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中國泰國企業爭相進駐緬甸 將如何影響當地情勢?

中共國旗在緬甸與中國雲南省臨滄附近的邊界上飄揚(2015年4月6日)

緬甸軍事政變延燒2年多未歇,儘管軍政府飽受國際制裁,但據統計,中國和泰國企業正在大舉進駐當地。觀察人士分析,中國看似正在填補西方撤出緬甸的經濟真空、泰國也保持與緬甸軍政府相當密切的政經關係,同時緬甸軍方也正刻意宣傳釋放政治犯消息,盼稍稍緩解制裁衝擊。

就在緬甸爆發軍事政變逾兩年半、軍政府仍遭受西方國家制裁之際,由於中國和泰國政府仍保持與緬軍的關係,兩國的公司正在這個極具動盪的國家擴張。

《日經亞洲》指出,目前中國的「聯合外經」(Union Resources& Engineering)及「雲南能源投資」(Yunnan Energy Investment)正在緬甸南部的伊洛瓦底區域,建設一座斥資25億美元的發電廠,預計於2027年正式開始商業運營。

此外,根據緬甸服裝製造商協會(Myanmar Garment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統計,目前在緬甸有300多家中國服裝工廠,數量占當地所有服裝工廠的一半以上。

中國不僅企業大舉進駐緬甸,政府也積極在當地推動建設。中國前外長5月秦剛訪問緬甸時表示,中國將加快推進中緬經濟走廊重點合作項目,展開農業、教育、醫療等惠民項目。

對此,觀察人士分析,中國在緬甸軍事政變之前,就一直是其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因此來自中國的公司在當地仍佔有一定投資佔比並不讓人意外。不過,隨着愈來愈多外資企業在緬軍奪權之後陸續撤離,中國公司看似正加速填補市場缺口。

專家:中國正填補西方撤出緬甸的經濟真空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管理學院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慧慧嬁(Htwe Htwe Thein)告訴美國之音:「儘管(緬甸)政變領導人侵犯人權,這卻未對中國在緬甸的投資和參與產生真正的影響,但由於緬甸不穩定事件加劇、出現暴力事件和內戰,所以中國投資者會非常小心,避免在不穩定的地方投資。除此之外,看起來中國在當地的投資仍在繼續,一些區域的商業運作仍照常進行,力度甚至在加大,填補因為西方投資者離開後留下的真空。」

據「緬甸戰略與國際研究所」(Institute for Strategy and Policy-Myanmar)統計,緬甸自2021年2月政變開始至今年3月期間,共批准54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其中中國包含香港的投資佔比高達55%,即約30億美元。

監督團體「國際包容性發展」(Inclusiv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今年5月的一篇分析報告表示,雖然緬甸自民主政權被推翻以來,外國直接投資大幅下降,但據軍政府統計,政變後第一年仍有新批准的外國直接投資,幾乎都來自亞洲國家,其中中國最多。在此背景下,軍政府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外國投資者」,中國投資對於軍政府試圖合法化其政權的努力「至關重要」。

慧慧嬁表示,據她觀察,中國目前在緬甸的投資「遍及各行各業」,不過最關鍵的是在製造業、能源及採礦業領域,而中國對於掌握世界能源轉型至關重要礦物的野心,已經導致採礦業者前仆後繼前往緬甸,緬幣近期的狂貶更促使中企加大投資力度。

她說:「緬甸(能源)轉型礦物的資源非常豐富,是世界上擁有最多此類礦產資源的國家之一,這些轉型礦物對於中國採礦工人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所以中國在緬甸投資涉及所有領域,且緬幣目前處於最低水平,所以一些投資人借低工資加大他們的投資,儘管事實上緬甸大部分區域仍不穩定,且軍政府無法控制眾多區域。」

與緬軍關係密切泰新政府料維持既有政策

不過,除了中國公司,泰國企業也正在搶攻緬甸市場。《日經亞洲》指出,泰國釀酒(Thai Beverage)旗下的新加坡啤酒製造商星獅集團(Fraser and Neave)於7月表示,將斥資1,410萬美元,在緬甸取得酒類許可證和土地使用權。

泰國能源公司也正在進入緬甸。去年,在日本能源巨頭ENEOS控股(Eneos Holdings)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退出緬甸的Yetagun天然氣項目後,泰國的北方海灣石油公司(Northern Gulf Petroleum)獲得了該項目的權利。另外,在法國Total Energies退出緬甸Yadana最大海底氣田開發項目後,泰國的PTT勘探生產股份有限公司(PTT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接管了Total Energies的主要運營商角色。

