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投資者都執着地期待中國將採取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以重振萎靡不振的經濟。長期觀察中國的人士認為,他們很可能會失望。
圖片來源:FRED DUFOUR/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許多投資者都執着地期待中國將採取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以重振萎靡不振的經濟。長期觀察中國的人士認為,他們很可能會失望。
2023年上半年,隨着中國擺脫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束縛,華爾街對中國經濟復甦持樂觀態度。在多國升息以對抗通脹之際,投資者寄望中國經濟反彈能有助於減弱全球經濟隨着升息而放緩的程度。
但經濟數據持續表明情況事與願違。中國7月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工業增加值和投資增速均低於預期,這加劇了人們對經濟增長長期嚴重放緩的擔憂。而現在,對中國房地產業的擔憂再起,進一步給上述前景蒙上陰影。
中國最大的民營房地產開發商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Country Garden Holdings Co.,2007.HK,簡稱:碧桂園)無法按期償付債務利息,並警告稱由於銷售和利潤下滑,預計今年前六個月將出現創紀錄的虧損,使該公司處於違約和重組的邊緣。就在兩年前,中國恆大集團(China Evergrande Group,3333.HK,簡稱:中國恆大)的違約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震動。
現在,投資者的新願望是中國推出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但這還沒有被政府提上議事日程;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是中國在2008年使用過的一種政策工具,當時效果很好。經濟學家告訴MarketWatch,此類計劃有可能一直不會出台。
中國褐皮書(China Beige Book)的董事總經理Shehzad Qazi表示,一個大問題是,市場已習慣於看到中國通過砸錢來解決一切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市場會大感失望。Qazi稱,現在,政策規劃者在釋放多少刺激方面非常謹慎,正以非常小的力度推出此類政策。
重振房地產業困難重重
長期以來,房地產業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多達30%。但現在,該行業卻成為新冠疫情後拖累中國經濟的主要因素。
在過去的兩年裏,中國政府已將不斷膨脹的債務視為對經濟穩定的一個潛在威脅,並試圖減少經濟增長對債務的依賴。但巨型房地產開發商的債券最終還是出現了違約,房價則繼續下挫,導致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迷,令中國政府5%的經濟增長目標面臨無法實現的風險。
近幾個月來,決策者宣佈了一系列振興房地產行業的政策,其中包括放寬大城市購房限制,延長開發商貸款寬限期,以及考慮降低大城市部分非核心地段房產的首付比例。
中國央行周二出人意料地將一年期貸款(即中期借貸便利)的利率下調了15個基點,至2.5%,為三個月內第二次下調關鍵基準利率,也是三年來幅度最大的降息。
不過,經濟學家和投資者大多認為,最近的利率調整和一些提振房地產行業的漸進措施缺乏實效,可能無法扭轉中國經濟的低迷局面。
PGIM Fixed Income的亞洲首席經濟學家Gerwin Bell說:「政府針對房地產的刺激政策並沒有奏效,家庭對房地產失去了信心,沒有什麼刺激政策能改變這種情況。」他表示:「這種刺激措施就像推一根繩子。」
Qazi說,中國褐皮書整理的數據顯示,在2023年期間,中國的利率降低了許多,信貸供應也更加充裕。然而,問題在於企業不願意借貸。
「你可以提供信貸,可以讓銀行放貸,但如果企業因為沒有足夠的信心去投資和擴張而不願意借貸,那麼你的刺激政策就會碰壁,」他在接受MarketWatch電話採訪時說。
2008年重演?
