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華爾街日報:「美國人像沒有明天似地花錢」

隨著利率上升、通膨維持高檔、疫情期間的儲蓄萎縮,再加上就業市場正在降溫,照理而言,美國消費者現在應該要減少支出了。然而現狀是,家庭支出依舊強勁,花在演唱會、旅遊和設計師手提包的花費繼續增加。

華爾街日報甚至用「美國消費者依然像沒有明天似地花錢」,來形容民眾更看重享受當下,更甚於為買房而儲蓄或積累緊急預備金。

美國民眾8月支出比去年同期增加5.8%,比已經低於4%的通膨率還要高。「體驗經濟」在今夏蓬勃成長,達美航空第2季營收創紀錄,售票平台Ticketmaster上半年賣出2.95億張活動票券,年比成長近18%。

經濟學家和理財顧問表示,消費者將短期需求和目標置於長期需求和目標之上是正常的。不過,目前情況不太相同。

買不起房子,讓更多消費者放棄為買房存錢,先前的疫情則凸顯出任何與健康、工作或日常生活的長期計劃都會面臨無常。因此,民眾乾脆把錢花在一生一次的體驗上,原因是擔心未來可能沒機會了。

富國銀行理財顧問團隊主管利爾許(Michael Liersch)表示:「這不是會充滿遺憾、一時衝動的決定,而是如果我不做,就會感到後悔。」

不過利爾許也警告說,要判斷這樣大量支出是一時潮流或是新常態還太早。消費者對於通膨依然感到挫折,許多商品仍比幾年前貴上許多。

華爾街日報舉了幾個例子凸顯美國消費者現狀。例如從事財經傳播行銷工作的胡笙和未婚妻每月支出3,000美元在紐約租公寓。這間公寓售價100萬美元,依目前利率計算,若付了20萬美元頭期款,每月還要再繳5,000美元房貸。不過,胡笙並未像先前規劃一樣在30歲訂婚後努力存頭期款,而是開心花錢,像是買了張1,600美元的泰勒絲演唱會門票,又花3,500美元參加西班牙伊維薩島伊維薩島的單身派對之旅。他說:「我不如享受當下。」

另據Ally Bank的數據,用戶為旅遊、「玩樂基金」規劃的儲蓄帳戶數量,比為長期規劃的儲蓄帳戶數量多了一倍半。

例如年近40歲的布雷蕭夫婦今年春季用信用卡舉債去了趟夏威夷毛伊島之旅,當時妻子才為了照顧有特殊需求的8歲兒子辭掉全職工作。這趟旅程花了他們1萬美元,包括在最後一刻才訂的1,000美元機票、平均一晚385美元的四星級酒店住十晚,以及好幾頓精緻餐點的費用。他們說,現在得取消許多訂閱、減少外食,但並不後悔,尤其是看到毛伊島在8月初發生大火之後。

又如35歲的里奇納減少提撥給退休金的資金,挪用於帶家人進行一趟7,000美元的阿拉斯加郵輪之旅,只為趕在極地冰蓋迅速融化之前讓家人親眼一睹奇景。

紐約聯准銀行8月的SCE家庭支出調查顯示,家庭支出比去年增加5.5%,64%的家庭表示過去四個月內至少進行一項大型採購支出,比率寫下2015年8月來最高。

該行家庭與公共政策經濟研究顧問范德克勞說:「當通膨和利率較高,一般不預期支出會維持如此地高。」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經濟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02/1960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