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美國政體200年未有奇特景觀 因對中共政策掀波瀾

—何清漣:觀點:美國對華政策面臨國內各方拉扯之中

作者:

美國目前兩黨嚴重分裂,終於影響到對華外交。正當華府高層強調對華外交只是「去風險化」,但並不尋求脫鈎時,不少州正在立法尋求脫鈎,重心是限制中國投資,包括限制中國人購買農地、房屋。

美國政府是聯邦制,地方(州)擁有自治權,這種政體在過去200多年內從來未影響到美國的外交政策,但目前由於兩黨嚴重分裂,終於影響到對華外交,以至於顯示出這種奇特景觀:就在華府高層強調對華外交只是「去風險化」,但並不尋求脫鈎,着重於解決貿易爭端與消解美資對華擔憂之時,美國不少州正在立法尋求脫鈎,重心是限制中國投資,包括限制中國人購買農地、房屋。

各州並無外交權,外交政策如何制定,州政府無法表達意見。但中美外交與經濟來往,不可能只局限於華府的文件之中,中國投資會落地於各州,因此,州立法會影響到兩國經濟來往。

美聯邦政府對華經濟來往的期望

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8月訪華之前,美方已經向中國釋放出部分緩和之意。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和安全局發佈聲明,將27個中國實體從「未驗證清單」中移除。雷蒙多訪華之後,對外公佈的信息非常複雜:一是表示「雖然在保護國家安全的問題上我們決不妥協,但我想明確一點,我們並不尋求脫鈎或阻礙中國經濟發展」;二是就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面臨的各種挑戰向中方提出交涉,例如中方盜竊知識產權等長期存在的問題,以及美國企業遭突擊搜查、新的《反間諜法》和沒有解釋的高額罰款等;三是敦促中國在氣候變化、芬太尼人工智能等更廣泛的威脅方面進行合作。

中國則要求美國減少對先進技術的出口管制,並撤銷最近一項禁止對某些先進技術進行新投資的行政命令。在這輪談判中,能夠明確的只有一點:美國確實不想與中國在經濟上脫鈎,否則開列這些清單毫無意義。這次訪問唯一的實際成果就是決定兩國商務部成立工作組,每年舉行兩次副部級會議。所有未定將定之事與爭端將留給這些會議討論解決。

州政府限制中國投資始自農地

今年7月25日,美國參議院以91票贊成、7票反對通過禁止中國、俄羅斯朝鮮伊朗等國的企業或代理人收購美國農地或農業企業控股權的法案。另一項法案要求美國人如果要在上述四國的國家安全產業進行投資,必須在14天內告知美國財政部,這些產業包括人工智能、半導體和高超音速設備生產。

8月22日,《紐約時報》發表《切斷與中國經濟聯繫?美國多州「反中」情緒漸漲》一文。該文指出,就在華盛頓試圖緩和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之際,美國各州走向反中情緒,制定或頒佈旨在切斷與北京經濟聯繫的全面規定。文中列舉佛羅里達州、德克薩斯州、猶他州和南達科他州在內的近24個以右翼為主的州,陸續提出或頒佈了限制中國人(或者經濟實體)購買土地、建築和房屋的立法,目的是減少美國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並出於國家安全方面的擔憂而限制中國投資。該文還指出,其中一些法律比聯邦層面的法律更加苛刻:在聯邦層面,由財政部長領導的委員會有權審查和阻止外國人可能獲得美國企業或軍事設施附近房地產控制權的交易,而各州提出或頒佈的法律將遠遠超出這一範圍,禁止中國等四國購買廣義上的「關鍵基礎設施」附近的農田或財產。

《紐約時報》未列舉出24州所有名字,只泛指「以右翼為主的州」,這大致沒錯。因為在聯邦政府以國家安全為考量,推動限制中國人(實體)購買農地,就是共和黨議員推動的。2020年5月26日,美中經濟安全委員會發佈《中國在美國的農業利益:通過海外投資加強糧食安全》(China’s Interests in U.S. Agriculture: Augmenting Food Security through Investment Abroad),這個報告就是要限制中國在美國找糧食(購買農地)。