中國政府一直不願像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那樣採取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措施;當時,為了讓經濟保持活力,中國推出了總規模5,860億美元的一攬子刺激計劃。
不過,Qazi說,這一次中國採取溫和做法背後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國政府仍相信今年能實現5%的GDP增長目標。
他說:「中國政府並不認為今年5%的增長目標遙不可及。如果他們覺得可以達成今年的增長目標,那麼在需要部署多少刺激的問題上,他們會採取更加保守的策略。」
財新/標普全球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中國製造業活動在2023年上半年有所起色,原因是新訂單增加支撐了第二季度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復甦。然而,該採購經理人指數在7月跌入收縮區域,供應、需求和出口訂單情況均出現惡化,企業將這些歸因於國內外市場環境低迷。
債務與地方政府
中國實施了三年的新冠疫情嚴格封控,再加上房地產動盪,導致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捉襟見肘,全國各地相關政府機構債務纏身。對地方政府融資工具(LGFV)出售的債務可能出現公開違約的擔憂與日俱增。
Bell周三接受MarketWatch電話採訪時表示,投資需求並非來自投資者或家庭,而是來自地方政府。「絕對關鍵的是,投資重點或刺激重點現在要轉向地方政府,而且不僅僅是為債務再融資,而是要真正給他們提供新的資金,否則他們將不得不停止進行這些迄今為止一直支持經濟增長的投資。」
Bell說:「我曾希望他們(政府)在6月份就能看到這一點。但願他們現在能夠明白……他們仍然可以這樣做,但離出事越來越近了。」
Bell說,這就是為什麼「直升機撒錢」會對地方政府有所幫助。直升機撒錢是一種貨幣刺激手段,通過增加支出、減稅或直接大量印鈔向經濟注入現金。
Bell說:「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曾是世界主要央行中資產負債表規模最大的國家,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0%。現在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因此他們有『直升機撒錢』的空間,可以為財政刺激措施提供資金,從而提高通貨膨脹率,進而減輕債務增加的影響。」
7月份,中國消費部門兩年來首次陷入通貨緊縮。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周稱,7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3%;市場平均預測的降幅為0.4%。
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蔡昉在周一晚間發佈的一篇文章中表示,現在最緊迫的目標是刺激居民消費,需要「動用所有合理、合法、合規也符合經濟規律的渠道,把錢發到居民的腰包里」。今年早些時候,蔡昉表示,直接向中國家庭發放5,510億美元是刺激消費支出復甦的一個選項。
Bell稱:「這肯定會有幫助,而且還能把錢放進極為缺錢的家庭的口袋,彌補在整個新冠疫情期間中國沒有進行收入轉移支付的問題。」
押錯了寶
對於中國是否會推出更多切實的措施刺激經濟增長,金融市場存在分歧。經濟數據遜於預期以及對違約的擔憂促使一些投資者選擇撤退,而另一些投資者則相信現在是「抄底」的時機,認為更強有力的刺激措施可能會推動股市上漲數月。
「我們認為有希望出現一波漲勢,建議投資者未來幾周『逢低買入』,」由中國股票策略師Winnie Wu帶領的美國銀行全球研究(BofA Global Research)策略師團隊表示。
Wu和她的團隊認為,中國政府需要發出更明確的信號來支持經濟和民營部門,從而幫助重建信心、防止經濟陷入惡性循環。不過,她在標註日期為8月7日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說,由於高債務槓桿和人民幣匯率壓力,中國政府實施強刺激措施的意願和能力都有限。
FactSet慧甚的數據顯示,在美元全線走強背景下,本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接近16年低點,周四跌至1美元兌人民幣7.32元。ICE美元指數DXY是衡量美元對不包括人民幣在內的一籃子對手貨幣走向的指標,周四該指數持穩於103.42,但本周已上漲0.6%,8月迄今已上揚1.5%。
然而,Qazi表示,投資者對中國2023年經濟復甦的預期「令人難以置信的,超乎尋常的不切實際」。投資者不應該用全球金融危機後的眼光來看待中國,因為對於這些市場,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際應對上,中國都在進行重大重構。
Qazi說,決策者已經將優先要務從追求「經濟高速增長」轉向了「消除經濟體系中的風險」,而這種轉變「完全被西方投資者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