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為了不和孩子吵架,父母要少說4類話,多做4件事,不操3種心…

前幾天,朋友和我抱怨:

「自從放假以後,我和兒子的關係越來越差了,現在幾乎是『三天一大吵,每天一小吵』。

我隨便說幾句他都嫌煩,這也不對那也不行,你說我該咋辦啊?」

其實,漫漫長假是對父母們最大的考驗。

孩子們整日待在家裏,難免矛盾加劇,親子關係也岌岌可危。

如何才能防止親子關係「崩塌」?父母們一定要盡力做到:

少說4類話、多做4件事、不操3種心。

少說四類話

1、嘮叨的話不說

假期每天和孩子朝夕相處,父母總是忍不住嘮叨:

作業寫了嗎?

幾點了還不起床?

怎麼又在玩手機?

......

可是很多父母發現,說得越多,孩子反倒越不聽話。

心理學上證明,語言重複的頻率和說服的效果之間是呈「倒U曲線」。

同樣的話,翻來覆去反覆說,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

你越嘮叨,孩子越逆反,就算孩子明知道你說的是對的,他也會為了對抗你而不去。

懂得就事論事,不翻舊賬,點到為止,才能真正讓孩子信服和改正。

2、挑刺的話不說

一位母嬰博主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她去朋友家做客,兩人聊天過程中,朋友一直在說兒子哪哪不好,做事畏手畏腳、性格懦弱膽小、沒有自己的主見......

吃飯的時候,她也一直揪着兒子不放,指責他坐姿不端正、一點不懂禮貌。

無論孩子做什麼,她都看不順眼,使勁挑毛病。

她兒子也從剛開始的活力滿滿,到逐漸低下頭,一直默不作聲。

總是愛挑刺的父母,孩子不可能自信,更不可能幸福。

放下自己的偏見,用心發現孩子的優點,多點鼓勵和接納,孩子才能在正向反饋中變得越來越好。

3、說教的話不說

「你應該多吃點蔬菜,挑食是不對的。」

「你是姐姐,就不能讓着弟弟一點嗎?」

「你要好好學習,不然上不了高中,考不上大學,一輩子就完了......」

這些話你是不是也經常和孩子說?

而孩子呢,要麼不理不睬,要麼嫌棄你煩。

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也是最毀親子關係的教育,你的喋喋不休,換來的是孩子的反感。

少一點高高在上的說教,多一點「我理解你」的共情。

講再多大道理,都不如蹲下身來,問問孩子的想法,共情孩子的情緒,如此孩子才願意向我們敞開心扉。

4、比較的話不說

主持人李小萌曾在節目中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

爸爸帶她去參加活動,回來的時候便和媽媽抱怨:

「別人的女兒,都像花蝴蝶一樣漂亮,又可愛又活潑,咱們女兒又黑又瘦的,還縮在一個角落裏......」

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比較,導致她性格一度非常自卑。

《中毒的父母》一書中曾說: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可很多父母,只能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點,處處貶損自家孩子。

別的孩子暑假背了多少古詩,練了多少字帖,看了多少本書......

可父母越愛比較,孩子只會越差勁,因為他的自信早在你一次次的比較中被消耗光了。

多做四件事

1、多和孩子說廢話

相聲演員于謙曾被問到過:「你最怕兒子和你說什麼?」

他說自己最怕的,其實是兒子什麼也不說:

「因為你了解不了他,你也進入不了他的世界。」

這也是許多父母面臨的困惑,孩子越大,親子間越是無話可說。

問他什麼都是「嗯」、「哦」、「沒什麼」、「知道了」、「你煩不煩」......

而這恰恰是因為父母只關心學習和成績,只講大道理,只批評指責,久而久之孩子便沒有表達和分享的欲望了。

只講有用的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並不關心我的想法和感受。

而那些看似「無用的廢話」,才能拉近與孩子間的心理距離,讓他感受到被看見和被在乎。

趁着假期,不妨多和孩子聊聊八卦、嘮些家常,了解他的夥伴、興趣、課後生活。

當孩子說話時,也要做到不打斷,不否定,不敷衍。

2、多陪孩子吃晚飯

曾看過一段對孩子的採訪:

如果你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共進晚餐,你會選誰?

