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情感世界 > 正文

缺愛的人,身上會有這4個異常表現

作者:

1 從小被愛和從小缺愛的孩子,長大後區別有多大?

最近,親子綜藝《爸爸當家2》以豆瓣9.1分完美收官了。

小女孩三喜一家溫暖治癒的家庭氛圍,也給無數網友留下深刻印象。

因為三喜喜歡小動物,家裏就養了4隻小貓,4隻小狗,小雞、小鳥和一整大缸的魚。

一家人去擺攤路上,因為車上空調壞了,被熱得滿頭大汗。

不同於一般家庭的抱怨連連。

三喜爸爸會為自己忘記修空調而「抱歉」,媽媽則馬上回了句「沒事」,而三喜甚至還能笑着調侃「我們一家人好像坐在烤箱裏」。

相比之下,多少孩子從小到大是聽着「爸爸媽媽為了你,有多辛苦你知道嗎」長大的。

有時候連「放肆地快樂」都覺得是種罪過。

而三喜看到爸爸媽媽在夕陽下愜意地坐着,會自然而然說出:

「我的爸爸媽媽在享受人生。」

這種被愛包圍的底氣,讓許多網友看紅了眼。

有的人,看到三喜後仿佛看到了童年時期,自己心裏幻想的自己:

三喜就是我童年時期最羨慕、最想成為的人,她有着我從始至終最羨慕的東西:

精神世界富足,從小被愛包圍,就像一個古靈精怪勇敢無畏的公主。

有的人,淚眼模糊,拼命忍住才能不哭出來。

小時候最怕我爸回家,他一回來我就要想,我今天有沒有哪點做不好要被他罵,經常是一整天耳朵提起、隨時待命,不敢看電視不敢坐下。

他以為他的教育方式是對的,可那時的我根本聽不懂他的道理是什麼,我只知道我童年很不幸福。

到現在,如果只和我爸兩個人同時待在一個空間,我的心都惴惴的,怕一個什麼事又罵我。

還有的人,認真寫下上百字的評論,傾訴着自己的遭遇:

記得小時候,老師對一個女生說。你媽媽打電話來,讓我監督你每天喝一杯牛奶,說你在家,總是逃着不肯喝。

我那時候真的好羨慕她,因為我從小父母不在身邊,寄宿住在各種親戚家,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

被欺負時沒有爸爸撐腰,委屈時沒有媽媽細心開導,從小缺愛又自卑,不喜歡跟人打招呼,做什麼都畏畏縮縮的。

直到現在,沒見過世面,經歷都是自己吃虧了才懂,很多事情甚至吃了虧依舊不懂。

一條條讀下來,淚水不知覺就盈滿了眼眶。

2 沒有被愛過的孩子,很難過好這一生

我曾經聽過一個讀者的故事。

她一位非常優秀的精英女性,工作嚴苛,容不得一絲紕漏。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獨立自主的女性,只要認真投入一段關係,就會不自覺變得迎合討好。

會專門挑對方愛聽的話說,故意做一些令對方開心的事。

對方送她一件禮物,她的第一反應不是驚喜和高興,而是想着怎麼加倍贈送回去。

對方無意間說的一句話,她總是悉心記錄下來。

小心翼翼地維持着這段感情。

完全沒辦法享受熱戀本該帶來的鬆弛和溫暖。

而反過來,如果對方稍微回復消息不及時,或者表現出不開心,她就會萬分焦慮:

「是不是我哪裏做錯了?是不是我不值得被愛?」

可越是在乎,越是留心,也就越容易受傷。

每段感情的結局,不是對方受不了,冷暴力分手,就是仗着她的退讓偷偷出軌。

後來,深入了解後我才知道,她的父母從小就對她很嚴厲。

「不論我做得多好,他們都沒有肯定過我。」

所以她只能更加努力,拿取獎學金,用這種方式換取父母的認可。

長大後,她更加嚴苛地對待自己,只有讓周圍的人都開心了,她才覺得放心。

「別人都以為我熱愛工作,但只有我知道那是不安,拼命想證明自己的價值。

我也想要有個人陪我,可我真的很難完全相信人,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缺愛型人格」。

我們都知道,一個家庭氣氛的滋養、父母的陪伴與慈愛,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心理與性格。

尤其是對女孩來說。

女孩其實是很感性的生物,她們的前額葉和枕葉均比男孩發育得更快更完善。

這也註定了她們內心細膩敏感,情感豐富,對愛的需求和渴望也更高。

倘若一個女孩,從小就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情感回應,在日積月累的壓抑下,性格就會留下痕跡:

①不敢依靠別人,只能用獨立保護自己;

②生活很壓抑,總是自卑,習慣性討好別人;

③內心高度敏感,容易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

④不會輕易相信他人,一旦相信他人後,就會掏心掏肺。

哪怕長大後,有權利主宰自己的人生道路,但背後空無一人的感覺早已讓她們絕望。

怎麼填補,都補不平。

3 缺愛的人,缺的不僅僅是愛,更是自我

微博上曾經有一句話特別扎心:

「錢總是流向不缺錢的人,愛總是流向不缺愛的人。」

有時候真的不得不承認,人生就是這樣。

你越想得到什麼,就越得不到什麼。

為什麼想要一個可以為我付出,肯定我,包容我所有的缺點和毛病,永遠在我身邊的人,就那麼難?