根據緬甸國營報紙《緬甸環球新光報》(Global New Light of Myanmar),緬甸在2022-23財年,也就是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間,吸引來自87家企業的16.4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除了新加坡、中國外,泰國是投資額最高的國家之一。

對此,台灣文藻外語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兼主任林文斌分析,目前已成泰國前任總理的巴育·占奧差(Prayut Chan-ocha),2014年也是藉由軍事政變掌管國家,因此一直以來對緬甸危機的反應相對其他東盟國家較為溫和,特別在緬甸軍方於2021年推翻推翻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的民選政府之後,對緬甸的投資力道正在加大,再加上泰國也需與緬甸軍政府就控管在兩國邊界的武裝反抗團體的行動合作,因此可以說在政治及經濟上,泰緬軍方的關係相當密切。

林文斌告訴美國之音:「泰緬之間有邊界上面的議題,在這個邊境上面很多是緬甸的分離主義的分子,它還是需要靠緬甸的軍政府,要求來管控這些在邊境上面的分子,所以這對於泰國來講的話,它不太可能會跟緬甸的官方,來打破這樣的一個良好關係的默契,但在經濟來講的話,它可以投資的角度,獲取它極大的利益。」

法新社本月初報道,一名消息人士表示,鄰近泰國的緬甸邊境樞紐城鎮米瓦迪(Myawaddy)的政府大樓遭到炸彈襲擊,造成5名政府和安全官員死亡。報道指出,自政變以來,緬甸少數民族武裝組織「克倫民族解放軍」(KNLA)和數十支反軍政府的「人民防衛部隊」(PDF)在米瓦迪及周邊地區與緬軍不時發生零星衝突,導致已有數萬人逃往泰國。

林文斌進一步表示,儘管泰國地產大亨斯雷塔·塔維辛(Srettha Thavisin)於上個月22日被泰國國會選為總理,象徵當地新政府新官上任,但預計曼谷近期與緬甸軍政府的關係不致出現太多改變。

林文斌說:「新的賽塔(斯雷塔)政府,既然它跟保皇派跟原來的前軍政府,有一個良好的這樣的關係,我們就不太能夠期望它會再對緬甸的關係上面會改弦易張。泰國即使是在新政府的情況下,它原來企業的投資的角度還是會持續進行,這其實是符合泰國的官方、民間利益。」

外資挹注反助緬甸重返民主?

此外,林文斌還說,在目前國際社會難以撼動緬甸軍政府的統治、東盟對於緬甸軍方的抵制力量似乎也有限之際,當地可以說是已進入某種政治穩定狀態,而由目前中國和泰國持續擴展對緬甸的投資可看出,緬甸軍政府似乎「大玩兩面手法」,一方面利用其地緣政治及便宜勞工的優勢,積極吸引外資,另一方面刻意釋出放鬆政治管控的消息,力求減緩遭受國際制裁的幅度。

緬甸軍政府8月初局部特赦前文人政府領袖昂山素姬,她遭判處的33年徒刑獲減少6年。軍方發言人紹敏通(Zaw Min Tun)指出,此舉為緬甸全國超過七千名受刑人獲大赦的一部分。

林文斌說:「翁山蘇姬(昂山素姬)、一些政治犯(減刑或)釋放的消息或等等,看起來(緬甸軍政府在)政治上面,是有慢慢地一個比較放鬆的這種跡象。某種程度來講的話,也是為了要取信西方國家能夠減輕對它的制裁,在民間上面來講的話,積極地利用它自己本身很好的地緣經濟的位置,還有廉價的勞工積極地吸引外資,然後對一些西方國家來講,也慢慢逐漸地放軟,這樣的一個兩面手法。」

不過,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的緬甸問題專家弗里曼(Elliott Prasse-Freeman)說,緬甸外資的挹注其實不一定只讓軍政府得利,也有可能間接有助於當地重返民主,因此目前特別是面對中國在緬甸的各種大規模開發計劃,最終會帶領緬甸走向何方,還有待觀察。

弗里曼以書面回復美國之音:「制裁和品牌退出可能會導致緬甸軍政府的稅收遭到剝奪,但會增加緬甸工人失業的問題——最近就有勞工組織人士向我轉述,他們有許多勞工成員因考慮到潛在的就業損失,非常反對制裁。如果沒有就業機會,工人們就無法支持正在進行的反抗軍政府的行動,他們就得用自己的工資來資助人民防衛部隊。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於中國在緬甸投資增加的問題,並不像看起來那麼令人擔憂。」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19/1955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