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求職路漫漫 中國大學生憂文憑成「白紙」

「他們說我是新手。用我的面試官的話來說,我是一張白紙,沒有任何實際工作經驗。」一直在找工作、22歲的中國大學畢業生Connie Xu告訴《南華早報》。

2023年中國開始出現企業裁員潮,極大加重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危機。圖為2022年8月26日北京一招聘會。

「他們說我是新手。用我的面試官的話來說,我是一張白紙,沒有任何實際工作經驗。」一直在找工作、22歲的中國大學畢業生Connie Xu告訴《南華早報》。

在各個求職門戶網站上尋找了50多個職位後,Connie Xu終於在中國一個大城市一家公司獲得面試實習工作的機會。Xu今年6月畢業,取得了中國語言文學學位,她認為自己是該職位的良好候選人,擁有必要的技能和大學項目的課堂經驗。因此,她花了90分鐘來參加面試,夢想獲得高薪就業的機會,但事情並沒有如她所希望的那樣進行。

於是,她不得不繼續尋找機會,且她並不是唯一一個為找工作而苦苦掙扎的人,今年進入中國勞動力市場有1158萬名應屆畢業生。

中國疫情後經濟復甦緩慢,導致青年就業狀況惡化,5月的青年失業率達到20.8%。一些年輕的中國人甚至放棄了職業生涯,從事低薪體力勞動;與此同時,僱主正在拒絕招收合格的大學畢業生,因為他們擔心中共三年清零封鎖導致大學生無法獲得重要的技能和工作經驗。

職位空缺的缺乏加劇了中國年輕人的幻滅感。大學生紛紛在網上曬表達「頹廢」的畢業照,或扔掉學位證書,或以數字方式將畢業證書燒掉,中國年輕人開玩笑說他們在高等教育上花費的時間被浪費了。

受中共疫情封控拖累的大學畢業生

《財富》(Forture)網站7月1日報導,麥格理集團(Macquarie Group)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Larry Hu)在6月中旬的一份報告中寫道:「由於消費者需求疲軟,企業不願招聘,而消費者則因為勞動力市場疲軟而不願花錢。」

《南華早報》報導,上海外企招聘人員米里亞姆·威克茨海姆(Miriam Wickertsheim)表示,她最近面試的應屆畢業生,那些在2019年至2023年攻讀本科學位的人,感覺他們對招聘人員來說更沒有吸引力,因為他們基本上是在網上獲得學位的。

「他們的面試官說,他們只進行遠程學習,因此社交活動較少,面對面工作、培養團隊合作和社交技能的機會也較少。」她說,「僱主表示他們只會等待下一批畢業生。」

「大學四年,我們在校園裏被困了三年,」Xu感嘆道。

《財富》報導,康奈爾大學高級貿易政策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中國區負責人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表示,政府的資本密集型發展模式,對刺激青年就業幾乎沒有作用。

普拉薩德對《財富》雜誌表示:「技能不匹配等摩擦,再加上就業增長整體疲軟,削弱了中國年輕人的就業前景。」

在中國工作了13年多的威克茨海姆對《南早》表示,現在很多年輕人持有的學位根本不是(就業市場)所需要的。

中國經濟復甦正在迅速失去動力

一個經濟增長放緩的國家意味着數百萬中國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減少,尤其是技術性工作。

《南華早報》報導,威克茨海姆補充說,許多傳統上為許多應屆畢業生提供第一份工作的中國小型私營企業,在疫情期間遭受了損失,並且仍在掙扎恢復中。

「即使公司提供職位空缺,它們也是替代職位,而不是擴張(職位)。這些不是初級或研究生級別的職位。」她說,「公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來招收應屆畢業生並教導他們為公司增加經濟價值。」

「目前,在商業環境充滿挑戰的情況下,很多企業都不願意做出這些貢獻。」她說。

《財富》報導,安全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of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經濟項目高級研究員傑拉德·迪皮波(Gerard DiPippo)表示,中國的失業青年可以分為兩類。

迪皮波說:「一個是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即那些可能沒有上過大學的人,或者通常在製造業或建築業工作的人。」他指出,這兩類人的就業在中國表現得相當糟糕。

迪皮波接着表示,受過更多教育的人通常會尋求在阿里巴巴或騰訊等中國科技公司工作,然而,「近年來,他們大幅放緩了招聘速度。」他說。

他補充說,零工經濟的招聘可能已經達到頂峰,這種經濟曾吸收大量年輕勞動力。

在中共政策性打壓下,中國房地產市場亂象重重,國企房地產高管被查、大量地產企業或面臨破產,加劇了中國房地產危機。中國科技巨頭在近幾年也一直遭到中共打壓。

中國經濟復甦正在迅速失去動力。由於持續的房地產泡沫破裂,家庭對投資新房持謹慎態度。企業正在抑制投資。在經歷了COVID-19疫情後最初的消費爆發之後,消費者支出正在放緩。巴克萊、高盛、瑞銀、野村等銀行均下調了對中國全年GDP的預測。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03/1922381.html