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塞拜疆對納亞地區發動炮擊後,當地的亞美尼亞人只能躲進防空洞裏。(圖/美聯社)
阿塞拜疆在昨天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簡稱納卡地區),發動打擊的24小時後,亞美尼亞軍隊已同意撤底解除武裝,以換取停火。這是親俄的亞美尼亞再一次的失敗,反映了俄羅斯在中亞勢力的重挫。
BBC報導,納卡地區在阿塞拜疆境內,幾乎不與亞美尼亞接壤,總面積大約是阿塞拜疆的十分之一,國際上大承認該飛地是阿塞拜疆的一部分。,然而,有12萬亞美尼亞人居住其中,並且在蘇聯與俄羅斯的支持下,很長一段時間,納卡地區是亞美尼亞人的優勢區域,納卡地區有自己的自治政府,雖然名義上還屬於阿塞拜疆,但阿塞拜疆無法對其管理。
三年前,阿塞拜疆對主動發起納卡爭奪戰,稱為2020納卡戰爭。戰爭持續6個星期,造成上千人的死亡,這一次,阿塞拜疆取得優勢,奪得卡拉巴赫及其周邊地區。並且在去年俄烏戰爭期間,又趁機佔領了2個村落。
昨天,阿塞拜疆軍方以「反恐」名,對卡拉巴赫地區發動打擊,造成至少32人死亡、另有200人受傷。
衝突爆發後,納卡地區領導人表示,透過俄羅斯維和人員的調解,雙方達成停火協議,根據停戰條款,卡拉巴赫當地部隊承諾完全解除武裝,並且離開當地。儘管亞美尼亞政府否認在納卡地區有駐軍,但也承諾亞美尼亞軍隊撤離。
亞美尼亞總理尼科爾•帕希尼揚(Nikol Pashinyan)表示,他的政府沒有參與停火調解,全部都是卡拉巴赫自治政府、俄羅斯,與阿塞拜疆交涉的。他顯然對嚴苛的停火條件相當不滿,批評「俄羅斯維和人員與自治政府對當地居民的安全負有全部責任。」周二,他指責阿塞拜疆在卡拉巴赫的打擊,是在進行「種族清洗」。
從阿塞拜疆奪得納卡地區的周邊要地之後,他們有效封鎖了從亞美尼亞進入納卡地區的交通路線,也就是拉欽走廊(Lachin Corridor)。飛地里的亞美尼亞人抱怨物資短缺,包括食品、藥品和盥洗用品這類民生用品。
大約有2000名俄羅斯維和人員本應監督停火,但莫斯科在發動對烏克蘭的特殊軍事行動以後,對亞美尼亞的關注就明顯減弱,儘管亞美尼亞是俄羅斯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軍事聯盟」的成員,但是俄羅斯已經實力不濟。
亞美尼亞帕西尼揚總理(Nikol Pashinyan)意識到,俄羅斯已無法掩護亞美尼亞佔領納卡地區。他曾說「阿塞拜疆86,600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納卡地區。」
另一方面,帕西尼揚不再對俄羅斯有所期待,上星期,他在公開場合說「我們不能再依賴俄羅斯來保護我們」,並且數十名亞美尼亞士兵,與美軍進行了軍事演習,似乎有意轉向西方。
俄羅斯對帕希尼揚明顯轉向西方感到惱火,但是俄國的實力已無法保護亞美尼亞繼續佔有納卡地區。
數百名抗議者到亞美尼亞首都抗議帕西尼揚政府,認為政府理應保護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如果辦不到就該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