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從美聯儲連續暴力加息開始,人們就開始不斷談論美國發生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包括很多著名學者、投資機構,幾乎都對這一點深信不疑。
不但如此,有的專家甚至認為,美國也需要有這樣一場大衰退。比如我原來曾經引用過的原瑞士信貸分析師Zoltan Polzsar就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需要形成一個大大的"L"型衰退來抑制通脹,我們必須促進一輪負財富效應來壓制消費需求,從而使得消費面能夠匹配供給面的新的現實。而一旦放鬆銀根導致需求增加,那麼受限的供應將立刻重新推高通脹。
但至少到目前為止,人們預期中的這種衰退,似乎還沒有出現。不但衰退沒有出現,無論是從增長速度,還是從投資、消費、就業、薪酬增長來看,都給人一種強勁的感覺。
在一次特斯拉財報電話會議上,馬斯克說:"有時候會有種世界經濟要崩潰了的感覺,但到了第二天,一切似乎又都好了起來,坦白地說,我也不知道現在到底在發生什麼。"一位銀行家說:"那些說自己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的人是在自欺欺人,對吧?我們真的不知道,在利率大幅上升的情況下,我以為經濟衰退應該已經來了,但並不是這樣。"
於是,現在人們又在問,為什麼預期中的衰退沒有出現?這確實是有點令人奇怪。別的不說,在基準利率達到5%以上,商業貸款利率達到9%左右的情況下,經濟為何還能表現如此強勁?
對此,人們又提出了許多的解釋。比如,在通脹高企的情況下,人們收入增長的速度抵消了通脹的影響,使得人們的實際收入在扣除通脹因素還是有所增加;再比如,在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在疫情結束後得到了反彈性的釋放。而更多的,則是強調疫情期間政府發錢的作用。
但在我看來,這些解釋都是比較表面化的。
我的看法是,大拆解的概念可以更好地解釋這個現象。大拆解概念不但可以更好地解釋這個現象,而且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左右當今經濟走勢的主要因素是什麼,以及今後的走向可能是怎樣的。
我原來就曾強調,在大拆解的背景下,美國與中國面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
美國面臨的是供給問題,而中國面臨的則是需求問題。前者的問題是很多東西需要自己來生產,後者的問題是很多東西要重新尋找市場。接着也就可以明白,在大拆解的背景下,美國面臨的是通脹,而中國面臨的則是通縮。
西方在大拆解之後要重建產業鏈,需要形成新的產能,形成新的供給能力,這樣就需要巨額的投資。而在現實中發生的,也正是這樣的情景。有人說,美國製造業投資的超級周期正在開始。特別是重工業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新投資,以生產電池、太陽能電池、半導體等。
值得注意的是,國外的資金也在大量進入美國。一位研究者這樣說:"當你與韓國、日本和歐洲的公司交談時,他們談論的就是只想在美國建立業務。"有數據表明,至2023年4月,美國製造業建造新工廠的折年支出達到1890億美元,是2010年代平均水平的三倍。
這有點類似於經濟的重建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