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近日說,華盛頓不尋求與北京開戰,他不希望傷害中國,希望與北京保持理性的關係,但華盛頓正密切關注中國的舉動。
拜登是在評論中國現況時作出這番表示的。他在出席猶他州帕克城的一場政治募捐活動中說,中國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且退休人口超過勞動人口,陷入了困境,並形容其為「威脅」世界其他地區的「定時炸彈」。
但他的「不傷害中國」論顯得言不由衷,恰恰相反,其政府的對華政策將造成對中國的重大而深遠的「傷害」。
就在最近,他剛剛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在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和特定人工智能(AI)系統三個關鍵領域對華實施嚴格的投資限制措施,並要求其他科技領域的重要投資需向美國財政部備案。
儘管白宮為管理美國對華開啟的這項戰略競爭舉措,使其不逾越為衝突,採取了一些調控措施,包括限制其適用範圍、設置緩衝期並將現有交易及其正式實施前一年的交易排除在外,但隨着行政令的頒佈,已經引發了投資者的警惕,為規避風險,它們傾向於更嚴格地遵守新令。
像歷史上曾盛行的「麥卡錫主義」一樣,拜登政府的投資禁令很可能會導致事態的「擴大化」,對美國對華投資及兩國貿易和科技關係產生持久的負面影響。美方策略性強調的「去風險」,最終可能演變成中美經貿和科技交往的大面積「脫鈎斷鏈」。
在此項禁令之前,美國五年來對華實施的競爭戰略已對兩國的正常往來造成嚴重衝擊。
美國官方數據顯示,今年頭五個月,其從中國的進口減少24%,墨西哥取代中國成為其最大貿易夥伴國。
另有一組數據也不樂觀。以美元計價,中國7月份進口同比下降12.4%,出口同比下降14.5%。
出口下降的一個重要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在中國強勢的供應鏈領域「去風險」,而新的投資禁令則會影響中國弱勢的供應鏈——依賴進口產品及其技術轉讓或合作,無法滿足中國公司的先進科技或產品的需求,造成生產困境,傷害中國工人。
跟熱戰相比,拜登政府實施的策略正是「冷戰」的體現。「冷戰教父」喬治·凱南對這一政策的核心詞彙「遏制」曾有個定義:壓制對方的影響力但不直接敵對的政策。本屆美國政府在科技和關鍵供應鏈領域推行的對華策略就具有鮮明的「冷戰」特徵:通過在雙邊領域壓制中國的科技發展,在全球領域壓制中國在各地的影響力,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同時極力推動「接觸政策」,對華開展密集的外交,謀求在激烈競爭的同時,進行有效管理,防止其越界為衝突,並努力在可以合作的領域開展合作。
在「供應鏈」方面的「去中國化」和在關鍵投資領域的「去風險」的雙向措施接連推進,意味着在本屆政府任內,美國對華戰略競爭政策的固化和制度化正在完成,雙方關係跨越了「十字路口」,變得不可逆轉。
冷戰結束以來,美國試圖以經促政改變中國,但近來回歸「孤立主義」的基調,現行對華政策的實質就是「只管自家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將捍衛自身優勢、安全、利益和價值觀置於高於一切的地位,通過戰略競爭,遏制對手發展,保全實力地位,維護自身全球影響力。
與遏制政策同步,拜登推行大國競爭戰略的另兩根支柱是投資於國內,發展強盛的美國;重振聯盟,加強自身的優勝力量。後者是美國力量的組成部分,同時亦受到華盛頓的保護,由此加強了雙方聯盟的紐帶。
美國總統副助理兼印太事務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在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吹風時說,(在對華交往中),尋求一種積極的穩定狀態,使「我們自身的利益以及我們的盟友和夥伴的利益都在其中得到保護」。這是拜登政府推行對華接觸政策的重要目的之一。
通俗點說,美國要在競爭中贏,但同時通過外交手段保證贏的過程和平有序,避免對手的行為導致自身及其盟友和夥伴受到傷害。
拜登最新的觀點顯示其了解中國存在巨大的困難前景,而且也了解其原因,卻仍然對華採取一系列遏制政策,包括新的投資禁令。關鍵科技領域的「斷鏈」,將進一步加劇中方的困難,引發大量工廠縮減規模甚至倒閉,傷害的是普通工人的就業和生活。
從擁抱到放棄,美國對華政策的質變趨於完成,十字路口已經跨越。在雙方競爭產生結果之前,幾乎沒有任何事態能夠改變美國政府的政策態勢。
擺在中國眼前的戰略現實和挑戰是,如何像美國那樣,發展好自己,保護好自己,樹立開放思維,實現更多的改革和創新,在各領域各方面贏得競爭優勢,在本世紀史無前例的大國競爭中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