小梁離開銀行工作後,一邊從事內容創作,一邊經營咖啡廳。他說,之前在銀行公關部門工作,「陷入機械化模式,重複相同工作,消耗好多精力」,而且創意點子經常被駁回,然後就消失殆盡,直言「現在比較快樂」。

網友曬出同事「恭喜離職」的看板。(取材自微博)

競爭激烈「完全累壞了」

中國求職平台脈脈指出,1554名來自各領域的受僱者於2022年1月至10月期間受訪,其中28%在當年離職;有意辭職但還沒辭的人數則多了一倍。

中國年輕人經歷激烈升學和企業升遷競爭,面對過勞的現實,許多人不免感到理想破滅。專家分析,這股離職潮可能加劇中國經濟難題,生育率下降再加上勞動人口減少,恐為經濟成長帶來問題。

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錢楠筠認為,中國以外的西方人無法理解在中國為人子女有多麼辛苦,「年輕人正面臨因辛勤工作而產生的失望、疲倦及不滿」。

這些年輕人成長的階段正值中國經濟全速成長、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年代。受到中國過去一胎化政策的影響,年輕人大多為獨生子女,父母對其寄予厚望。錢楠筠分析,他們從小常聽到犧牲奉獻就能換取財富,現在卻面臨薪資停滯、工作負荷大、經濟低迷的環境,讓他們「完全累壞了」。

另有專家分析,年輕人理想破滅也跟他們具備的教育程度和技能,與實際工作機會間存在落差有關。

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姚璐(Yao Lu,音譯)在研究中發現,許多人都是大材小用,他們的學歷和技能遠超過目前職位所需。

重慶早前舉行的一場招聘會現場擠滿求職者。(中新社)

舒緩壓力「小確幸」當紅

許多離職的年輕人尚未完全離開勞動市場,只是換了職位或轉換跑道。目前還不清楚這波離職潮會持續多久。「在我這個年紀,還可以想辭職就辭職」,小梁坦言,「但是也許一兩年後,還是必須沮喪地重回職場吧」。

面對大環境的不景氣和生活上的內耗,中央社報導指出,為「治療精神內耗」許多年輕人三五成群來到不用門票的朝陽公園,或是在傍晚騎着共享單車沿長安街沿路騎行,在充滿競爭壓力的北京尋求他們想要的「鬆弛」。

在四環內最大的城市公園——朝陽公園的草皮上,假日有結伴成群的年輕人在公園內划船,躺在綠地上野餐,或是趴着沐浴在陽光底下,仿佛在這「北漂者」的城市中,有了一個舒服的歇息之地。

「因為這裏可以鋪墊子,不會管,如果是奧林匹克公園會管,無法鋪墊」,城裏的公園很少能有這樣可以放得開的地方,9月初與朋友前來朝陽公園鋪墊子打牌的Stanley(化名)說。

Stanley是一名「95後」,剛從研究所畢業,在北京從事金融工作,也是一名北漂。偶爾與朋友聚會成為他喘一口氣、舒緩壓力的解方。

傍晚,一大批又一大批在網絡上從社團尋找共享單車夥伴的年輕人,相約在長安街上的自行車道上夜騎,活動只需要一趟共享單車不到5元(人民幣,下同)的費用。一些騎行者說,這一路線可以治療「精神內耗」,消除負面情緒與焦慮。

有時自行車道的騎行者太多,反而比一旁的車道壅堵,形成自行車「晚高峰」。他們塞在天安門的車道前,拿着手機想要打卡拍照,一旁的公安則回大聲吆喝着「往前走!」、「上車!」、「騎車!」。

經歷3年疫情,在得以自由出行之下,不少中國年輕人追求一點點可以在心態上「鬆弛」,又能與他人相聚的「小確幸」,這可能與疫情後出現經濟放緩,以及消費降級有所關聯。

一名來自廣東的「95後」年輕人表示,他喜歡喝咖啡,假日前去探店就算咖啡要價一杯40元、50元也會買單,這是他的生活嗜好,甚至前幾年還會去喝調酒。但之後發現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像是自己在家裏煮咖啡,就會自己來了。

問他感受到消費降級了嗎?「肯定有」,他說。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世界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12/196483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