難道缺愛的人,這輩子就沒資格被愛嗎?

不是的。

就像上野千鶴子說的:

「女性如果精神貧瘠,執着於被愛,過於渴望被認可,那無論她享有各種能力和資源,都很難救她於困境。」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裏的松子也是如此。

因為從小被忽視,缺少關愛,長大後她傾盡一生,都在各種親密關係里索取愛。

被作家男友家暴,她捨不得離開,因為「打我也沒關係,只要兩個人一起,就比一個人孤單好。」

學生阿龍向她表達愛意,她就迫不及待和他在一起,無論對方要她做什麼,她都願意。

她身上有一種「犧牲自我式」的矛盾和天真。

骨子裏認為自己不值得他人的關注與喜歡,但又永遠寄希望在他人身上。

所以她為自己找的唯一解決之道,就是討好對方。

無論對方怎麼殘忍,哪怕被傷害,被要求當妓女賺錢、進監獄,她依然會在受傷後,全心投入下一段感情。

結果一次次掏心掏肺,換來一次次傷害和背叛。

松子的故事,何嘗不是很多人的投影。

當情感的渴望得不到家人的滿足,很多人會本能地向外尋求認同與關心,希望彌補過去的創傷。

但好像無論怎麼做都特別擰巴,既善良又冷血,既自卑又自負,矛盾又痛苦。

因為她們的心是空的,沒有力量的。

她們無法從心底真正地肯定自己,總覺得自己不配愛,脆弱、偏執又自我懷疑。

總是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關注別人對自己的投入上。

所以你會發現:

缺愛者永遠在追尋索求愛,然後永遠得不到愛;

而不缺愛的人,從小就被愛的環境包圍,她們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

她們的內心是平和的,情緒是穩定的,大家都喜歡和這樣的人交流交往,進而也更容易被愛。

4 愛自己,才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心理學家榮格說:

「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就已經形成的性格。」

「缺愛型人格」也是一樣。

沒有人的成長經歷是完美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被愛」「缺少愛」的經歷,只是每個人對現實的感受不一樣。

無關性別。

但在這裏,我想強調一點:

無論是抱怨父母,還是幻想曾經的傷害沒有發生過,這確實給過我們療愈。

然而,人生沒有倒退鍵。

總是盯着人生缺口,會讓你的能量不斷流失。

原生家庭無法選擇,但決定人生方向的,可以是你自己。

當你學會從內心產生安全感,不再寄希望於外界的喜惡與評判,才是通向幸福的終極道路。

因此,我們可以試着——

①接納自己的創傷。

在一個人真正重新開始之前,往往需要經歷一個過程:

看見自己的痛苦,接納自己的創傷。

「我承認自己缺愛,也承認自身性格中不好的部分。」

如此才能燃起「我要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的勇氣。

②自己能照顧自己的需要。

羅翔老師說:

「在一個缺愛的原生家庭中,一定要學會自愛,不要向他人索取情緒價值,因為這種東西是這個社會中人際關係里是最廉價的東西。」

所以,少研究別人,多關注自己,增加對自己成長的投入。

當你經濟獨立,見過世面,你就不會再去糾一個人愛不愛你。

即便你再也遇不到任何人來愛你,你也不會患得患失,懷疑自己。

③相信「我值得」「我可以」。

適時且適當地接受一些,正常的好意和幫助。

多給自己積極暗示「我很好,我很漂亮,我值得,我會幸福」,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想要的一切。

人一旦有了正向氣場,生活也會隨之改變。

家庭的疏離,可能給我們的心靈帶來傷害。

但是沒關係,不被愛是人生常態。

就算全世界都不愛你,至少你還可以,無條件堅定的信自己和愛自己。

最後,也和大家分享我很喜歡的一段話: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

我睡得越來越早,

也越來越喜歡鍛煉,

並把自己打扮的乾乾淨淨;

我不再糾結和焦慮,

遇到了問題就想着去解決,

改變了拖延的小毛病;

我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

嘗試着去追求有意義的人和事,

並為之燃燒自己的熱情。

愛自己,才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當你學會愛自己時,你會發現,全世界都會來愛你的。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十點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23/1957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