孩子們不約而同都選了自己的爸爸媽媽。

看似平常的一頓飯,卻成了孩子內心最強烈的渴望。

現如今,許多父母忙於應酬,回家吃飯的次數越來越少,哪怕在飯桌上,也是全程捧着手機,和孩子沒有任何交流。

要知道,餐桌冷清的家庭,養不出幸福感強的孩子。

假期孩子在家的時間比較多,父母也該多騰出一些時間,放下手機和工作,全身心地陪孩子多吃幾頓飯。

其實孩子想要的,不過是全家人能圍坐在一起,開心地享用美食,愉快的談心聊天,這就是最好的愛與陪伴了。

3、多帶孩子做感興趣的事

新聞曾報道過一個小女孩。

她從小就愛做手工,喜歡收集廢棄的飲食罐、包裝袋、筷子等等,將它們「變廢為寶」。

媽媽沒有覺得女兒浪費時間,反而一有空就陪着女兒一起動手,一起思考。

暑假的時候,媽媽還專門和女兒一起,用廢舊紙箱做出了一座高度有1.2米的夢幻小鎮。

正如紀錄片《小小少年》中有段話說的:

「你去支持孩子的一個興趣,它不一定能讓孩子成功,但是它有可能讓孩子獲得一個不一樣的力量,去面對時而無聊又困難重重的人生。」

呵護孩子的興趣和熱愛,便是對孩子內心最好的滋養。

就像小女孩的媽媽認為的,陪着女兒做她感興趣的事,就是陪伴女兒成長的最好方式。

4、多讓孩子長見識

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讓孩子長見識,並不是要花很多錢,要走很多路,去全國各地拍照打卡,這樣走馬觀花的旅行意義不大。

而是懷揣着一顆好奇探索的心,去見識天地的寬廣,體驗世界的多樣,感受生活的真實。

家門口的博物館、科技館,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歷史的厚重、科技的力量,也能拓寬孩子的視野;

帶孩子去嘗試擺攤,把家裏用不着的玩具、圖書,或者自己的手工作品進行斷舍離,這個過程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勇氣、提高孩子的耐心,其實更是金錢教育和情商教育的最好方式;

有空的時候,也可以在家陪孩子看看紀錄片,它們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足不出戶就能大飽眼福,領略到山河的美麗、生物的多樣......

長見識其實不一定要旅行,它更多的是藏在日常生活里,只要父母足夠用心,就能打造很多溫馨的親子時光。

不操三種心

1、讀閒書不操心

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父母卻存在一些誤區:

只讓孩子讀和學習相關的書、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成績......

其實不然,「閒書」看似無用,裏面卻蘊藏着許多深刻的道理和感悟。

武俠小說也有家國大義和英雄氣概,網絡小說也有天馬行空和瑰麗想像,動漫里也有熱血少年和追夢之旅。

「閒書」是孩子愛上閱讀的動力,也可能是激發孩子興趣的源泉。

今年高考學霸盧奕菲,總分721分,其中理綜取得了296分的耀眼成績。

她在高中的某個暑假,看了小說《三體》,便開始迷戀上了物理,並自主參加了各種物理競賽,這也是她理綜成績突出的重要原因。

所以對於閱讀,父母該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遠見。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孩子讀過的書都會讓他有所獲益。

2、獨處時不操心

教育學家蒙台梭利曾說,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可很多父母卻剛好做反了:

看孩子悶在家裏,嫌棄他「內向、沒出息」;

怕孩子不專注,裝起了攝像頭,無時無刻監視着孩子;

見不得孩子閒,總是跟着他身後催催催......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一直陪着他。

時刻盯着孩子,只會讓孩子更加緊張、焦慮,充滿心理壓力。

孩子3歲以後,父母就要給他獨處的空間。

孩子安安靜靜待一會,其實是在給自己蓄能。

學會獨處的孩子,往往更專注、更自律、更善於思考,也更有心理韌性,扛得住未來生活的風雨和變幻。

3、見同學不操心

朋友圈有位媽媽求助:

孩子一放假天天和同學朋友混在一起,要麼在樓下瘋玩,要麼去打球,總之不干正事,這種情況怎麼辦?

很多父母都跟這位媽媽一樣,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利用暑假的時間,多學少玩,提高自己,卻往往忽略了社交的重要性。

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能學會如何與人溝通,學會解決問題,口頭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都能夠大大提升。

更重要的是,如今孩子的心理壓力都很大,心理問題也不容忽視,和同學一起跑跑跳跳,能讓孩子疏解情緒和壓力。

但父母也有兩點需要注意:

一要教會孩子與人相處的禮儀和教養,二要規定孩子必須準時準點回家,不能在外過夜。

心理學家賀嶺峰曾說:

「親子關係,就是你能和你的孩子保持正常的關係,你對他就有影響力;如果你不能跟他保持正常的關係,就不再有影響力了。」

好關係勝過好教育,育兒的本質,就是維護好親子關係。

千萬別讓錯誤的教養方式和說話方式,讓親子間變得冷漠疏離。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借暑假的契機,打造一段高質量的親子關係。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830/1947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