因各州居民對這些法案的抗議活動力度不一,這24州的法案進展情況也不一樣。有心者可參看美國之音(VOA)發佈的《美國各州禁華人購買房地產法案新進展》。

這一點與聯邦政府的政策考量有點矛盾:美國希望中國放寬各種投資限制並善待美國資本;中國當然也會同樣要求。但兩國的投資都不可能浮在空中,需要落地,這就需要落實在美國各州及中國各省與自治區。中國是中央集權政府,地方對中央只能服從;但美國是聯邦加地方自治,州一級自主空間極大,聯邦政府的一些政策,各州可以自主決定是否執行。

《紐約時報》對中美關係的密集分析

美國現在是民主黨執政,《紐約時報》是與民主黨保持高度一致的左派大報,該報最近發表的一系列文章都極有意思。在這篇《面對中國的衰落,西方國家該做些什麼》(2023年8月30日)中,闡述了如下主旨:儘管華府決策圈認為,一個崛起的中國將對美國造成威脅,但在未來十年,來自中國的主要挑戰不是它的崛起,而是它的衰落。

西方政策制定者需要圍繞這一事實重新調整思路,有五件不該做和兩件該做的事。

五件該做的事情依次是:

「首先,不要把中國的不幸看作我們的幸運」,大意是:中國既是世界上重要的資源、產品與奢侈品購買者,也是美國的半導體與波音飛機主要購買者。如果中國從世界各地購買的東西減少,全球經濟增長將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

第二,不要認為這場危機將是短暫的。

第三,不要以為中國的經濟管理能力很強(列舉了若干習近平對國內民企與國外資本的騷擾性管理)。

第四,不要把中國的國內穩定視為必然。真正的中國故事可能會是有時被稱為「托克維爾悖論」的一個版本:當不斷提高的期望因突然惡化的社會和經濟條件而受挫時,革命就會發生。

第五,不要認為一個正在衰落的大國就不是那麼危險。在很多方面,它會變得更加危險。崛起的大國有能力等待時機,而衰落的國家則會忍不住去冒險。換句話說,隨着中國經濟的衰落,台灣面臨的風險也在增加——這段話與奧巴馬2016年4月(離任前半年)邀約《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記者傑弗里·戈德堡(Jeffrey Goldberg)撰寫的「奧巴馬主義」這篇深度報道的主題思想一樣:一個衰落的中國比繁榮的中國更可怕。

該文所述的兩件必須做的事情,第一是當涉及中美兩國關係中的核心利益時,堅持「四條紅線」,包括:南海航行自由;台灣和其他印太盟友的安全;保護美國知識產權和國家安全;以及(在中國和在美國的)美國公民和華裔居民的安全。必須打敗俄羅斯以展示西方政治決心和軍事能力,使北京在對台灣海峽進行軍事冒險時三思而後行。第二件就是奉行緩和政策。

該文的結論是:美國不應該尋求與中國進行新冷戰,美國負擔不起熱戰。對中國經濟困境的最佳回應是美國在經濟上的寬宏大量。這可以從取消特朗普政府的關稅開始,這些關稅對美國公司和消費者的傷害與對中國的傷害一樣大。

該報前後密集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不少從標題就知內容,例如《中國的經濟困境對美國可能意味着什麼》(8月31日),《中國經濟「殭屍化」對全世界意味着什麼》(8月24日),基本上談的就是中國經濟衰退,將對全世界市場、金融、投資產生巨大影響。

還有一篇名為《為何共和黨人比民主黨人更「反華」》(2023年9月1日)的文章引用今年3月蓋洛普的一項民意調查論述:「在民主黨人中,認為俄羅斯是比中國更大的敵人的人,要多出23個百分點;而共和黨人反過來,認為中國是更大敵人的多出64個點。有證據表明,造成這種差異的部分原因是,俄羅斯總統普京將自己塑造成保守基督教價值觀的捍衛者,而習近平主席則領導着一個非白人超級大國,其政權拒絕了許多美國人曾經構想的基督教宿命。」全文暗示的就是只要民主黨繼續贏得2024年大選,與中國緩和關係是必然之事。

在對華政策上,美國國內現在處在各方勢力拉扯之中,什麼主張都有。也因此,美國盟友對中美關係多持觀望態度。《華爾街日報》於9月1日發表該報駐巴黎、香港、柏林三地記者的採訪《全球正為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的可能性做打算》,開篇就指出:距離美國總統大選還有一年多的時間,但美國在世界各地的盟友和對手已經開始考慮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的可能性,甚至開始制定應對計劃。只是盟友們害怕得罪美國政府,不願意公開發表任何言論。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SBS中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11/195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