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基因測試 …中國要證明她是這個非洲大國的親戚

—基因測試,考古挖掘,中國尋找與肯雅的共同歷史

2021年5月,時任肯雅總統肯雅塔訪問了該國東北部,為拉穆港揭幕。拉穆港和拉穆-南蘇丹-埃塞俄比亞運輸走廊是一個綜合體,是區域走廊的一部分,南蘇丹的石油運輸線,綜合體由一條石油管道和公路鐵路網組成,建設成本約250億美元。該項目是「新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肯雅項目自2013年啟動以來顯得雄心勃勃,因為它涉及將一個漁村和數百英畝耕地改造成一個容納超級油輪的港口,並打算開闢該國第二條經濟走廊。

如果說肯雅和其他非洲國家一樣,受益於慷慨的中國貸款政策,那麼這一趨勢在2016年達到頂峰後已經嚴重放緩。對於拉穆港來說,這是一份基於融資的合同。由肯雅財團和中國交通集團贏得。合同包括建造三個系泊碼頭,總成本為4.8億美元。但由於種種原因,該項目卻舉步維艱。

拉穆群島長期以來一直是肯雅富人青睞的旅遊目的地,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為群島周邊和肯雅海岸居民提供了眾多就業機會,因此,新碼頭的基建項目遭到民間社會的反彈。新港開發的土地被徵用,農民被徵用;漁民的活動範圍被限制;魚類繁殖區紅樹林遭破壞,而捕魚是當地居民的重要謀生手段。儘管一年多前開發商就宣佈了賠償方案,但至今仍未落實。人們批評該項目在設立前期缺乏公民諮詢,擔心該港口最終將改變該島的面貌並破壞傳統生活方式。

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共當局開動宣傳機器,利用十五世紀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曾抵達肯雅海岸的傳說故事,試圖拉近遙遠的中國人與拉穆島斯瓦希里穆斯林原住民的血緣關係,以確立新海上綢之路倡議在東非存在的合法性。為此,北京方面展開了一場包括考古,基因測試在內的文化尋根行動,並拍成紀錄片在中國環球電視網播出,片名就叫「遠方的愛」-肯雅拉穆島的中國記憶。

十年前的秋天,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尼的兩所大學發表了兩篇重要講話,先後提出建設從北京跨越中亞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橫跨東南亞的海上絲綢之路。這兩場演講宣告了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的出台。十年來,鄭和的名字多次被中共官方用來佐證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淵源,用官媒人民日報的話說,就是「鄭和歷時28年先後七次下西洋,將先進的中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政教文化遠播海外」。

在「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之際,《二十一世紀非洲》網刊登了一篇題為《基因測試,考古,中國尋找與肯雅的共同歷史》的長篇報道,講述了中共當局如何借一個傳說故事建構海上絲綢之路抵達非洲的文化淵源。

十五世紀,明朝永樂皇帝的太監,穆斯林探險家鄭和曾率領船隊七次遠征東南亞並抵達東非海岸的拉穆群島。在傳說中,鄭和艦隊的一艘帆船在佩特島附近擱淺,中國水手遊到島上,戰勝了困擾思玉村村民的蟒蛇,水手們發現斯瓦希里婦女很優秀,於是娶了其中的幾位,並皈依了伊斯蘭教。這個傳說從20世紀九十年代起在佩特島流傳。2000年代,中國團隊在佩特島進行了基因調查。2002年,六名自稱是鄭和下屬中國水手後裔的人的身份得到確認。2005年,在慶祝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大型活動時,出現了一位名叫姆瓦馬卡·沙里夫的青年女子,據報道,她的基因測試證實了她家族的中國血統,她獲得了前往北京學習中醫的獎學金。中國政府在2007年、2010年和2018年資助了多次考古挖掘工作,金額超過300萬美元,試圖從一艘傳奇沉船中找到殘骸。但與肯雅國家博物館組織的共同考古任務以失敗告終。記者李新峰2002年首次訪問佩特島。他自1999年起一直在非洲調查鄭和的蹤跡,發表了大量有關非洲研究的文章,以證明十五世紀鄭和的探險之路是中國尋求與非洲大陸建立聯繫的「友誼之路」。隨後,李新峰成為北京社會科學院教授。他指認了幾名自稱有中國血統的人,其中包括沙里夫的家人。正是在這一發現之後,中國駐肯雅大使館開始關注這一問題,並派了兩名外交官前往該島。

今年六月發表在《二十一世紀非洲》網的這篇調查文章最後寫道,作為一個尋求以新帝國姿態在非洲拓展影響力的國家,中共當局意識到光靠經濟話語是不夠的,影響力還需要通過集體敘事的構造來實現。因此,作為南南商業夥伴關係的先驅,鄭和對於構建這種文化聯繫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除了中國與非洲國家因共同經歷西方屈辱而與生俱來的親近感外,北京的行動有時被當地人視為債主對債務人的監護。人們擔心肯雅有一天將不得不放棄蒙巴薩港,就像斯里蘭卡2019年不得不放棄漢班托塔港以償還債務一樣,這種擔心經常出現在公開辯論中,因此,調動文化資源編故事,製作影視產品在社交網絡廣泛播放,不但能安撫民心同時能打造一條新的「友誼之路」。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08/1951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